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注釋
譯文
懸崖峭壁連接著的是崆峒,簇聚的山峰上堆著翠微。
鳥聲婉轉值得駐馬,樹色悅目可以忘機。
怪石嶙峋時時侵占道路,女蘿飄蕩恰好拂拭襟衣。
道路漫長愁于作客,上了年紀更是思歸。
幸喜能看到巖巒勝景,還嘆息什么意緒相違。
山路是那么無窮無盡,誰與我一同賞玩芳菲。
注釋
彭州:屬劍南道,故治在今四川彭縣。
崆(kōng)峒(tóng):大山名,在四川平武西,山谷深險,與甘肅平?jīng)龅尼轻忌较嗨?,故名?/p>
攢(cuán)峰:密集、簇擁的山峰。翠微:山氣呈青綠色,故日翠微。
忘機:指去除得失功利之心。
輕蘿:一名松蘿,地衣類植物,生深山中,呈絲狀,常自樹梢懸垂。拂:拭,輕輕擦過。
長:指離家遠。作客:客居他鄉(xiāng)。
巖巒勝:山景美好。巖,高峻的山。巒(luán),小而銳的山。
寧(nìng):豈可,豈能。嗟(jiē):嘆息。意緒違:指年老而仕宦邊遠地區(qū),不合自己的意愿。
誰與:與誰。芳菲:本謂花草的芳香,后亦指稱花草。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五言詩當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時年五十九歲的高適自長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詩人五月赴任,從長安赴彭州一路上均系大山,綿延不絕,此詩即為山行紀實之作。而唐代仕宦有重朝官輕外官的傳統(tǒng),因此詩人出任外官帶有遭遇遷謫的意味,赴任路上的心情自然不會太好,故有“路長愁作客,年老更思歸”之嘆,作下此詩以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
![高適](/uploads/shici/06f70caf13c1bb485fea35ed3b177e66.jpg)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于《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