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蚋嬷唬骸叭罩疇钊玢~盤。”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槃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龠,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焙沃^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弊酉脑唬骸鞍俟ぞ铀?,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蹦蠖灾?,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浮沒矣,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經(jīng)術(shù)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譯文注釋
譯文
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問看得見的人太陽是什么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這個失明的人敲銅盤聽到了它的聲音,一天聽到鐘聲,就把發(fā)出聲音的鐘當做了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失明的人用手摸蠟燭,曉得了它的形狀。一天,摸到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就把它當做了太陽。
太陽和鐘、龠的差別太大了,但是天生雙目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關(guān)于太陽的知識。抽象的道理很難被認識,這一點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更加嚴重,人們不通曉抽象的道理的情況,和生來就不認識太陽的盲人沒有什么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fā)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到把銅鐘當做太陽,從把銅鐘當做太陽而到把樂器龠當做太陽,像這樣輾轉(zhuǎn)連續(xù)地推導,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軾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蹦敲词裁唇凶鲎匀粊淼侥兀繉O武說:“會作戰(zhàn)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不使自己處于被動的境地?!弊酉恼f:“各行各業(yè)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完成他們制造和出售產(chǎn)品的業(yè)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使它自己到來!
南方有很多會潛水的人,他們天天都生活在水邊,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歲就能潛入水里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地潛入水里,哪里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guī)律有所領(lǐng)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邊,那么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guī)律。生來不識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壯年,見到了船也會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會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里的技術(shù),按照他們說的技術(shù)到河里試驗,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人一樣。
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學習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xiàn)在以經(jīng)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只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jīng)學做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因此,寫《日喻》來勉勵他。
注釋
日喻:關(guān)于太陽的比喻。
眇:瞎子。
樾:笛類樂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說。
蘇子:蘇軾自稱。
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沒人:能潛入深水的人。
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東濱縣一代。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