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明代)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浦江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
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英敏強記
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因與其祖父同日生,故名為壽,后改名濂。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至宋濂時才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因其母懷孕僅滿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時多病。為人聰明、記憶力強,號稱“神童”。曾受業(yè)于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精通《五經(jīng)》。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舉薦,順帝召宋濂為翰林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華山為道士,實則入山著書。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龍門山著書。
教授太子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軍隊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諸暨勾無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顯宗以“五經(jīng)”師聘,宋濂推辭。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顯宗在郡中設(shè)學堂,召宋濂為婺州郡學《五經(jīng)》師。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宋濂與劉基、章溢、葉琛被朱元璋召至應(yīng)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為江南等處儒學提舉。十月,奉命為朱元璋子朱標教授“五經(jīng)”,后又參與修撰起居注。
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禮賢館,宋濂等人均在館中。
主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詔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祎為總裁官。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詔修《元史》,至二月開修,宋濂、王祎為總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學士、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同年八月,《元史》書成,宋濂被任命為翰林院學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歐陽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跡還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開局續(xù)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祎為總裁,至七月一日,全書告成。七月,因失朝被降職為翰林編修。
國初名儒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議大夫、國子司業(yè),卻因祭祀孔子未按時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貶為安遠知縣。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還任禮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贊善大夫。
