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

夏完淳

明代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現(xiàn)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從父及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魯王監(jiān)國授中書舍人。事敗被捕下獄,賦絕命詩,遺母與妻,臨刑神色不變。著有《南冠草》、《續(xù)幸存錄》等。

人物生平

  祖籍浙江會稽,明思宗崇禎四年生于松江(今屬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園浜,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年紀最輕的華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chuàng)立幾社(與復社相應)。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jié)。天 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jīng)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游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杰。從陳子龍為師,又受知于復社領袖張溥,在文章氣節(jié)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后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后繼。次年春,農(nóng)民起義軍席卷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xiāng)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lián)系,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xù)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順治四年春,明魯王賜謚夏允彝為“文忠”公,并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shù)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lián)系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后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于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wǎng)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于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并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蓖甏就α⒉还?,佯為不知審訊大員就是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戰(zhàn),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jīng)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于地下,豈不亦奇?zhèn)ゴ笳煞蛟?!”使錢得全晚節(jié)。 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xù)幸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的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于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二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于松江昆岡鄉(xiāng)蕩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區(qū)小昆山鎮(zhèn)蕩灣村北開闊的田野中。石駁墓基圍成一塊平臺,墓地呈半月形,高約2米,面寬約30米,占地二 畝余。1956年,夏墓被當時的江蘇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松江縣劃歸上海市后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并立墓碑,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筆題寫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個行楷大字。字字有神,體現(xiàn)了陳總對這兩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出生
  夏完淳出生于崇禎四年,即公元1631年,這時的明朝社會離滅亡只有13年了,可謂內憂外患,積重難返。在文化思想與商品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南方,要求個性解放,反對理學桎梏的時代精神也在廣泛發(fā)展,許多飽讀詩書、憂國憂民的士人按照文學觀念或活動地域形成各種流派或社團,與腐朽的閹黨進行斗爭。這里面就有著名的東林黨。繼東林黨之后,又有組織地主階級中下層知識分子及小市民的復社和幾社,而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就是幾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一代奇才夏完淳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在大雷雨即將來臨前的江南,松江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縣)。
  夏完淳出生后,夏家上下歡天喜地,親朋好友也紛紛前來祝賀,祝賀夏允彝35歲喜得貴子,更祝賀夏家單弱的門庭終于有了生機。

家庭教育
  夏允彝從兒子懂事時起就教他四書五經(jīng)、天下詩文,而且在講授詩文的同時更注重愛國主義的教育。那些為了國家民族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和他們的《正氣歌》、《滿江紅》一起深深地銘刻在小完淳的心中,而父親及其朋友們?yōu)榭锞忍煜拢謴蛢?yōu)秀儒家傳統(tǒng)和閹黨進行斗爭的情景更是給了他現(xiàn)實的教育。夏允彝正妻、完淳的嫡母盛氏的教育與愛護也是小完淳成長道路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母子關系
  完淳是夏允彝的偏房陸氏親生,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正妻的地位是很高的,完淳雖為陸氏親生,但按規(guī)矩他必須叫盛氏為母親,對陸氏只能稱呼“娘”,而且歸于盛氏的名下。這種不合理的做法對他小小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好在盛氏為人溫和大度,對陸氏與完淳的親近非常理解,從不加干涉,并且利用自己精通文墨的優(yōu)勢,每天悉心教授完淳詩文和禮儀,使完淳深為感動,并且終生像對待生母那樣敬重熱愛這位嫡母。后來夏完淳在就義前夕寫的《獄中上母書》,從表面上來看,就是寫給盛氏,這個他名義上的母親的。在那個封建時期,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規(guī)矩,而夏完淳又是受封建教育很深的人。自他懂事時起,小小的心靈中就受到這樣的強迫:即使他愛自己的生母,也不能一無保留地掛在臉上,這種感情必須拿來對待嫡母。長期受這種等級觀念影響,再加上盛氏確實明理通情,因此他對盛氏的感情深也是很自然的事。
  這位嫡母對他的鐘愛確是傳誦一時的。夏完淳在就義前寫的《獄中上母書》中曾提到,嫡母15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地教自己禮儀及詩書,是千古難得的好母親。至于他的生母陸氏,則生平不詳,據(jù)郭沫若先生考證說,陸氏也是一個長于文筆的人,絕不是尋常的女子,并有陸氏親筆寫的悼念兒子的詩歌為證。盡管關于陸氏的情況我們知之甚少,但從夏完淳的上母書中我們也可隱隱看出他對生母陸氏熱愛與歉疚相混雜的、欲說還休的復雜心情。夏完淳的伯父夏之旭,當年曾與夏允彝并駕齊驅,同樣以文才著名,他對于完淳的教育也不無影響。據(jù)說完淳12歲時已很有名聲,不免聰明外露,父親夏允彝又常常讓他在賓朋滿座時出來作陪,在席間完淳大談軍事策略及邊防情況,夏之旭怕他過于得意,常常制止他說:“有客人在座,你不要這樣張狂!”伯父的嚴厲雖不無夫子之氣,但對完淳后來養(yǎng)成謙虛沉靜的做人態(tài)度也不無裨益。

