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注釋
譯文
纖細的小草在風中飄動好像一縷縷輕煙惹人發(fā)愁,獨自開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擾,倚在欄桿上總會想起一些讓人難忘的往事。太陽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卻靜靜地沒有一個人居住,只看到時不時的有一些海燕雙雙飛來飛去。
輕輕緩一下羅衣上的錦帶,香氣還殘留在用蕙點燃的火炷上,那條路是不是跟天一樣的長。垂下的楊柳只能夠惹得住春風眷顧罷了,什么時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這里稍停片刻呢!
注釋
怯:來描寫花晨露中的感受。
緩:緩帶,古代一種衣服。
蕙:香草。
炷:燃燒。
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創(chuàng)作背景
慶歷三年在宰相任上時,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nèi)容,官學設(shè)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shè)有官學。形成一種廣興文學的浪潮,這就是有名的“慶歷興學”。晏殊臨春之季不禁有感而發(fā),以物抒情,感嘆時光的流逝。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zhèn)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jié)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