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覈

華覈

魏晉

華覈(219年—278年五月),字永先(《建康實錄》作永光),吳郡武進(今江蘇丹徒)人。三國時東吳官員。華覈先后擔任上虞尉、典農(nóng)都尉,后因文學而遷任秘府郎,后升任中書丞。孫亮即位后開始與太史令韋昭、薛瑩等,編寫《吳書》。孫皓即位后,封徐陵亭侯。后來被遷任東觀令,領(lǐng)左國史,華覈上書辭讓,孫皓回書不許。華覈曾上書過百,內(nèi)容包括陳說利害,薦舉良能,解釋罪過等。天冊元年(275年),華覈因為小事而被免職,三年后逝世。

人物生平

  唇亡齒寒

  華覈是吳郡武進縣(今江蘇丹徒)人。他起初任上虞尉、典農(nóng)都尉,因有文才學問入宮任秘府郎,遷為中書丞。

  蜀漢被曹魏吞并后,華覈到宮門送上表章說:“近來聽說敵寇的兵馬像螞蟻一樣聚結(jié)攻打蜀漢國境,蜀漢境地勢艱險,我以為應(yīng)當沒有憂慮。等到聽說陸抗的表章來到,成都沒有守住,君臣流亡,國家覆滅。從前衛(wèi)國被翟人攻滅,齊桓公使衛(wèi)國恢復(fù),現(xiàn)在道路遙遠,不能援救復(fù)興,喪失了依附我們的土地,拋棄了奉獻貢品的國家,臣以草芥般卑微的身份,私下心懷不安。陛下圣明仁愛,恩澤撫慰遠方,突然聽到這樣的消息,一定會產(chǎn)生哀傷悲痛。臣無法抑制憂傷惆悵的心情,謹此叩拜呈上表章以告知?!?

  勸諫孫皓

  孫皓即位,華覈封為徐陵亭侯。

  寶鼎二年(267年),孫皓重新營建新的宮殿,規(guī)模宏大,裝飾珠玉,費用很高。這時正是盛夏動工,農(nóng)業(yè)和守衛(wèi)同時廢棄。

  華覈上奏疏勸諫說:臣聽說漢文帝時代,天下安定,經(jīng)過秦朝的百姓慶幸擺脫了殘酷苛刻的政令,歸順劉氏的寬厚仁愛,減少勞役精簡法令,和百姓一同重新開始,分封王室子弟做漢室的屏藩守衛(wèi),在遣時候,都認為漢朝像泰山一樣穩(wěn)固,建立了流傳萬代的基業(yè)。到了賈誼,獨認為值得痛哭和流淚的事有三件,值得為之深深嘆息的事有六件,竟說當今的形勢無異于把火種放在堆積的柴草下而入睡在上面,大火還沒有燒起來就認為很平安。以后發(fā)生的變亂,都像他先前說的那樣。臣雖然卑微愚鈍,不懂得大的道理,私下用過去的事情,推考當前的形勢。賈誼說再有幾年時間,各諸侯王正當強盛時,漢朝廷派去的傅相就會借口有病被罷免返回,想要以此來治理國家,即使是堯舜也不能安定。如今強大的敵人占據(jù)了九州的土地,擁有大半的民眾,熟悉攻戰(zhàn)的各種方法,有著軍隊舊有的勢力,要想和中原敵國競爭吞并對方,這就像楚、漢勢不兩立,不僅僅是像漢代分封的淮南王、濟北王那樣。賈誼想要痛哭的情況,比起今天要緩和,他那抱火臥薪的譬喻,在今天更為急迫。太皇帝看到前代的情況是那樣,觀察到今天的形勢是這樣,所以廣泛開拓農(nóng)桑事業(yè),積累起不可估量的儲備,體恤百姓沉重的勞役,努力撫養(yǎng)作戰(zhàn)的士兵,因此人人感恩戴德,個個想要效命。統(tǒng)一的運數(shù)還沒有來到,大皇帝就早早離開廣大臣民。

