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注釋
譯文
昨晚我乘著一條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來,我披上蓑衣,在船上盡情瞭望。一夜來,風(fēng)急浪高,我在艙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變得怎樣?
今天天一亮,我趕緊卷起船篷仔細觀看,原來一點沒改,那青山,那綠樹,還是郁郁蒼蒼。
兩岸層疊的山巒綠樹重重,一派青蒼;春天秀麗的山峰無比寂靜,綠水也靜靜地流淌。
一只小船沖破了煙波駛?cè)?,它要駛向何方?傳來陣陣杜鵑啼鳴,在兩岸的山中回蕩。
注釋
⑴水口:在福建邵武東南,古稱閩關(guān),宋置水口寨。位于古田溪匯入閩江處,居水陸交通要道。
⑵扁舟:小船。雨一蓑:穿著蓑衣站在雨中。
⑶夜如何:一夜的風(fēng)浪不知要造成怎樣的后果。如何,怎樣。
⑷試:嘗試。卷(juǎn):翻開。
⑸”綠樹多“一作”綠水多“
⑹層巒:重疊的山嶺。
⑺棹:劃船的槳。這里代指小船。
⑻鶗鴃:即杜鵑。在春暮始鳴,初夏而止,聲如“不如歸去”。
創(chuàng)作背景
南宋慶元元年韓胄擅權(quán),斥“道學(xué)” 為“偽學(xué)”,右丞相趙汝愚被罷職。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被削職。韓胄黨羽胡、沈繼祖誣告朱熹“資本四邪”等六大罪,“請加少正卯之誅”。慶元三年趙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偽學(xué)黨”,通緝在案。就在政局動蕩、學(xué)禁最嚴峻之時,朱熹和他的學(xué)生黃千林用中等從閩北乘船南下古田,這首詩就是抵達水口,感時之作。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詩人、閩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xué)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