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注釋
譯文
兩岸青山夾著洛水,船順水向東航行,東南方向的山谷開闊,洛水與黃河相通。
稀疏的樹木遠在天邊隱約可見,夕陽映照在洶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想起了幾年前出現(xiàn)在伊河邊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霽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風中向南方飛去。
我要告訴在洛橋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隨波逐流。
注釋
鞏:今河南鞏縣。洛:洛水。這里的鞏洛,即是指鞏縣洛河注入黃河處。
豁:大洞,此指兩山交界處的深谷。大河:指黃河。
依微:依稀,因距離遙遠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亂流:指眾多的河流。
伊岸:伊水畔。
橋:洛陽洛河上之天津橋。游宦侶:在外地作官的朋友。
扁舟:小船。
創(chuàng)作背景
韋應物于大歷八年(773)秋冬之間,曾南下江淮,準備到廣陵(今江蘇揚州)去謀事。在廣陵盤桓了八九個月,一事無成,于大歷九年(774)秋天,懷著悵然若失的心情北歸,在淮水邊上遇見了過去在洛陽耐的同僚李主簿,寫下了這首七律名篇。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