  從此以后,強橫的大臣壟斷朝政,上背棄天時,下違反民意,失掉平安生存的根本,追求一時的功利,多次發(fā)動軍隊,耗盡國庫資財,士兵勞苦百姓貧困,沒有時間得到安定。如今幸存的人只是遭遇創(chuàng)傷、經(jīng)受悲哀痛苦遺留下的民眾罷了。終于使得軍需物資匱乏,倉庫空虛,布帛的供給,寒暑不能完備,再加上百姓失去產(chǎn)業(yè),家家戶戶不能自給。而北方敵國卻積蓄糧食養(yǎng)育百姓,專心對付東方,不再有其他顧慮。蜀國作為西部的屏藩,土地險要堅固,加上接受先主統(tǒng)治的策略,原以為他們的守衛(wèi)足以長久,不料一時之間,突然就滅國。唇亡齒寒,這是古人都懼怕的。交州各郡,是國家南部疆土,交趾、九真二郡淪陷,日南孤立危急,存亡難保,合浦以北地區(qū),百姓都動蕩不安,由于連續(xù)逃避勞役,很多人離散叛逃,守衛(wèi)的部隊減少,威嚴震懾變輕,常常擔心喘息間又會發(fā)生變故。從前海上賊寇覬覦東部各縣,得到很多叛離的百姓,他們熟悉地形又在海上行動,比往年更貪得無厭,沒有一天不進行劫掠。如今前后受敵,兩頭有難,這是國家的危難之際。實在應(yīng)該停止營建修造的勞役,預(yù)先制定防衛(wèi)的策略,鼓勵開荒種植的事業(yè),作為對饑荒貧乏的補救。只恐怕農(nóng)時將會錯過,春耕勞作已近晚期,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行裝都沒有準備好。如果放棄這些當務(wù)之急,用盡力量營建勞作,突然發(fā)生風云不測的變故,這才放棄營造修建的勞役,應(yīng)付烽火警報的危急,驅(qū)使怨恨痛苦的民眾,奔赴刀光閃閃的戰(zhàn)場,這正是強大的敵人可利用的資本。如果只是固守,時間持續(xù)很長,那么軍糧一定會匱乏,不等到交戰(zhàn),戰(zhàn)士就已經(jīng)困乏了。從前太戊的時代,庭院生長出桑樹轂樹,太戊驚懼而修養(yǎng)德行,怪異消失,殷朝興盛。熒惑星占據(jù)心宿位置,宋國人認為這是災(zāi)難,宋景公沒有聽從瞽史官移禍給臣民的話?;鹦峭嘶氐搅嗽瓉砦恢?,宋景公延年益壽。自身修養(yǎng)德行就能感動異類,話從口中發(fā)出就能通達神明,臣愚鈍蒙昧,錯誤地辱沒了近臣的官職,不能輔助陛下宣揚仁義恩澤來感動天地神靈.仰頭俯首都感慚愧,無地自容。退后伏身思考,像熒惑、桑谷那樣的變異,是上天在昭告兩位君主,至于其他種種微小的異?,F(xiàn)象,大概是一般家中的小神制造的,在天地中驗證,沒有其他的災(zāi)變,但是如今吉祥福瑞的征兆先后多次發(fā)生,明珠已經(jīng)顯露,白雀接著出現(xiàn),這是無盡的福運,確實是神靈顯示出的,是以九州為宅,以天下為家,不與普通定居百姓的流.轉(zhuǎn)遷移相同。另外如今的宮殿,是先帝營建的,經(jīng)過占卜奠定地基,不是不吉祥的。又楊市的土地和宮殿連接,如果浩大的工程完成,陛下的大駕遷移過去,門中的神靈,都要轉(zhuǎn)移,就恐怕時間的長遠不一定比得過舊的地方,多次遷移不行,留下又有疑慮,這是愚臣我日夜憂慮焦灼的原因。