家中親屬
  夏完淳的前輩們這樣出色,同輩的姐妹也極富文采,對他影響很大。夏完淳有一姐一妹,姐姐夏淑吉是個女詩人,字美南,號荊隱,雖然是正房盛氏親生,與完淳同父不同母,而且年長完淳15歲,但和弟弟的感情卻非常深厚。夏完淳詩文中提到她的地方極多,甚至認為她的文采足以比得上東漢時的才女蔡文姬。
  夏淑吉夫家是浙江嘉定的侯家,丈夫侯文中是夏完淳最敬佩的同輩人之一,可惜在完淳六七歲時就早逝了,完淳對他的了解多是從其遺留的詩文中得到的。侯家也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之家,后來在抗清斗爭中,父子幾人同時遇難,幾乎全家都為國捐軀。姐丈一家的這種氣節(jié)與才情對夏完淳成長的影響如春風化雨,點點滴滴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完淳妹妹惠吉,字昭南,號蘭隱,和他同為陸氏夫人所生?;菁淖譃椤罢涯稀?,和字“美南”的姐姐淑吉同稱“二南”,再加上夏完淳,姐、弟、妹三人又同時被稱為“空谷三隱”(夏完淳號小隱)。惠吉也富有才氣,和完淳的感情亦很好。完淳曾在詩中稱贊他們的兄妹情誼為:“天涯風雨雁飛鳴,雨雪相依倍有情……論心此日歡方恰,惜別他時感又生?!蓖甏緺奚?,鄭重地把親生母親陸氏托付給這個唯一的妹妹照顧。夏家這脈已如此優(yōu)秀,而完淳的親友也同樣出類拔萃,這也是他從小所受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完淳的親眷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嘉定侯家外,還有嫡母盛氏的侄女盛蘊貞。和夏淑吉一樣,她也是侯家的兒媳,但她的命運比青年守寡的夏淑吉還要苦。她的未婚夫是淑吉丈夫侯文中的堂弟侯智含,也是有名的才子。但在抗清斗爭中,智含在靈隱逃難時死去,她便成了還未成親的未亡人,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封建時代,只得和夏淑吉一樣削發(fā)為尼,做了淑吉的徒弟。其詩作非常真摯動情,如《寄兄》:“ 一自雙親杳,鄉(xiāng)園不忍旋。七年三見面,稚子漸齊肩。夢斷燕山月,春歸海樹煙。書來能念我,三復鶺鸰篇。”而她最為人稱道的還是那首《贈圣幢詩》,其中“心能同水月,骨自帶煙霞”被人們傳為難得的清靈佳句。由于她和夏完淳是表親,又是完淳姐姐夏淑吉的妯娌和徒弟,因此和夏完淳也成為互相影響的知己。
  夏完淳很小便由父母作主訂了親,他的岳父錢彥林是嘉善一帶極有名望的才子,而且性格豪爽,被稱做錢長公。這位岳父可謂為完淳的師表,明亡時他積極參加抗清,組織義軍,后來因掩護過完淳的老師、抗清義士陳子龍而被捕,和女婿夏完淳同一天為國捐軀。浩然正氣,可歌可泣!他死后,妻子徐氏不愿獨活,亦投水自盡。其兩個兒子都是有才名的人,和完淳也非常要好。長子錢熙風姿玉立,才氣縱橫,也是夏完淳最敬重的同輩人之一,在完淳16歲時便因參加抗清活動,積勞成疾去世,完淳傷心不已,曾寫下“千古文章未盡才”的悼語。錢熙之弟錢默8歲即能寫詩,15歲成進士,和完淳也有唱和,亦有神童之譽,并為夏完淳寫過一篇《神童賦》,被傳為佳話。明末家破人亡后,錢默流浪各地,不知所終。
  另外,錢彥林堂兄錢棅也是完淳的抗清同志,和他們翁婿二人在同一天壯烈殉國。親戚們的才情與氣節(jié)為完淳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優(yōu)良環(huán)境,使他在耳濡目染中思索、學習,得到了做人的力量和做文的啟示。這是夏完淳的幸運,也是他最后成才的一塊重要基石。

