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注釋
譯文
長江水浩浩蕩蕩一瀉千里的從西而來,到了鎮(zhèn)江附近,突然出現(xiàn)巍峨金山在江中突兀而起,山上樓臺更是奇觀。山和水相連著,樓臺相對著,真是天所安排。在這勝景中,要舉杯痛飲,乘興賦詩,連風云煙霞好像也為之變色,傾天地而忘懷。當從酣睡中睜開朦朧的眼睛時,只見眼前金山若隱若現(xiàn),一些兒被云霧籠罩,一半兒陷于煙霾之中,像是海上的蓬萊仙山。
注釋
折桂令:折桂令系曲牌名,屬北曲雙調(diào),正格是六﹑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十句),但是第五句以后可酌增四字句?;騿斡米餍×?,或用在雙調(diào)套曲內(nèi)。
水面云山:金山本在長江中(清末江沙淤積始與南岸相連),故云。云山:形容山勢高峻,云煙繚繞。
山上樓臺:金山寺的殿宇樓臺,依山而建,氣勢不凡。此句即指金山寺。
詩句成:詩句吟成。意含不大的功夫。
云山動色:時轉(zhuǎn)云移,景色改觀。
天地忘懷:忘記了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
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此喻金山。
霾:本指由于大氣混濁使人看不清景況。也作淹埋之意。
創(chuàng)作背景
金山寺在鎮(zhèn)江西北,作者在元文宗至順年間(1330—1332年)曾擔任鎮(zhèn)江府判一職,此曲大概寫于這期間游金山寺后。
汴梁人,字天錫。世祖至元間為鎮(zhèn)江路行大司農(nóng)司管勾。文宗至順元年累遷鎮(zhèn)江路判官,三年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