同年,甘露屢降,朱元璋問宋濂這樣的天象是什么預(yù)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訴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響。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為朱文正求情,說可以將朱文正貶到邊遠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問宋濂作為帝王,應(yīng)該讀什么書為主,宋濂推薦給朱元璋《大學衍義》,朱元璋于是命將書中內(nèi)容貼在宮殿兩邊墻壁之上,召集大臣,讓宋濂給大臣講《大學衍義》中的內(nèi)容。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張唯、王輝等數(shù)十人,將他們都任命為翰林編修,以宋濂為其師。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仍兼贊善大夫。八月十六日,與詹同同任總裁,奉命修《大明日歷》,九月開館,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輯其中五卷為《皇明寶訓》。同年九月,朱元璋為散官分階定俸,任命宋濂為中順大夫,命他參中書大政,宋濂婉辭。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一日,朱元璋命宋濂等考定喪禮服制。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宋濂跟隨太子朱標及諸位講武中都。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宋濂與朱右等定王國所用禮。六月,除任翰林學士承旨,其余兼官如故。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還鄉(xiāng),朱元璋親自餞行,并命宋濂之孫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頭叩地辭謝,并約定說:“臣沒死之前,請允許臣每年來宮內(nèi)覲見陛下一次?!被剜l(xiāng)后,宋濂每年乘著帝慶節(jié)的機會如約進京陛見。
老而罹禍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牽扯進胡惟庸案中,導(dǎo)致宋濂一家遭禍,宋慎與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jīng)馬皇后及太子朱標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卒于徙途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享年七十二歲。臨終時,正坐斂手而逝,當時夔州的官員都前來贈賻哭祭。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于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zhuǎn)葬華陽城東。
明憲宗成化(1465—1487年)年間,蜀王朱申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撫馬俊為宋濂上奏申訴,孝宗經(jīng)禮部商議后下詔恢復(fù)宋濂的官職,每年春秋兩季在其所葬之地舉行祭祀。
明武宗正德年間(1491年—1521年),宋濂獲追謚為“文憲”。
評價
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稱頌為“一代名儒”和“當今文章第一”。朱元璋贊頌他是“開國文臣之首”。幼英敏強記,就學于聞人夢吉,通《五經(jīng)》,復(fù)往從吳萊學。已,游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時已改寧越府,命知府王顯宗開郡學,因以濂及葉儀為《五經(jīng)》師。明年三月,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yīng)天,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jīng),尋改起居注。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基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文學受知,恒侍左右,備顧問。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茍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碧嬗碎T,口釋黃石公《三略》。濂曰:“《尚書》二《典》、三《謨》,帝王大經(jīng)大法畢具,愿留意講明之。”已,論賞賚,復(fù)曰:“得天下以人心為本。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將焉用之。”太祖悉稱善。乙巳三月,乞歸省。太祖與太子并加勞賜。濂上箋謝,并奉書太子,勉以孝友敬恭、進德修業(yè)。太祖覽書大悅,召太子,為語書意,賜札褒答,并令太子致書報焉。尋丁父憂。服除,召還。
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命充總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學士。明年二月,儒士歐陽佑等采故元元統(tǒng)以后事跡還朝,仍命濂等續(xù)修,六越月再成,賜金帛。是月,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遷國子司業(yè),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安遠知縣,旋召為禮部主事。明年遷贊善大夫。是時,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張唯等數(shù)十人,擇其年少俊異者,皆擢編修,令入禁中文華堂肄業(yè),命濂為之師。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于道,至有關(guān)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被侍用繑咳菁渭{,言必稱師父云。