良師影響
  有了良好的家風、卓越的親朋,夏完淳的幸運還在于他有一批良師。在這些當時最杰出的良師中,對夏完淳影響最大的,自然當推陳子龍。陳子龍,字臥子,也是松江華亭人,他比夏允彝小12歲,但夏允彝非常器重他的才華,常不遺余力地幫助他,與他結為忘年之交。二人志同道合同為幾社的組織者與創(chuàng)始人,人稱“陳、夏”。陳子龍不但有豐富的學識,而且志向高遠、善于運籌帷幄,是難得的濟世之才。
  在文學上,陳子龍和夏允彝一樣主張繼承明代前后七子傳統(tǒng),詩宗法漢魏六朝盛唐之音,以求振興國運。他的才氣在當?shù)丶敖细魇《己苡忻绕湟圆蛔x死書,重視時務而聞名于世,這在迂朽的明末是很難得的。他對宦官的痛恨,對人民的同情都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完淳的文學成就亦受了他很大的影響。
  他和夏完淳的關系是非常理想完美的,二人既是師生,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后來又成為共同戰(zhàn)斗的戰(zhàn)友。他對夏完淳的影響,并不小于夏允彝。
  完淳的老師還有太倉人張溥,他是復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代表作《五人墓碑記》向為人們所傳誦,并被選入了今高中課本里。張溥也是夏允彝的要好朋友,對完淳非常喜愛,常常耐心地給他解釋書中的疑難問題,只是英年早逝,死的時候只有40歲,那時夏完淳還不到12歲。
  完淳的老師中還有抗清義士史可法、黃道周以及后來完淳為之做參謀的吳志葵等。他們的氣節(jié)文章給夏完淳帶來的是另一方面的更加嚴謹、更加壯烈的教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個“平生風誼兼師友”的特殊人物,除了前面提到過的姐丈侯文中、內兄(大舅子)錢熙外,還有一個后來死得極其悲壯的人陸鯤庭。清兵入浙江后,這個崇禎時的進士惟恐被拉出來做官受辱,決心一死。無奈家人對他看管很嚴。一天,他趁妻子偶然離開時插上房門上吊自殺。家人發(fā)覺后破墻而入救活了他。他卻痛苦萬分,質問家人:“奈何苦我!”最終還是自殺身死。這種行為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是并不鮮見的。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不像洪承疇那樣賣身求榮做了貳臣,也不隱居保全自身,而誓死以求舍生取義,這種精神極其悲壯。
  夏完淳能有幸遇到這么多良師,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千百年來祖國傳統(tǒng)文化熏染的結果使夏允彝沒有被別人對他兒子的吹捧夸獎沖昏頭腦,而是清醒地意識到必須從性格及品性上來對兒子進行教育,并為他選擇了多位這方面的良師。

