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蒲類津
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fēng)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zhàn),燕頷會封侯。
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譯文注釋
譯文
在邊庭上望不見歸處,客居萬里心中充滿憂愁。
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斷續(xù)綿延,黃河之源從北面流來。
晚風(fēng)中夾雜著寒氣,彎月照耀著邊塞的秋景。
火灶通向軍營的墻壁,報警的烽火飄上嘹望樓。
在邊疆只要奮力作戰(zhàn),就會像班超一樣得到封侯。
不要作蘭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讓大漢帝國蒙受羞辱。
注釋
次:在途中停留。
蒲類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類縣,今屬新疆。
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南屬:向南延伸。
朔氣:北方的寒氣。
邊秋:秋天的邊塞。
軍壁:軍營周圍的防守工事。
烽煙:烽火臺報警之煙。
戍(shù)樓:邊防駐軍的嘹望樓。
龍庭:即龍城,漢代匈奴的政治中心。這里借指邊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
燕頷(hàn):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頷:下巴。
蘭山:蘭皋山。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以后,詩人隨軍征戰(zhàn)到蒲類津,夜晚就地宿營時有感而發(fā),將眼前景、心中情訴諸筆端,寫下這首詩。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diào)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于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yáng)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yè)作《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敬業(yè)敗,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