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注釋
譯文
在這京城的春花秋月,我荒廢了這么多時日。如今我已成了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頭。曲折的水榭邊,回環(huán)的長廊里,我飲酒醉倒,剛剛醒來,竟忘了自己是在都城,觀看那滿街酥油般的雨絲。
拂曉的鐘聲余音未盡,紅被中還殘留著體溫,我又不得不離開住所,隨著馬蹄踏上了行程。亭臺樓閣不曾留下題詠,不能不使人感到憾恨。實在是因為沒有筆墨,能描畫出我久居困愁中的傷心。
注釋
鸚鵡曲:原名“黑漆弩”,因白賁所作的起句是“儂家鸚鵡洲邊住”故改名“鸚鵡曲”。和曲四十二首,今選四首。都門:京城,此指大都(今北京市)。
傖(cāng)父:賤俗的平民。南北朝時,南方人以之作為對北方人的鄙稱。
天街:京城的街道。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在京城生活了二十年,什至承事朗、集賢待。此曲就是他追昔京城生活之作。曲子的第一句就反映出,對京城的生活,詩人追悔多于懷念,恨自己讓大好年華蹉跎而過。
馮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縣人。自幼勤奮好學。元大德二年(1298)登進士及第,時年47歲,人謂“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學,先召為集賢院學士、待制,繼任承事郎,連任保寧(今四川境內(nèi))、彰德(今河南安陽)節(jié)度使。晚年歸鄉(xiāng)著述。世稱其“博洽經(jīng)史,于書無所不記”,且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頗豐,傳世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書文,以散曲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