家庭影響
  夏完淳就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下慢慢成長起來。祖母顧氏曾教育出了兩個好兒子,自完淳出生后,又把心思放在了小孫子身上。她常不顧兒、媳的勸阻屈尊陪孫子玩耍,教他一些淺近的詩歌。嫡母盛氏對他更是小心照顧,疼愛有加。她雖然不如夏允彝那樣嚴厲,卻也非常嚴格。每天黎明即起監(jiān)督完淳的學習,給他講習詩書,同時送上精心烹調的飲食。晚上完淳休息時,她經(jīng)常和陸氏一起照顧他入睡后才悄悄離開。
  更多時候,這位通情達理、溫柔大度的夫人則讓完淳和親生母親陸氏單獨呆在一起,自己去照看婆婆和親生的女兒淑吉。至于夏允彝,對兒子要求更加嚴格。再加上良師、親朋的影響,天資聰慧的小完淳進步得很快。他“ 生有至性”(見《砥齋集》),即今天所謂“坐得住”,坐在書齋看書是他最大的快樂。小小年紀,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貪玩,卻喜歡粘在凳子上煞有介事地拿著書一目十行地翻,雖然不能精通,卻也樂趣無窮。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大家都拿著扇子乘涼,孩子們在水里嬉戲時,他也像塊石頭似的端坐在那兒,看書寫字。嫡母盛氏心疼他,有時強迫他出去游泳玩耍,他卻視玩耍為苦事,常常在敷衍地玩鬧一會兒后就又跑回去看書。盛氏又要勸阻,夏允彝笑呵呵地對她搖頭:“不要管他,讓他去看吧?!?br />  在這種大量讀書,不求甚解的幼年教育方法下,夏完淳對詩詞經(jīng)義有了一種感性上的認識,5歲時初上私塾,很快便能講解《四書》、《五經(jīng)》,而且常常一語中的,能抓住書中的要點。他因為熟讀經(jīng)史,所以常常大膽地在文章里談論古人得失,而不像一般孩子那樣人云亦云,盲目崇拜。這一點倒是繼承了祖父夏時正小時候“詰問塾師”的膽量和精神,也深得父親夏允彝的贊賞,認為他不死讀書,沒有沾染八股習氣,路子是對的。當時夏允彝的好友,即完淳后來的老師陳子龍常常到夏家來玩,見完淳童年老成,頗為可愛,便常常逗弄他,和他爭辯書中的疑難問題,有趣的是,一開始陳子龍只是出于游戲之心,想和孩子開開玩笑解悶,誰知完淳卻十分認真而且精通學問,常常揚著小腦袋一字一句地反駁,弄得陳子龍無話可說,未免有些尷尬。這以后,陳子龍對完淳刮目相看,再也不敢輕視,并以能做他的老師而自豪。夏允彝的幾社朋友們更是驚奇萬分,敬稱完淳為“小友”,視之為同道中人。 在六七歲時,這個“總角小童”便可洋洋灑灑寫出數(shù)萬言的詩賦古文來,而且“下筆立就”,“奇麗可觀”,于是,驚嘆不已的人們又送他一個美號“圣童”。老儒生陳繼儒在《夏童子贊》里稱許他:“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br />  幾社同仁開會時,完淳便也常常坐在叔叔伯伯們中間,仰著小腦袋靜靜地聽他們縱談天下大事,痛罵朝中奸臣。加之奶奶、姐姐以及嫡母也常常教他《滿江紅》、《正氣歌》等愛國詩歌,使他小小的心中除了做學問,成功名外,更多了一點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關注和思考。
  夏允彝起程赴福建長樂縣,決定帶兒子一起去福建,讓他接觸社會,增加閱歷。在赴福建上任之前,夏允彝帶兒子先順路到嘉善親家那里拜謁了錢彥林。那天風清日暖,錢彥林正坐在綠竹扶疏的后花園里,聽家養(yǎng)的小戲班唱《牡丹亭》,自己也不時興起隨著那清婉的曲調款款吟唱幾句,頗為得意。忽然在這時見到德高望重的親家夏允彝和久盼會晤的“愛婿”完淳,不由得又驚又喜,忙叫人匆匆撤了戲換上酒席,又叫兩個兒子出來相見。夏完淳終于見到了那位寫賦夸贊他的大舅子錢默,不由得欣喜若狂,忙拉著他的手,和他談起文學來。錢默年長完淳兩歲,卻顯得比完淳瘦削,白凈的臉上,一雙女孩子般多愁善感的大眼睛流露著憂郁、惆悵的神情,和神采飛揚的完淳形成鮮明對照。而坐在一旁的大哥錢熙則風姿玉立,性情沉穩(wěn)。完淳很快就喜歡上了錢熙,又和這位大哥興致勃勃地攀談起來,頓感相見恨晚。
  趁著三個孩子談天時,和夏允彝說話的錢彥林也在偷偷打量未來的女婿。只見小完淳天庭飽滿、秀目長眉,舉止端莊有大人氣,言談中又露著豪情,前途不可限量。錢彥林不由得為女兒高興。他看得發(fā)了呆,連夏允彝正在和他說話也沒聽見,還在心里得意于自己的英明之舉。這時,正在談天的完淳忽然轉過臉來,瞪著大眼睛聚精會神地看著他,尊敬中又不無試探地問:“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讀何書?”這樣大的問題突然從一個小孩口中問出,一下弄得毫無準備的錢彥林張皇失措起來,平日的風流瀟灑勁兒也不知跑到哪兒去了。支吾了一會兒,只得急中生智地答道:“我的所重所學,和你父親差不多。”總算應付過去了。完淳問完后,照樣神態(tài)平靜地吃菜聊天,這樣的問答在他來說是常有的事,而錢家上下卻被驚動了。錢熙、錢默兄弟都吃驚地望著這個不但有文采,還關心時事的妹婿,錢彥林則把夏允彝悄悄拉到一邊,拭拭頭上的冷汗說:“允彝兄,還是你教子有方,我領教了!”夏允彝憨厚地一笑,說:“令郎也很出色啊。”錢彥林搖頭:“他們才華或許不差,但論起對時務的興趣來,就差多了!”由于舊時代男女授受不親,完淳未來的妻子錢秦篆并沒有在酒席上露面。不過,當完淳父子拜別錢氏父子,出門離去時,細心的完淳卻忽然發(fā)現(xiàn)在東廂房的一角,月亮門的粉墻外,一個比自己略矮一點的小姑娘,身穿一身淡青色的衣裙,隱在長廊的柱子后面,微露出半個頭來,用好奇的眼光偷偷打量著他。這時夏允彝在前面催他快走,他只得匆匆回身跟在父親后面,把這個神秘的躲在回廊后的小姑娘留在了自己身后。對于他們來說,再一次的相見則是在漫長的十年后,洞房花燭夜時了。那時清兵的鐵蹄已經(jīng)踏遍了江南大地,錢夏兩家都加入了抗清的隊伍,也都不可避免地面臨了即將家破人亡的悲慘命運。當然,這是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過的。

展露才華
  夏允彝到長樂縣后,開始廢弊興利,大刀闊斧地進行自己的改革計劃。他的治理方針的中心內容就是“用古教化”。因為他是個主張復古的人,對人民,他反對使用苛捐雜稅,提倡“撫慰弱,煦煦如家人”的民本主義思想,力求達到孔子所說的“ 大同”境界,即用古人的方法,來治理明朝末年的社會。由于他廉潔無私,又通曉經(jīng)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更由于他善于判決疑難問題,一時間長樂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百姓個個拍手稱快,連其他地方的人也跑來請夏大人裁決糾紛,無不滿意而去。
  這時的完淳,才名也更加響亮。他9歲時,父親夏允彝曾把他寫得比較好的詩歌收集起來,為其印了第一本詩集《代乳集》。親戚朋友爭相閱讀,夸獎他是少年奇才。老師陳子龍欣賞完淳的才華,在和朋友編當代名人詩歌選集時,特意把完淳的幾首詩也擱在后面,表示了極大的贊賞。一時間,完淳的才名風行江南,又一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面對耀人眼目的名聲,九歲的完淳曾不免有些得意。許多所謂的神童也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始放松要求,停滯不前的。但好在他的父親、奶奶以及老師都堪稱優(yōu)秀的教育家。尤其是奶奶顧氏,這位被稱作“有大過人之識”的老人盡管心中高興得像吃了蜜,心里卻惟恐孫子會被早來的榮譽沖昏頭腦,立刻來信諄諄叮囑他要戒驕戒躁。父親夏允彝在一時的興奮后也漸漸平靜下來,不再夸贊兒子,而是又開始督促他刻苦攻讀。老師陳子龍也不時寫信來教育他要繼續(xù)學習。在大家的幫助下,完淳很快就渡過了這一關,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怎樣幫助父親處理政務,造福百姓上。

