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里分明見關(guān)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碧窗斜月藹深暉,愁聽寒螀淚濕衣。
夢里分明見關(guān)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靜無云,斷續(xù)鴻聲到曉聞。
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
譯文注釋
譯文
斜月透進碧紗窗照進來,月色下顯得周圍都光線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環(huán)繞,更有秋蟲悲鳴,淚水沾濕了衣襟。
在夢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關(guān)寨,可是卻始終不知哪條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靜,空中沒有云朵,聽著時斷時續(xù)的鴻雁聲一直到天明。(秋天冷了)想給丈夫寄些衣服,問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現(xiàn)在又軍隊正在轉(zhuǎn)移(這衣物該寄到何處)。
注釋
藹:古同“靄”,云氣。
寒螀: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叫。此處借指深秋的鳴蟲。
金微: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是當時邊關(guān)要塞所在。
征衣:出征將士之衣。
鴻聲:鴻雁鳴叫的聲音。古有鴻雁傳書一說。
居延:居延是中國漢唐以來西北地區(qū)的軍事重鎮(zhèn)。東漢有居延屬國。
創(chuàng)作背景
初、盛唐時,國力強盛。詩歌里洋溢著高昂、樂觀情調(diào)。中唐詩的基調(diào)開始轉(zhuǎn)為低沉了。就這兩首詩而論,從閨中思婦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邊關(guān)動亂不寧的影子。
張仲素(約769~819)唐代詩人,字繪之。符離(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為武寧軍從事,元和間,任司勛員外郎,又從禮部郎中充任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張仲素擅長樂府詩,善寫思婦心情。如"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春閨思》),"夢里分明見關(guān)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閨思》),刻畫細膩,委婉動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語言慷慨,意氣昂揚,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zhàn)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