  臣察看了《月令》,夏末的月份,不能興建土木工程,不能聚會諸侯,不能興師動眾,舉行大活動必有大災(zāi)禍。如今雖然諸侯沒有聚會,但是諸侯的軍隊前來和諸侯聚會沒有區(qū)別。六月戊己。土德正旺,已是不能冒犯,加上又是農(nóng)忙月份,季節(jié)不能錯過。從前魯隱公夏季在中丘修城,《春秋》記載了此事,留給后人作為警戒。如今修筑宮殿是建立千秋萬代的宏偉基業(yè),卻冒犯了天地大禁忌,沿襲《春秋》記載的錯誤做法,荒廢恭敬地教授百姓耕作的最重要的事務(wù),臣以愚昧的管見,私下感到不安。另外恐怕召集流散的百姓,有的人會不來,討伐他們就要荒廢勞役發(fā)動戰(zhàn)事,不討伐他們,這種情況就會日益滋蔓。如果全部來到,眾多的人聚集起來,很少有不發(fā)生疾病的。而且人心安定就想到友善,人心勞苦就會怨恨反叛。長江南岸的精兵,是北方敵國難以對付的,他們想用十名士兵來對付我們東吳一個人。

  天下沒有安定,兵力是非常值得憂慮珍惜的。如果這座宮殿建成,死亡叛逃五千人,那么北方敵軍人數(shù)就等于又增加了五萬人,如果死亡叛逃的人數(shù)到了一萬人,那么敵軍人數(shù)等于成倍增加到十萬人,生病的人有死亡的損失,叛逃的人傳播不好的言論,這正是強大的敵人最感到高興的事情。如今將要在中原較量,來定出強弱,正在這個時刻,敵方力量增強而我方力量減損,加上勞累困乏,這是英雄智士感到深深憂慮的。臣聽說前代君王治理國家沒有三年的儲備,就說國家稱不上是國家,安寧的時代還要像這樣戒備,何況敵人很強大而我們卻忽視農(nóng)業(yè)忘記儲備。如今雖然進行了一些種植,卻被大水淹沒,那些殘存的還必須要鋤草、收獲,但是地方官員害怕耽誤修建宮室微調(diào)的期限,東部各郡的人,都親自進入山林,盡力砍伐木材,荒廢了農(nóng)事和政務(wù),官民的妻子瘦弱孩子幼小,開墾種植又很微薄,如果遇到水旱災(zāi)害就永遠沒有收獲。州郡中現(xiàn)有的米,應(yīng)留待發(fā)生緊急情況時動用,但冗余的吃閑飯的人,還仰賴官府供給。如果全國上下空缺匱乏,糧食運送不能供應(yīng),而北方敵人侵犯邊境,即使周公、召公再生,張良、陳平復(fù)出,也不能為陛下謀劃,這是很明顯的。臣聽說君主英明臣于就忠誠,君主圣賢臣子就正直,因此殷勤進言,冒昧地觸犯陛下的威嚴,懇請予以憐愛省察?!?

  上奏推辭

  書表呈報上去,孫皓不采納。華覈后來升任東觀令,兼任右國史,他上奏疏推辭,孫皓答復(fù)說:“收到奏表,認為東觀是儒林學者集中的官府,經(jīng)常研習校閱文獻經(jīng)典,排解疑難,漢代時都是著名的學士杰出的儒者才能擔任這職務(wù),就請求另外選用優(yōu)秀賢能的人。聽說了此事,認為您研習精通典籍,博覽群書見識很多,可以說是熱愛禮樂篤好詩書的人。應(yīng)當發(fā)揮文才,運用才學,推廣贊頌時政,超越揚雄、班固、張衡、蔡邕這些人,奇怪您卻謙退,一味自我菲薄,您應(yīng)當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超過前代賢才,不要再多說了?!?