父親殉國
  居于東南沿海一隅的夏允彝以他的辛勤工作,終于引起朝廷重視。崇禎十五年,吏部尚書鄭三俊向皇上推舉天下廉潔奉公、才干超群的知縣七人,夏允彝名列榜首。正在為國運衰亡弄得焦頭爛額的崇禎聞訊大喜,親自用御筆把這七人的名字寫在皇宮的屏風上,表示極大的嘉獎,同時又召見了這七位英才。夏允彝的沉穩(wěn)神情和超群才干,使崇禎及文武百官大為贊賞。大臣方岳等人極力向皇帝推薦這亂世英臣,崇禎也決定破格對夏允彝實行提拔,委以大任。在長樂縣的百姓們聞此消息,又喜又悲。喜的是夏大人終于有了被朝廷賞識的機會,悲的則是夏大人此一去不會再來,長樂縣失去了一個優(yōu)秀的父母官!當?shù)厥考澃傩占w捐錢,為他立了一個生祠(即為活著的人立的祠堂),這是極大的擁戴與熱愛,是人民盼望清官、好官的強烈呼聲。
  夏允彝即將受命于危難之際,就要更好地發(fā)揮幾十年來蘊積的才華,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他為國盡忠的理想了。這也是封建時代許多正直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他的心中,充滿了希望。誰知就在這時,噩耗傳來,夏允彝的母親,完淳的祖母顧氏不幸因病去世。夏允彝父子悲痛欲絕,匆匆奔回家鄉(xiāng)松江料理后事。崇禎聞訊也感到十分可惜。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農(nóng)民領袖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進北京。崇禎在煤山吊死,明朝滅亡。
  對于在家服母喪的,曾被崇禎皇帝賞識,并破格提拔的夏允彝來說,明朝的滅亡、皇帝的自殺都給了他極大的打擊。喪母、喪君,剛剛有了點成績的仕途又無路可走……一時間,他恍若失去了生活的目標。
  夏允彝曾拜謁史可法,商議恢復大計,由于南明弘光政權的迅速崩潰,夏允彝才不獲展,在林野鄉(xiāng)間仍舊想有所作為。當時清朝在江南的統(tǒng)治還不穩(wěn)固,義師紛起,明朝殘余軍事力量散落其間。于是,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志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后收復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時,年僅十五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馬上和父親一道加入戒旅軍中??上?,吳志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這些殘明的烏合之眾,也大敗四潰。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夏允彝反而變得愈加平靜,他決定自殺殉國。鄉(xiāng)人勸他可以趁亂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納兵馬,再圖恢復。夏允彝考慮再三,沒有同意,怕舉事再敗以至于蒙羞萬世。松江清軍主將早聞夏允彝大名,表示只有他出山,一定給大官作。清將還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為官,出來見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貞婦”自比,明白無誤表達了自己不事二朝的決心。
  他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靜與家人道別,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志愿。然后,夏學士投松江塘自殺。《明史》上講他"自投深淵以死",實乃誤記。夏允彝自殺是形同日本人儀禮性的剖腹自殺,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肅穆哀慟地立于水濱觀視。松塘水淺,只達夏允彝腰身以上,這位大才子生生埋頭于水中,嗆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濕。
  彼情彼景,身為兒子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目睹父親剛烈死狀,他也更加堅定了必死報國之心。

