描寫史論的詩詞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qǐng)其矢,盛以錦囊,負(fù)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ahref="/shici/mingju/416180.html">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zhēng);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dú)伶人也哉!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qǐng)其矢,盛以錦囊,負(fù)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zhēng);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dú)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于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蓋其用事也近而習(xí),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后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yuǎn),不若起居飲食、前后左右之親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親,而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shì)日益孤。勢(shì)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于帷闥,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家焉疃X之,欲與疏遠(yuǎn)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yǎng)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zhì)。雖有圣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yàn)槿酥髡?,非欲養(yǎng)禍于內(nèi)而疏忠臣、碩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shì)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抡咧疄榈湥m欲悔悟,而勢(shì)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禍者”,謂此也。可不戒哉?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dāng)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jiǎn)策,斯為美也。茍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于既敗之后;釣名沽譽(yù),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蓋嘗因而論之:豫讓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bào)仇。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其為忠臣義士也。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觀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謂非忠可乎?及觀其斬衣三躍,襄子責(zé)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獨(dú)死于智伯。讓應(yīng)曰:“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bào)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bào)之?!奔创硕摚屸判旌兑?。

  段規(guī)之事韓康,任章之事魏獻(xiàn),未聞以國士待之也;而規(guī)也章也,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qǐng),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嘗以國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韓、魏之情以諫智伯。雖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疵之智謀忠告,已無愧于心也。讓既自謂智伯待以國士矣,國士——濟(jì)國之上也。當(dāng)伯請(qǐng)地?zé)o厭之日,縱欲荒暴之時(shí),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日:“諸侯大夫各安分地,無相侵奪,古之制也。今無故而取地于人,人不與,而吾之忿心必生;與之,則吾之驕心以起。忿必爭(zhēng),爭(zhēng)必?cái)。或湵匕?,傲必亡”。諄切懇至,諫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三諫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于是日。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fù)悟。和韓、魏,釋趙圍,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

  讓于此時(shí),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之報(bào),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dú)庵?,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雖然,以國士而論,豫讓固不足以當(dāng)矣;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噫!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dāng)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qiáng)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不可復(fù)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shì),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quán),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良醫(yī)之子,多死于??;良巫之子,多死于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謀子也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shù)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jì),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jié)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yuǎn)者也。夫茍不能自結(jié)于天,而欲以區(qū)區(qū)之智籠絡(luò)當(dāng)世之務(wù),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zé)o者,而豈天道哉!

  論者以竊符為信陵君之罪,余以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強(qiáng)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趙,魏之障也。趙亡,則魏且為之后。趙、魏,又楚、燕、齊諸國之障也,趙、魏亡,則楚、燕、齊諸國為之后。天下之勢(shì),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zāi),夫奚不可者?

  然則信陵果無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趙不請(qǐng)救于王,而諄諄焉請(qǐng)救于信陵,是趙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趙,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焉耳。非為趙也,為一平原君耳。使禍不在趙,而在他國,則雖撤魏之障,撤六國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趙無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雖趙亡,信陵亦必不救。則是趙王與社稷之輕重,不能當(dāng)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戰(zhàn)勝,可也,不幸戰(zhàn)不勝,為虜于秦,是傾魏國數(shù)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謝魏王也。

  夫竊符之計(jì),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nèi),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為信陵之自為計(jì),曷若以唇齒之勢(shì)激諫于王,不聽,則以其欲死秦師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為信陵計(jì),曷若見魏王而說之救趙,不聽,則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報(bào)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勸之救,不聽,則以其欲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則信陵君不負(fù)魏,亦不負(fù)趙;二人不負(fù)王,亦不負(fù)信陵君。何為計(jì)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趙,不知有王。內(nèi)則幸姬,外則鄰國,賤則夷門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則是魏僅有一孤王耳。

  嗚呼!自世之衰,人皆習(xí)于背公死黨之行而忘守節(jié)奉公之道,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趙王,蓋君若贅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專系乎符之竊不竊也。其為魏也,為六國也,縱竊符猶可。其為趙也,為一親戚也,縱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雖然,魏王亦不得無罪也。兵符藏于臥內(nèi),信陵亦安得竊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徑請(qǐng)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權(quán)于上,而內(nèi)外莫敢不肅。則信陵安得樹私交于趙?趙安得私請(qǐng)救于信陵?如姬安得銜信陵之恩?信陵安得賣恩于如姬?履霜之漸,豈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眾人不知有王,王亦自為贅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為人臣植黨之戒,魏王可以為人君失權(quán)之戒?!洞呵铩窌嵩?、翚帥師。嗟夫!圣人之為慮深矣!

  漢用陳平計(jì),間疏楚君臣,項(xiàng)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蔽粗僚沓牵野l(fā)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dú)恨其不早爾?!比粍t當(dāng)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dāng)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為霰?!鲋?,當(dāng)于羽殺卿子冠軍時(shí)也?!?/p>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xiàng)燕。項(xiàng)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dú)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dú)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dú)遣沛公入關(guān),而不遣項(xiàng)羽;識(shí)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xiàng)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dú)非其意,將必力爭(zhēng)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jì)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shí)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xiàng)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熱門詩人

納蘭性德 鄭燮 白樸 馬致遠(yuǎn) 王安石 黃庭堅(jiān) 蘇軾 楊萬里 劉克莊 陸游 歐陽修 朱熹 陳著 辛棄疾 張孝祥 秦觀 吳潛 劉辰翁 范仲淹 晏殊 吳文英 晏幾道 朱敦儒 柳永 周邦彥 程垓 賀鑄 李清照 周敦頤 文天祥 岳飛 李煜 陸龜蒙 韋應(yīng)物 李商隱 元稹 劉禹錫 齊己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張籍 姚合 許渾 杜牧 皎然 劉長(zhǎng)卿 貫休 賈島 溫庭筠 孟郊 王維 韓愈 王建 錢起 岑參 羅隱 鄭谷 杜荀鶴 方干 孟浩然 戴叔倫 權(quán)德輿 韓偓 皮日休 張祜 韋莊 皇甫冉 張喬 張說 吳融 盧綸 李嶠 王昌齡 顧況 宋之問 高適 司空?qǐng)D 李端 趙嘏 柳宗元 張九齡 李賀 韓翃 馬戴 王勃 賀知章 酈道元 陶淵明 屈原 左丘明 司馬遷 曹操 曹植 諸葛亮 卓文君

詩詞類型

抒情 寫景 寫人 山水 詠物 婉約 春天 送別 秋天 離別 愛情 思鄉(xiāng) 愛國 懷古 哲理 節(jié)日 友情 邊塞 閨怨 戰(zhàn)爭(zhēng) 梅花 豪放 田園 月亮 夏天 勵(lì)志 冬天 重陽 悼亡 中秋 七夕 荷花 元宵節(jié) 寒食節(jié) 地名 清明節(jié) 春節(jié) 菊花 端午節(jié) 黃河 惜時(shí) 讀書 兒童 民謠 憂民 長(zhǎng)江 母親 老師 寫風(fēng) 寫山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qǐng)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hào)-29

免責(zé)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diǎn),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xué)習(xí)。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