  前后陳述

  當時倉庫沒有儲備,社會風氣日益奢華,華覈上奏疏說: “現(xiàn)時敵寇遍布各處,征戰(zhàn)討伐不能停止,平時沒有多年的儲備,出戰(zhàn)沒有應(yīng)敵的積蓄,這是統(tǒng)治國家的人應(yīng)當深深憂慮的.財物糧食的生產(chǎn),都來自百姓,抓緊時節(jié)致力農(nóng)耕,是國家最急迫的事情。但是京城的眾官員,掌管的職責各有不同,各自向下微調(diào),不考慮百姓人力,總是要最近的期限;地方官員害怕罪責,日夜催逼百姓,放棄農(nóng)田事務(wù),趕赴約定日期,按時送到京城,有時積壓并不使用,白白使百姓耗費勞力耽誤農(nóng)時。到了秋收月份,又責令百姓按規(guī)定繳納賦稅,剝奪了他們播種的農(nóng)時,卻索取他們當年的賦稅,如果有人拖欠,就沒收財產(chǎn),所以家家戶戶貧困,衣食不足。應(yīng)當暫停各種勞役,專心從事農(nóng)桑。古人說一個男子不耕作,就會有人要挨餓,一個女子不紡織,就有人要受凍,因此先代君王治理國家,只是致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已將近百年,農(nóng)民荒廢了農(nóng)田的事務(wù),婦女停止了紡織的工作。由此推知,吃著粗食而長年饑餓,穿著單衣踏著冰霜受凍的人,自然不少!臣聽說君主要求百姓的有兩條,百姓期望君主的有三條。這兩條是說要求人民為自己勞作,要求他們?yōu)樽约韩I身。這三條是說對饑餓的人能讓他們有飯吃,勞累的人能讓他們休息,有功的人能讓他們得到獎賞。百姓做到了君主要求的兩件事而君主卻失掉了百姓的三條希望,那么怨恨的心情就會產(chǎn)生而功業(yè)就不能建立。如今倉庫儲備不充實,百姓勞役繁雜,君主的兩個要求已經(jīng)齊備,百姓的三個希望還沒有實現(xiàn)。況且饑餓的人不是要等到有美味佳肴然后才吃飽,受凍的人不是期待著狐裘貉皮然后才能穿暖,講究味道是口上的特殊要求,文繡織錦是身體的裝飾。如今事情很多而勞役繁雜,百姓貧困而風俗奢華,眾多的工匠制作著沒有用的器物,婦女做著綺麗奢華的服飾,不努力制作麻布,都追求鮮艷華麗的衣服,互相仿效,恥于惟獨自己沒有.士兵百姓的家庭,也還要追隨風氣,家中沒有儋石糧食的儲備,但外出時卻有綾羅綢緞的衣服,至于富商商販人家,又有金銀,奢侈縱欲更為嚴重。天下沒有太平,百姓供給不足,應(yīng)當統(tǒng)一撫育百姓的根本,繁榮糧食布帛的產(chǎn)業(yè),但是卻在浮華的奇巧上浪費功力,在奢靡的事情上耽誤時間,上無尊貴卑賤等級的差別,下有耗費資財物力的損失。如今的官吏士卒人家,很少沒有子女,多的有三四個,少的有一二個,假使每家有一個女子,十萬家就有十萬人,每個人每年紡織一束,就有十萬束了.假如整個國家同心協(xié)力,幾年的時間,布帛一定就有積蓄。任隨百姓選用各種色彩,聽任他們的服裝穿著,只是禁止鮮艷奢靡的無益的裝飾。況且美貌的人不需華麗彩飾來增添美,姿容艷麗的人不需彩繡織錦來求得愛憐,五彩的裝飾,足以顯示美麗了。如果極力涂抹粉黛,刻意盛裝打扮,未必就沒有丑婦;廢棄華彩,去掉文繡,未必就沒有美人。如果確實像這里論述的,有那些擁有它沒有益處而廢除它又沒有損害的東西,何必吝惜它而不暫時禁止它來補充國庫的急需呢?這是解救匱乏最急迫的事情,是國家富強的根本事業(yè),假使管仲、晏子再生,也不會有別的辦法來替換.漢代的文帝、景帝,在平安時代繼承皇位,天下已經(jīng)安定,四方?jīng)]有禍難,還認為雕飾文彩妨害農(nóng)事,錦衣織繡影響紡織,他們開辟富國的有利事業(yè),杜絕了挨餓受凍的本源.何況如今天下分崩離析,豺狼充斥道路,軍隊不離戰(zhàn)場,戰(zhàn)士鎧甲不解,難道可以不廣開生財?shù)耐緩?,充實國庫的積蓄嗎?”