報國之心
  陳子龍想與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贍養(yǎng),故而忍死待變,割發(fā)為僧隱于鄉(xiāng)間。明宗室魯王監(jiān)國時,陳龍子暗中接受魯王的任命,與夏完淳一起策動清朝的松江提督吳勝兆反清。天不祚明,兵變失敗,不僅吳勝兆被殺,陳子龍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陳子龍終于作出了與其摯友夏允彝一樣的人生選擇:跳水自殺殉國。
  生父尊師,這兩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淚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漸幻化為千古仁人志士的終極典型。
  忠慟欲絕的夏完淳上書魯王政權,要求予父親以贈謚。魯王愛惜夏完淳如此年輕又如此對大明忠心,立授他"中書舍人"一職,贈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謚"文忠"。這一切,均極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復明的勃勃斗志。
  不久,聽聞太湖一帶活躍著吳易領導的"白頭軍"(這支隊伍的兵士皆以白布纏頭作標志,以此為明朝"戴孝"),夏完淳喜出望外,連忙與老師陳子龍一起攜家中所有金銀奔赴軍中,并充任吳易的參軍。
  吳易,字日生,進士出身,吳江人,曾為復社的活躍分子,能詩善文,又喜讀兵。吳易的"白頭軍"發(fā)展迅速,不少昔日當?shù)氐乃\頭目如"赤腳張三"等人紛紛入伙,在民族矛盾上升到社會最主要矛盾的關頭,這些人由"賊"而變成"官軍",在遼闊的太湖水面上給予清軍沉重打擊。白頭軍最漂亮的一仗是“分湖大捷”,殺敵三千多,斬清中下級軍官二十多名,獲戰(zhàn)船五百余艘。當然,這種暫時的勝利,主要原因也在于當時清軍沒有有效組織起過硬的水軍,水戰(zhàn)外行,故而使得"白頭軍"大逞神威。
  勝訊傳出,南明的隆武政權和魯王朝廷均派人攜帶"詔書"而來,對吳易加官晉爵,視為中興大將。飄飄然之余,吳易與"白頭軍"將領們開始輕敵。許多水賊出身的將卒本性畢露,四處剽掠。清軍方面,卻加緊準備。海鹽一戰(zhàn),"白頭軍"大敗,夏完淳也因軍敗與吳易等人走散。陳子龍在海鹽之戰(zhàn)前已經(jīng)看出吳易手下烏合之眾難成大事,便以籌餉為名離開了“白頭軍”,想另行發(fā)展。
  吳易軍敗后,其父、其妻、其女均投湖自殺,以免被清軍俘虜受辱。吳易本人逃入湖中,仍舊堅持抗清斗爭。
  1646年夏,吳易聽人風傳清朝任命的嘉善知縣劉肅之想"反正",豈知劉肅之早就通知大批清兵埋伏,待吳易一入門,立即逮捕了這位“白頭軍”領袖,很快送往杭州處死。
  夏完淳聞訊,立即白服以往,在吳江為吳易起衣冠冢,與文人同道哭吊,賦《吳江野哭》、《魚服》二首詩歌,祭奠吳易,表達了復仇雪恨的決心。

反清報國
  1647年早春時分,得悉清朝任命的蘇松提督吳勝兆要反正的消息,少年夏完淳馬上萌發(fā)了巨大的恢復希望,急忙為吳勝兆與浙東義師牽線搭橋,積極準備待事發(fā)時本人親自參加戰(zhàn)斗,做絕死之戰(zhàn)。吳勝兆謀泄,其手下將領搶先一步把他的計劃上告清朝。吳勝兆一卒未出,身已成擒。而浙東方面,屋漏偏遭連夜雨,義師水軍剛離岸,颶風忽至,大部分人被淹嗆而死,潰不成軍。清廷對吳勝兆一案十分重視,四處抓人,陳子龍等人首先遭到逮捕。押送途中,陳子龍投水殉國。
  夏完淳喉中咸淚和血吞。由于他本人也在清政府通緝名單中,便一度曾匿藏于其兵父在嘉善的家中。1647年夏七月,他決定渡海加入魯王政權軍隊。夏完淳至孝之人,臨行前,他回鄉(xiāng)間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準備與二老告別之后再出發(fā)。清廷眼線多多,夏完淳甫一回家,即為人偵知。清廷人馬俱至,逮捕了這位少年英雄。由于他是朝廷重犯,被立刻押赴南京受訊。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十六歲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后八十天。其間,他不僅智斗大漢奸洪承疇,巧妙羞辱了這位清朝鷹犬,并且自激自盛,賦詩寫詞多篇,表達了他"今生已矣來世為期"的沖天豪情和"家國之仇未報"的遺恨。
  被羈之初,夏完淳作《采桑子》一詞,從內心深處抒發(fā)了他的亡國之愁。清朝朝廷主持江南一帶招撫的第一把手,乃大漢奸洪承疇。他聽說夏完淳與其岳父錢旃被抓,很是得意,便想親自勸降這翁婿二人,此舉不僅能為清朝主子招納"人才",又能給自己臉上貼"慈德"金粉。
  南京舊朝堂上,洪承疇高坐,喝問下面被提審的夏完淳:“汝童子有何大見識,豈能稱兵犯逆。想必是被人蒙騙,誤入軍中。如歸順大清,當不失美官?!?br />  夏完淳不為所動,反問洪承疇:“爾何人也?”
  旁邊虎狼衙役叱喝:“此乃洪大人!”又有獄吏在其旁低聲告之:“此乃洪亨九(洪承疇)先生?!?br />  夏完淳佯作不知,厲聲抗喝:“哼,堂上定是偽類假冒。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杰,他在松山、杏山與北虜(清朝)勇戰(zhàn),血濺章渠,先皇帝(崇禎帝)聞之震悼,親自作詩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的忠烈,才欲殺身殉國,以效仿先烈英舉?!?獄吏們此時很窘迫。洪承疇在上座面如土灰。上來一人,厲聲叱喝夏完淳:“上面審你的,正是洪承疇!”
  夏完淳朗聲一笑:“不要騙我!洪亨九先生死于大明國事已久,天子曾臨祠親祭,淚灑龍顏,群臣嗚咽。汝等何樣逆賊丑類,敢托忠烈先生大名,穿虜服虜帽冒允堂堂洪先生,真狗賊耳!”
  洪承疇汗下如雨,老狗嘴唇哆嗦,小英雄字字戮到他靈魂痛處,使得這個變節(jié)之人如萬箭攢心般難堪、難受。食祿數(shù)代之大明重臣,反而不如江南一身世卑微的十六歲少年,真讓人愧死?。愃乒适乱舶l(fā)生在同吳易一起被抓的“白頭軍”領導人孫兆奎身上,他被押南京后,也是洪承疇主審。面對扎辮子的清朝“總督”,孫兆奎輕蔑地笑問堂上洪大人:“我們大明朝也有一個犧牲的先烈叫洪承疇,您不會與那位大人同名吧?”)
  忽然,一旁因久受嚴刑而涌支撐的夏完淳岳父錢旃忽然一聲倒地,葡伏不起。夏完淳見狀,忙上前扶起岳丈,厲聲激勵道:“大人您當初與陳子龍先生及我完淳三人同時歃血為盟,決心在江南舉義抗敵。今天我二人能一同身死,可以慷慨在地下與陳子龍先生相會,真真奇大丈夫平生之豪事,何必如此氣沮!”聽女婿如此說,錢先生咬牙挺起,忍耐奇痛。
  洪承疇默然久之,只得揮揮手,今士卒把二人押回牢獄。然后,上報清廷,擬判處夏、錢二人死刑。
  上述種種歷史的細節(jié),不見于清朝“官修”的史書。明末大才子屈大均著作《皇明四朝成仁錄》中。屈大均在明亡以后堅決不仕清廷也表現(xiàn)了自己的民族氣節(jié),他對壯烈殉國的英雄,流露出熱切的渴慕和深刻的崇敬。深知自己來日無多,夏完淳在獄中寫下了他那篇流傳千古的《獄中上母書》,派人轉送老家的嫡母盛氏與生母陸氏。