濂性誠謹,官內(nèi)庭久,未嘗訐人過。所居室,署“溫樹”??蛦柦姓Z,即指示之。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
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咸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shù)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勛業(yè)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復(fù)移塋華陽城東。弘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黻多功,輔導(dǎo)著績。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恤錄。”下禮部議,復(fù)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謚文憲。
宋濂的詩文
-
含山有云,莫蔽我衣。彼荷戟者,迫我以馳。我馳我驅(qū),泣涕如雨。
仰視白日,光不照下。地不可穴,天不可緣。舍旃舍旃,我尚何言。
含山有石,其光差差。石或可轉(zhuǎn),我節(jié)可虧。我夫何之,欲從無所。
舍彼黃泉,無相見者。誰謂淵深,我視若陵。我死得死,中心之寧。
-
呂生家潯陽,昂藏若饑鷂。持刺望門拜,不復(fù)資介紹。
手持縹囊書,蠅頭寫芒秒。病眼花暈生,力覽始能了。
詞鋒剛且銳,無異晙斯趙。汗菜盡薅劉,糜芑植如旐。
風枝動姍姍,秋實垂裊裊。豈比稗與荑,難復(fù)稱舂搗。
似爾才患多,堪為世珍寶。文華固交絢,荒志咎非少。
憶當弱齡時,頗亦耽葩藻。精神應(yīng)冥會,或夢吞羅鳥。
射侯抗熊犴,萬舞持皇翿。五采染夏翟,三就薦周繅。
自謂頗俊爽,分得天孫巧。俯視占畢徒,孤篁出叢葆。
有時被余酒,便指腹為稿。赫蹄薄如葉,鴉蚓恣揮掃。
春苑集秾艷,秋陵失乾薧。下則陳姬周,上復(fù)述軒皞。
古今萬沿革,毫發(fā)無不考。終然立門庭,焉敢望宦窔。
古圣制為經(jīng),白日行黃道。流光逮幽隱,爛然天下曉。
誰騁螢爝微,欲以斗玄造。若非靈臺昏,致此明目眇。
曷以七尺軀,不解分白皂。末俗狂瀾奔,湖江決堤堡。
郊原化巨浸,何地有桑棗。魚鱉舞神奸,廬舍作洲島。
非加回障功,未易就平燥。只緣正學微,本末遂顛倒。
邇來深知非,筆硯稍焚燎。遺經(jīng)置枕傍,寤寐事蒐討。
尚慚弓力微,不足穿魯縞。荏苒馀十齡,晦朔幾朒朓。
未見宗廟美,憂心惄如搗。爾才十倍丕,雅志復(fù)精皦。
當思不遠復(fù),改轍謝纏繞。蒸沙豈樂饑,裹糧足充飽。
先廬長山東,結(jié)蘭以為橑。非獨繁牙簽,亦自饒魚稻。
念爾何當來,相與探深窈。躬行驗所知,勿憚心形剿。
翻翻逐時移,毋類風中纛。皮革可登器,所貴在柔鞄。
大羽金瓜鏑,亦務(wù)端其笴。千里孰云遐,舉足始一蹻。
煌煌作圣功,須知此其兆。勉旃復(fù)勉旃,勿謂吾言矯。
-
丹桃艷陽實,移自武陵源。柔風拂纖條,鮮澤沃靈根。
吐葩當春茂,結(jié)實俟秋蕃。盈盈大如斝,有色極華丹。
衛(wèi)之不敢褻,期以奉君餐。君餐發(fā)靈和,神滋生玉顏。
無為升玄化,玄默即軒轅。
-
流幻百年中,有如水中泡。虛形本不實,何以永今朝。
悟此造化意,肆情常逍遙。夜來風雨至,南園秀芳條。
采之薦美酒,斟酌樂陶陶。斜川素心友,叩關(guān)約游遨。
相攜步廣陌,遂與品物交。驚飔亂陵蟬,墜照落巖猱。
歸徠枕肱臥,遐思溯寂寥。黃唐不我逮,緬焉心煩勞。
-
竹死不變節(jié),蕙焚尚馀馨。秉性有恒操,墆物非至情。
左崦結(jié)層構(gòu),中園穿空冥。井花遙上白,風影時獻青。
筑灶試丹訣,濡毫謄酒經(jīng)。一為纓笏累,殊嗟神府扃。
事去慮將澹,感來心已醒。薨薨哀饑鳶,累累嘆凍蠅。
逝將命脩駕,薄言旋故坰。秾澆陽卉,泛碧破陰蘋。
觀化驗群品,褰襟詠三精。情素諒已展,爵服吾何營。
-
周庭體王國,漢制建神區(qū)。環(huán)極法北辰,玄筴應(yīng)蘿圖。
綺殿祥飆轉(zhuǎn),丹闕寶氣浮。象魏壓輦道,獸環(huán)銜金鋪。
宮花錦隊展,御柳翠鑾圍。長生臨宇縣,億載握皇符。
琛贄九夷集,梯航百蠻輸。天開睿情懌,道洽臣節(jié)孚。
奉觴鳷鵲殿,奏疏承明廬。元功在獻替,昌言列都俞。
殷勤宣大雅,持用補嘉謨。
-
少年趨京洛,京洛多繁華。迅河日流駛,崇芒郁巍峨。
宛馬游龍行,文軒流水過。晨夕騁般樂,張筵陳綺羅。
觀禊濯曾澗,行酒上陽坡。宛轉(zhuǎn)七盤舞,縈環(huán)北里歌。
中有巖棲士,如同顏闔家。尋云因剪木,飲竇卻搴蘿。
時盼城闕中,流塵深如何。自咤逸德殷,頗興賢達嗟。
及時不行樂,長有好容華。
-
箏雁斜行綴春柱,內(nèi)家學得涼州舞。九枝燈死月色青,猶記君王夢中語。
-
太虛之氣隨物形,天聲地聲由此生。小或簸蕩吼河海,大將觸搏流風霆。
