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書》
作者:譚峭
《化書》簡介
《化書》道書名。全稱《譚子化書》別稱《齊丘子》傳五代譚峭作此書,曾求序于南唐大臣宋齊丘,齊丘竊為己作而序之,故有齊丘子名。屬富有濃厚哲學(xué)思想內(nèi)容的著作。六卷,一作一卷。唐五代間譚峭撰。約成書于五代南唐時期(十世紀(jì)末)?! ”緯端问?。藝文志》著錄,入雜家類,題宋齊丘撰,并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亦以齊丘所撰,題曰《齊丘子》。然陳景元《化書跋》稱舊傳陳摶謂〝我?guī)熡炎T景升,始于終南著《化書》。后因游三茅歷建康,見齊丘有道骨,因以授之曰∶是書之化,其化無窮,愿子序之流于后世。而齊丘遂奪為己有而序之"(并見《嘉興府志》和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九本傳)。姚際恒所著《古今偽書考?;瘯窏l下云〝《通考》載偽唐宋齊丘子嵩撰,宋景濂以為譚峭景升作,齊丘竊之"。 按記載譚峭事跡的最早史料當(dāng)推南唐時人沈汾所撰《續(xù)仙傳》,但其中未云譚峭作此書事。然陳摶與峭乃同代人,其說或可信,且自陳說出后,言該書者均從其說。
全書分“道化”、“術(shù)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篇,計六卷,凡一百一十章,率皆從二字為題。
“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zhì)”。大抵本齊物以言道化,本虛無以言術(shù)化,本無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稅多民饑以言食化,本見素抱樸以言儉化。多先列舉自然現(xiàn)象如蛇化為龜、雀化為蛤之類,從中類推出哲理,以明超脫生死及修身治國之道,即所謂君子體物而知身,體身而“知道”(卷二)之意。首二卷主要闡述出生死、入神化之道,為本體論、自然觀;后四卷主要論述修身治世之道,屬政治觀、倫理觀。全書基本上發(fā)揮老莊學(xué)說,稟承了傳統(tǒng)道教思想。其以“化”名者,蓋從萬物變化之道立論,闡述一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均食節(jié)儉的社會觀?! ≡摃撌龅淖罡哒軐W(xué)范疇是“太虛”,亦即虛,謂“太虛一虛也”。世界萬物從虛中逐步化生而產(chǎn)生,又逐漸復(fù)歸于虛,一方面從虛中化生出自然形體,“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fù)化為虛”(《死生》)?;療o間,如環(huán)之無窮,而皆出于道,以虛無為體。另一方面社會生活也是從虛中化生出來的,“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悖亂化甲兵,甲兵化爭奪,爭奪化敗亡”(《大化》)??隙讼扔凶匀恢?,然后才有社會之化。
此書中“太虛”這一概念,為北宋時哲學(xué)家張載所沿用,并進一步將其與氣等同起來,提出“太虛即氣”的命題,可見對后來宋明理學(xué)之影響?! 〈藭€繼承了《陰符經(jīng)》“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的思想,認(rèn)為“天地盜太虛生,人蟲盜天地生,蟲營虰盜人蟲生”(《天地》)。即在太虛生天地等過程中滲透進〝盜"的思想,可見對傳統(tǒng)道教思想的稟承。在“太虛”與“道”的關(guān)系問題上,謂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即順任道的發(fā)展則由虛生神、生氣、生形以致萬物而不得變通,利用道的法則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發(fā)展?!暗乐靡?;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這種思想可以說開導(dǎo)了后來內(nèi)丹“順則生人,逆則成丹”說的理論先河。
其最高修持境界是“養(yǎng)虛”,是以“古圣窮道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紫極宮碑》)。即能養(yǎng)虛則虛明通達,以至“有無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終。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斃,神不可得逝”(《太虛》)。這種“物塞虛通”之說對理學(xué)家周敦頤提出“物則不通,神妙萬物”的思想有直接的影響。 書中的社會歷史觀,完全是從同情人民立場出發(fā)的。作者不但揭露了五代戰(zhàn)亂時期“民腹常餒”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且將一切社會罪惡的淵藪歸結(jié)到統(tǒng)治者、剝削者的私欲。對“窮民之力以為城郭,奪民之食以為儲蓄”,使民饑餒之統(tǒng)治者,力抨擊之。有云民之食,“王者奪其一,鄉(xiāng)士奪其一,戰(zhàn)伐奪其一,工藝奪其一,商賈奪其一,道釋之族奪其一,稔亦奪其一,儉亦奪其一。所以蠶告終而繰葛苧之衣,稼云畢而飯橡櫟之實”。是故作者強烈地遣責(zé)不平不義的封建王法,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小人之道救不義,斯不義之甚也?被剝削階級的反抗是出于無奈,“非兔狡,獵狡也;非民詐,吏詐也。慎勿怨盜賊,盜賊惟我召;慎勿怨判亂,判亂稟我教”。并認(rèn)為要使天下太平,使人民能安居樂業(yè),就要求統(tǒng)治者自己要“儉”,“儉可以為萬化之柄”?! ≡摃€對道教養(yǎng)生學(xué)中的重要概念“守一”作了別致的解釋,云“議守一之道莫過乎儉”。這對宋代李靚的“均田”平等的思想有極大的影響。
另外,此書中還有關(guān)于凸凹透鏡知識的敘述,有云“小人常有四鏡∶一名圭,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圭視者大,珠視者小,砥視者正,盂視者倒”(《四鏡》)。此書以一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小農(nóng)平均主義理想的社會觀為主軸,對道家,道教的思想多有闡發(fā),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化書》作為道教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收入《道藏》。從北宋陳摶開始,直到元。全真道十方叢林之規(guī)制都把《化書》作為必讀的經(jīng)書。
此書的版本很多,題名《化書》分為六卷者有《正統(tǒng)道藏》太玄部本,《寶顏堂秘笈。廣集》本,《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本,《墨海金壺。子部》本,《反約篇》本,《榕圓叢書。丙集》本,《正覺樓叢刻》本,《道藏舉要》第五類本;題曰《譚子化書》,亦分六卷者有∶《道書全集》本,《二十子》本,《唐化叢書。子余》本,《說郛》宛委山堂本;明楊慎評本,收入《合刻周秦經(jīng)書十種》;楊慎評、盧之頤校本,收入《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明《續(xù)道藏》冠帙重收,題《譚子化書》,分為一卷的還有《鹽邑志林》本,《珠叢別錄》本,《影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本。《諸子褒異》收錄,分為三卷,明王一清注不分卷,收入《重刊道藏輯要》危集。題名《齊丘子》,收入《子匯》。明歸有光輯評《譚子》本,收入《諸子匯函》。明王一清撰《化書新聲》七卷,有《四經(jīng)》本,其演其化,可資參考。
《化書》章節(jié)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