慷慨就義
  1647年,九月秋決,夏完淳等三十多名抗清義士在南京西市慷慨就義。手提鬼頭大刀、兇神惡煞般的劊子手,面對自己面前昂然站立的這位面容白皙、姣好的十六歲美少年,他那殺砍掉無數(shù)人頭的雙手,也不由自主地發(fā)顫發(fā)抖,最終只能閉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在當時43名共赴刑場的抗清義士中,他是最年少的一個。
  夏完淳的妻子秦篆,同時受父死母喪夫亡的重大打擊,悲痛欲絕,身體亦非常衰弱。幾個月后她果然生下一個男孩,只是這孩子似乎在母體內感受了太多人間的苦難,很快便也夭折了。夏家終于無后。秦篆的哥哥錢默這時也終于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不知所終。年僅十八九歲的秦篆便也削發(fā)為尼,獨守青燈古佛,孤獨地度過了一生。

評價

  夏完淳,是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的兒子,同時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郭沫若在抗戰(zhàn)時期以夏完淳事跡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話劇《南冠草》曾激動過多少誓以熱血拯救祖國的中華兒女!今天,盡管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但對祖國的義務沒有變,青年人追求向上、追求真理的激情沒有變,因此在他的身上,我們同樣能汲取許多做人的力量。

  對青少年來說,夏完淳這個人物有著不可磨滅的榜樣作用,而且他的無論是做人還是事業(yè)的成功,都很有值得人們深思的價值。在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許多關于神童的記載,但他們大多只是天上的流星,閃爍一時便沒了光彩。王安石那篇著名的《傷仲永》對這種情況加以了分析,對社會上不正確的培養(yǎng)神童方法進行了指責。確實,這些天資聰慧的孩子將來有可能成為有用的人才,但盲目的吹捧迎合只能讓這些還未完全成熟的孩子喪失進取心和清醒的認識,飄飄然不知天高地厚,同時又不再繼續(xù)學習,因此大多數(shù)孩子很快就江郎才盡,像仲永一樣沉溺于大人的指揮和機械的創(chuàng)作中,“泯然眾人矣”。