  孫皓認為華覈年紀老,敕令華覈可以呈送不經(jīng)謄寫的表章,華覈不敢。又敕令他草擬文章,站立著等他。華覈寫文章說:“可嘆華覈小臣,草芥一樣凡庸。欣逢圣君看重,受到特別恩寵。來自民間草野,進身位居朝中.帝宮光芒四射,青殿可以依托。取用清明雨露,沐浴和煦南風。沒有絲毫報效,辜負極高推重。惠澤包容恥辱,恩寵累累重重。無才承蒙榮耀,微命得以久存。欲報沒有窮盡,只好托求上蒼。圣恩如同雨注,哀憐寬容罪過。辱命草擬應(yīng)對,潤澤覆蓋愚臣。不敢違背敕命,懼怕招來死罪。冒昧承受詔命,魂魄驚飛身存?!?

  去世

  華覈前后陳述有益的建議,以及進獻推薦優(yōu)秀人才,為無端獲罪的人進行辯解,書表呈報一百多次,都對時事很有補益,文字很多沒有全部記載。

  天冊元年(275年),他因為很小的過失免官,于天紀二年(278年)五月去世,享年六十歲 [1] 。韋曜、華覈論述政事的表章奏疏,都在社會上流傳。

華覈的詩文

華覈的名句

熱門詩人

納蘭性德 鄭燮 白樸 馬致遠 王安石 黃庭堅 蘇軾 楊萬里 劉克莊 陸游 歐陽修 朱熹 陳著 辛棄疾 張孝祥 秦觀 吳潛 劉辰翁 范仲淹 晏殊 吳文英 晏幾道 朱敦儒 柳永 周邦彥 程垓 賀鑄 李清照 周敦頤 文天祥 岳飛 李煜 陸龜蒙 韋應(yīng)物 李商隱 元稹 劉禹錫 齊己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張籍 姚合 許渾 杜牧 皎然 劉長卿 貫休 賈島 溫庭筠 孟郊 王維 韓愈 王建 錢起 岑參 羅隱 鄭谷 杜荀鶴 方干 孟浩然 戴叔倫 權(quán)德輿 韓偓 皮日休 張祜 韋莊 皇甫冉 張喬 張說 吳融 盧綸 李嶠 王昌齡 顧況 宋之問 高適 司空圖 李端 趙嘏 柳宗元 張九齡 李賀 韓翃 馬戴 王勃 賀知章 酈道元 陶淵明 屈原 左丘明 司馬遷 曹操 曹植 諸葛亮 卓文君

詩詞類型

抒情 寫景 寫人 山水 詠物 婉約 春天 送別 秋天 離別 愛情 思鄉(xiāng) 愛國 懷古 哲理 節(jié)日 友情 邊塞 閨怨 戰(zhàn)爭 梅花 豪放 田園 月亮 夏天 勵志 冬天 重陽 悼亡 中秋 七夕 荷花 元宵節(jié) 寒食節(jié) 地名 清明節(jié) 春節(jié) 菊花 端午節(jié) 黃河 惜時 讀書 兒童 民謠 憂民 長江 母親 老師 寫風 寫山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