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繹
(南北朝)(508—554)即元帝。字世誠,小字七符。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監(jiān)十三年,封湘東王。命王僧辯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時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戶著籍,不盈三萬。承圣三年,西魏軍來攻,帝尚于龍光殿講《老子》,百官戎服以聽。魏軍至,帝猶賦詩不廢。及城陷,為魏人所殺。在位三年,廟號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讀書,工書善畫,藏書十四萬卷,城破時自行焚毀。所作詩賦輕艷綺靡,與兄綱相仿。著作頗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樓子》及《梁元帝集》輯本。
人物生平
蕭繹曾做過將軍、太守、刺史等官職,歷任會稽太守、江州刺史、荊州刺史。大寶三年(552)登基稱帝,即為梁元帝。在位三年。
蕭繹初封湘東郡王,后任侍中、丹陽尹。普通七年 (526)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諸軍事,控制長江中上游。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圍建康,梁各路援軍集結(jié)于建康城外有二三十萬之多。而蕭繹只派兒子蕭方等率軍萬人往救,后又派王僧辯率舟師萬人增援。次年三月,侯景攻破臺城,王僧辯舟師盡沒。不久,又命王僧辯擊潰在郢州(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六兄蕭綸;之后再命王僧辯率軍東下消滅侯景。于天正元年(552)在江陵(今湖北荊州)即位稱帝,年號承圣,并向西魏稱臣。同年益州刺史蕭紀(蕭衍第八子)稱帝,蕭繹與西魏共滅蕭紀。戰(zhàn)事結(jié)束后,益州已經(jīng)并于西魏,襄陽也在西魏控制之中。江陵形勢十分孤立。承圣三年,蕭繹討還益州,言辭不遜。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謹、宇文護率軍五萬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蕭繹被俘遭害。次年其子蕭方智在建康稱帝,追尊為元帝。蕭繹盲一目,少聰穎,好讀書,善五言詩,但性矯飾,多猜忌。藏書十四萬卷,于江陵城破時自己燒毀。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種,四百余卷。
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有大量學術(shù)著作,如《孝德傳》《忠臣傳》《注漢書》《周易講疏》《老子講疏》《全德志》《江州記》《職貢圖》等。《梁書·元帝本記》稱贊他:“既長好學,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毕窭詈笾骱退位兆谝粯樱囆g(shù)的成就難掩其政治的弱智,這既有與當時時代混亂的局面有關(guān),更主要的也是他個人的性格使然,史載其“稟性猜忌,不隔疏近,御下無術(shù),履冰弗懼,故鳳闕伺晨之功,火無內(nèi)照之美?!彼酝醴蛑f:“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于讀書者,曰書何負于元帝哉?!?/p>
蕭繹的詩文
-
日暮徙倚渭橋西,正見涼月與云齊。若使月光無近遠,應昭離人今夜啼。
-
三晨生遠霧,五里暗城闉。從風疑細雨,映日似游塵。
乍若飛煙散,時如佳氣新。不妨鳴樹鳥,時蔽摘花人。
-
秋風起兮寒雁歸。寒蟬鳴兮秋草腓。萍青兮水澈。葉落兮林稀。
翠為蓋兮玳為席。蘭為室兮金作扉。水周兮曲堂。花交兮洞房。
樹參差兮稍密。紫荷紛披兮疏且黃。雙飛兮翡翠。并泳兮鴛鴦。
神女云兮初度雨。班妾扇兮始藏光。且淹留日云暮。對華燭兮歡未央。
-
虎旅皆成陣,龍騎盡能
-
魏世重雙丁,晉朝稱二陸。何如今兩到,復似凌寒竹。
-
回首望荊門,驚浪且雷奔。四鳥嗟長別,三聲悲夜猿。
-
水長二江急,云生三峽昏。愿赦淮南罪,思報阜陵恩。
-
寄言謝桀黠,無乃氣干云。安知霸陵下,復有李將軍。
-
風輕不動葉,雨細未沾衣。入樓如霧上,拂馬似塵飛。
-
莫言不漢遠,煙霞隔數(shù)千。何必黃丞相,重應臨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