  陳繼儒曾寫詩贊:“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

夏完淳的詩文

  • 傷離別,相思又值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薊門衰草,漢宮紅葉。

    愁懷萬種憑誰說,邊鴻不到音書絕。音書絕,長安何處,晚山重疊。

  • 鶯囀花更,蝶園香國,重闌朝暮愁歸。墜鞭人瘦,怎禁小風吹。

    不為春酲懶起,分香處,燕子來窺。芙蓉帳,馀煙已渺,紅淚染離袿。

    相逢何處也,難尋丹棘,欲寄啼規(guī)??质捓蓜e后,淺淡愁眉。

    剩有菱花一半,已不是那日崔徽。長堤路,桃花帶笑,柳眼自含悲。

  • 斷腸春信自年年,煙霧珠簾掩翠鈿。紅滴杜鵑花下雨,綠回楊柳院中煙。

    重重春恨憑誰說,兩兩黃鸝喚欲眠。獨有多情明月在,隔墻花影動秋千。

  • 黃鸝啼處綠陰遮。紅杏枝斜。碧柳枝斜。和風和月夢魂賒。

    風亂楊花。月亂梨花。

    春風漂泊夢為家?;ㄒ蔡煅?。人也天涯?;ü馊嗣婢G窗紗。

    紅是桃花。瘦是梅花。

  • 春日惱人花鳥,香車寶馬,陌上成行。相思滿地,芳草綠到西江。

    舊衣香。留他荀令,新曲誤,顧了周郎。枉思量。金壺滴博,銀箭丁當。

    茫茫。玉人何處,尋伊消息,瘦了容光。只剩些些,影兒作對夢兒雙。

    恨多情、雁傳銀字,愁不語、花落紗窗。對斜陽。珠簾卷起,又是昏黃。

  • 似雨江梅,如煙飛絮,細細香風欲送。江上夢回青瑣闥,佩聲卻是誰家鳳?

    幾番空對紫薇花,而今悔、虛害也黃粱夢。正宿雨初醒,春眠未起,一派畫樓鐘動。

    嘆謫仙先朝供奉??创荷鞴猓晟一ㄖ?。西樓倚,錦箏低按,東郭臥、玉樽休空。

    莽游仙、白了人頭,但芝草連天,丹霞封洞。待飲馬榆關,拂衣黃閣,古月梅花三弄。

  • 離愁心上住。卷盡重簾推不去。簾前青草,又送一番愁句。

    鳳樓人遠簫如夢,鴛枕詩成機不語。兩地相思,半林煙樹。

    猶憶那回去路。暗浴雙鷗催晚渡。天涯幾度書回,又逢春暮。

    流鶯已為啼鵑妒,蝴蝶更禁絲雨誤。十二時中,情懷無數(shù)。

  • 盈盈花落。無奈東風惡。淚滴花魂花命薄。頗似愁人漂泊。

    珠簾半卷窗開。惜花懶傍妝臺。夢到畫橋深處,黃鶯喚得春來。

  • 望青煙一點,寂寞舊山河。曉角秋笳馬上歌,黃花白草英雄路,閃得我對酒銷魂可奈何!

    熒熒燈火,新愁轉多。暮暮朝朝淚,恰便是長江日夜波。

  • 朝登建康城,暮宿丹陽道。黃塵落日大江流,紫陌微寒故宮草。

    故宮煙雨動新愁,華屋參差成古丘。當時羅綺三千戶,何處鶯花十二樓?

    六代繁華如在眼,真龍不動河山轉。春光縹緲景陽宮,月色徘徊芳樂苑。

    細雨深宮花落遲,輕風合殿香飄遠。花香十里到平康,莫愁歌舞冶游郎。

    俠少盡騎青絡馬,交游爭系紫羅囊。鴛鴦兩兩芙蓉沼,鸚鵡雙雙玳瑁梁。

    一朝景物如反掌,富貴風流竟長往。玄武池邊暮雨來,朱雀門前春草長。

    美女琵琶塞上行,綺構云連空復情。行人夜雨烏衣巷,歸雁秋風白下城。

    登臨千載空回首,陳井梁宮竟誰有!游鹿爭銜上苑花,流鶯自囀臺城柳。

    臺城下接孝陵西,無限枝頭烏夜啼。楊花風起過江去,薄暮如煙滿大堤。

熱門詩人

納蘭性德 鄭燮 白樸 馬致遠 王安石 黃庭堅 蘇軾 楊萬里 劉克莊 陸游 歐陽修 朱熹 陳著 辛棄疾 張孝祥 秦觀 吳潛 劉辰翁 范仲淹 晏殊 吳文英 晏幾道 朱敦儒 柳永 周邦彥 程垓 賀鑄 李清照 周敦頤 文天祥 岳飛 李煜 陸龜蒙 韋應物 李商隱 元稹 劉禹錫 齊己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張籍 姚合 許渾 杜牧 皎然 劉長卿 貫休 賈島 溫庭筠 孟郊 王維 韓愈 王建 錢起 岑參 羅隱 鄭谷 杜荀鶴 方干 孟浩然 戴叔倫 權德輿 韓偓 皮日休 張祜 韋莊 皇甫冉 張喬 張說 吳融 盧綸 李嶠 王昌齡 顧況 宋之問 高適 司空圖 李端 趙嘏 柳宗元 張九齡 李賀 韓翃 馬戴 王勃 賀知章 酈道元 陶淵明 屈原 左丘明 司馬遷 曹操 曹植 諸葛亮 卓文君

詩詞類型

抒情 寫景 寫人 山水 詠物 婉約 春天 送別 秋天 離別 愛情 思鄉(xiāng) 愛國 懷古 哲理 節(jié)日 友情 邊塞 閨怨 戰(zhàn)爭 梅花 豪放 田園 月亮 夏天 勵志 冬天 重陽 悼亡 中秋 七夕 荷花 元宵節(jié) 寒食節(jié) 地名 清明節(jié) 春節(jié) 菊花 端午節(jié) 黃河 惜時 讀書 兒童 民謠 憂民 長江 母親 老師 寫風 寫山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