天輪膠戾神鬼戰(zhàn),地軸挺拔蛟龍爭。圈臼洼污各異奏,彯沙礜石咸齊鳴。
靈功闔辟司至理,于喁徐疾緣天成。孰言坱圠妙不測,兩間可配人為靈。
戴首載趺上下位,布藏列府山河縈。肺為金官號鐘磬,發(fā)聲肇氣從孩嬰。
自茲人音極萬變,出無入有誠難名。喑啞吒叱泄忿懥,嘯呼號噭攄幽情。
吻牙喉舌審清濁,徵羽宮商分重輕。殊方雖假象胥譯,至道不與人偽并。
尼丘降神繼群圣,因聲為教文諸經(jīng)。研窮陽陰序政事,吟詠情性臻和平。
節(jié)文嚴謹名分正,假象植義昭天明。玄景無言圣人代,建中立極綏群萌。
奠安海岳使效職,洗摩日月開重冥?;[鳴機動孚應(yīng)速,風聲所被來頻仍。
宋齊魯衛(wèi)既霧滃,蔡陳秦楚尤云蒸。欞嚌真瘦造閫粵,抵排卑論歸崇谹。
太和融盎盡沾丐,物無疵癘玄休凝。杏壇跡蕪鐸聲遠,人鑿私智先先登。
鉤鉗捭闔勢傾軋,堅白同異時頠煒。黃老玄虛涉溟涬,刑名慘覈紛崢嶸。
九家狂流不可遏,絕港強欲齊東瀛。固云偏盭或害教,尚騁所學為驍騰。
狂秦以降逮劉氏,不翅枯響隨風行。黃茅白葦墮一色,編貝聯(lián)珠夸九能。
班揚枚馬亦豪雋,竟溺下俗高難升。六代駢枝與儷葉,氣澌辭顈猶驕矜。
更唐歷宋非不盛,律之六藝終難勝。要知聲華有衰歇,以致學步多竛竮。
人文本為載道具,次則紀事垂千齡。雖其功用霄壤隔,不應(yīng)澗水非淵冰。
璽書播告出丹鳳,兵檄馳布飛紅星。金匱石室董狐筆,戎功駿烈燕然銘。
入室登歌侑廟樂,徇師能誓宣牲盟。章疏補天非煉石,談辨保國逾長城。
沾潤自足配云雨,和協(xié)更可同簫笙。當其操觚欲鼓勇,收視返聽探玄精。
游魚中鉤曳深沚,巨獸投阱離叢坰。斯須朝崖變夕谷,惚恍西海為東陵。
精神所至萬物懾,橐籥亭毒縱復(fù)橫。真醇魯邦見郜鼎,沖雅高辛陳五韺。
渾圓牘應(yīng)振逸響,縟麗慎雀梳文翎。嚴森五刑布秋肅,華澗百卉含春榮。
勁如韓彭將貔虎,仰揭斗柄麾欃槍。艷如長楊較羽獵,蒙盾負羽驅(qū)鸞旌。
高排霄漢跨箕尾,呼噏沆瀣游太清。未幾直墜九淵底,察之無跡聞無聲。
幽入陰宮作鬼語,秘怪詼佹難為聽。割然大明赤于火,景曜所鑅流為瓊。
似茲妙斡造化軸,可以小技相譏評。金石雖堅有銷泐,文光亙古常晶熒。
但憂拙工不知變,欲就郊衢施鼎曈。揖讓周還固有節(jié),其如綿鳷非法程。
予從卯角業(yè)文史,意逞驍悍摧強勍。上師姬孔為察父,下視遷固猶諸兄。
嬰弓射侯在正鵠,路馬在御懸游纓。溫溫膩紋蟠結(jié)綠,燁燁寒電生青萍。
有時摛辭述帝霸,捷如屋上人建瓴。注空直瀉絕留礙,不似潢潦為泓渟。
應(yīng)知敦本乃末艷,且吒彪外由中弸。年來懲艾劇芒刺,流汗浹背顏交赪。
如何竄身伏槁壤,乃能抗志凌霄崢。掞宮清廟須巨木,梁葩楚艷徒微馨。
譬之出聲有巨細,大塊噫氣真鏗涘。蛙鳴蟬噪雜鼓吹,入耳唯覺成耽嚶。
天人之間或有愧,何異冠服蒙貍狌。遙江上月素珠吐,嘉樹弄景癡龍擎。
維時萬籟一時寂,耿耿銀河涵玉繩。華川先生起我懶,搴衣踏月行空庭。
揚今榷古益慷慨,抽關(guān)啟鑰成攖寧。先生文章正用世,殷盤周誥方爭衡。
知深固慊管鮑淺,交固未數(shù)金石貞。念斯輾轉(zhuǎn)不成寐,吟聲在吻號蒼蠅。
酸寒固或類貞曜,跅弛未必卑韓翃。故人守官在姑蔑,學林老虎文淵鯨。
三年不見志紆郁,夢魂時逐晨風征。何時共宿若今夕,重把肝膽殷勤傾。
-
憶昔試藝時,年丁二十九。不諳精與粗,運筆若揮帚。
欲盡王霸言,自寅直窺酉。于時有操君,許子乃其友。
同自鄱陽來,懷玉期一售。風雅別正變,卦畫參奇偶。
見者稱雙璧,光芒射窗牖。及至淡墨題,氏名列某某。
果符人所占,二榜皆冠首。顧予坎籥姿,甘在孫山后。
有司非冬烘,懸鑒定妍丑。終然采芑虋,難可混稂莠。
盈盈羅剎江,顏色綠勝酒。忽然潮汐生,龍虎共吟吼。
買舟踏澎湃,共折江頭柳。別歸金華山,幸有云半畝。
結(jié)茅澗之阿,敢曰松桂誘。尋鶴陟欹磴,避人下關(guān)牡。
外物絕他縈,中扃森獨守。鉆摩六藝學,誓以托不朽。
奈何荊楚間,妖氣夜沖斗。蔓延浙河東,無地不深蹂。
帕額手執(zhí)刀,騎馬向林藪。殺戮何忍聞,流毒到雞狗。
幸然一命存,微賤不敵韭。猶攜舊書囊,遑遑戴星走。
許子忽相逢,短襦不掩肘。涕下如綆縻,容枯類羸叟。
稍稍敘離合,即問君安否。云君兵燹馀,充腸乏藜糗。
念君五內(nèi)熱,談?wù)f不置口。何時插兩翅,執(zhí)經(jīng)趨左右。
大明麗中天,流光照九有。僣亂皆削平,清凈無纖垢。
垂衣坐法宮,充耳施纊黈。湛恩極沾霈,天地同高厚。
群臣再拜跪,齊上萬年壽。帝曰元有史,是非尚紛糅。
茍不亟刊修,何以示悠久。宜簡巖穴臣,學識當不茍。
袞斧嚴義例,執(zhí)筆來聽受。使者行四方,持檄盡搜取。
非惟收譽髦,最欲尊黃耇。余時奉詔來,君亦至鐘阜。
一見雙眼明,不翅蒙發(fā)蔀。大啟金匱藏,一一共評剖。
發(fā)凡及幽微,勝辨白與黝。奈何君有疾,客邪干氣毋。
僵臥木榻間,臚逆夜加嘔。醫(yī)言濕熱勝,良劑急攻掊。
恨無延年術(shù),玄霜和鬼臼。日念芝山青,親之若甥舅。
翩然賦《式微》,使我心如炙。傾欹車闕轅,顛倒衫失紐。
若何慰勞勞,吾誠嗟負負。平生湖海情,臨歧忍分手。
官樓沽酒別,無錢更留綬。醉后雙耳熱,擊壺如擊缶。
汀草漲綠莎,川花破紅藕。須記送君時,四月日丁丑。
宋濂的名句
-
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
宋濂的詩集:出自《閱江樓記》
-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宋濂的詩集:出自《送東陽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