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作者:釋惠洪
龍牙居禪師。禪師名居、生於郭氏、撫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滿田寺剃落。又六年詣嵩岳受具。
風骨、甚視瞻凝。遠性夷粹語論英發(fā)。初謁翠微不契。
至臨濟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砣淮笪?。
研味其旨、悲欣交集。服勤八年、日增智證。稱其能。馬氏方據(jù)有長沙、興崇梵坊。聞名請、說法于龍牙法濟禪寺。
僧問、如何是道曰無異人心。又曰、夫言修道者。
此是勸諭之詞、接引之語。從上巳來、無法與人。
只是相承種種方便。為說出意旨、令識自心。
究竟無法可得、無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軌持之名。
道是眾生體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
世界壞時、此性不滅。喚作隨流之性、常無變易。作麼生可持以與人。
又可作意、而修得哉。僧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曰、待石烏龜解語、即向汝道。進曰、石龜語也。
曰、向汝道什麼。其僧亦悟。又僧問、大庾嶺提不起時如何。
曰、六祖為什麼將得去。又問、維摩掌擎世界。
未審維摩在什麼處立。曰、汝道維摩掌擎世界。
其對機峻峭無滲漏類如此。偽梁龍德五年癸未八月示疾。
九月十叁日夜半。有大星殞于方丈前。詰旦加趺而化。
閱世八十有九、坐六十有九夏。贊曰、予觀龍牙偈曰。學道先須有悟由。
還如曾快龍舟。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邱嬴來方始休。
君若隨緣得似風。吹沙走石不勞功。但於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皆清深精密、如其為人。疑問翠微臨濟祖意、度禪板蒲團。機語在巳見洞山之后。
雪竇以瞎龍死水罪之。龍牙聞之必大笑。
永明智覺禪師。
智覺禪師者、諱延壽、余杭王氏子。
自其兒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誦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誦六十日而畢。
有羊群跪而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
嘗舟而歸錢塘。見漁船萬尾戢戢、惻然意折。以錢易之、放于江。
裂縫掖、投翠永明禪師岑公、學出世法。會岑遷止龍寺。吳越文穆王、聞其風悅慕。聽其棄家、為剃發(fā)。
自受具、衣不繒纊。食無重味、持頭陀行。
嘗習定天臺天柱峰之下。有烏類尺巢衣中。
時韶國師眼目世間。北面而師事之。韶曰、汝與元帥有緣。
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說法於雪竇山。
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靈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
于永明寺、為第二世。眾至二千人、時號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語為銓準。曰迦葉波初聞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guī)煷笊抽T、嘗作如是說。此佛祖骨髓也。
龍勝曰、無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
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
譬如風性本不動、以緣起故動。
儻風本性動、則寧有靜時哉。密室中若有風、風何不動。若無風遇緣即起。非特風為然、一切法皆然。維摩謂文殊師利曰。
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乃曰、如是居士。
若來巳更不來、若去巳更不去。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此緣起無生之旨也。
僧問、長沙偈曰。學道之人未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時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豈離識性別有真心耶。智覺曰、如來世尊於首楞嚴會上。為阿難揀別詳矣。而汝猶故不信。阿難以推窮、尋逐者為心。
遭佛呵之。推窮尋逐者識也。若以識法隨相、行則煩惱。
名識不名心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於妄。
并是妄識、不干心事。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凈。垢凈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臥、并是妄識非心也。
心本不生、今亦不滅。若知自心如此、於諸佛亦然。
故維摩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智覺以一代時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臺賢首慈恩。性相叁宗、又互相矛盾。
乃為重閣、館叁宗知法比丘。更相設難、至波險處。
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
西天此土、圣賢之語叁百家。以佐叁宗之義。為一百卷、號宗鏡錄。
天下學者傳誦焉。僧問、如和尚所論宗鏡。唯立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歟。從他而生歟、共生無因而生歟。
答曰、此心不縱不橫、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橫。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縱。若言自生、則心豈復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則自他尚無有。以何為共哉。若言無因而生者。
當思有因、尚不許言生。況曰無因哉。僧曰、審非四性所生。則世尊云何說、意根生意識。
心如世師、無不從心造。然則豈非自生乎。又說心不孤起、心藉緣而起。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則豈非他生乎。
又說、所言六觸。因緣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則豈非共生乎。
又說、十二因緣。非佛天人修羅作、性自爾故。
然則豈非無因而生乎。智覺笑曰、諸佛隨緣差別、俯應群機。
生善破惡、令入第一義諦。是四種悉檀、方便之語。
如以空拳示小兒耳。豈有實法哉。僧曰、然則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審爾則一切不立、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汝豈不聞首楞嚴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
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僧曰、既無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還背圓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稱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說契。僧曰、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矣。
曰此亦強言、隨他意轉。雖欲隱形、而未忘跡。僧曰、如何得形跡俱忘。曰本無朕跡、云何說忘。僧曰、我知之矣。
要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大悟時節(jié)、神而明之。
曰我此門中、亦無迷悟。明與不明之理。撒手似君無一物。
徒勞辛苦說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擔。
先德曰、盡十方世界。一人為伴、無有也。
又曰、止是一人承紹祖位。終無第二人。若未親到、謾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門中、旁贊助入之語。
於自巳分上、親照之時。反視之、皆為魔說。
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但以形言跡、文彩生時。皆是執(zhí)方便門、迷真實道。要須如百尺竿頭、放身乃可耳。
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
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嘗謂門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則真唯識。有信處、皆可為人。
若論修證之門、則諸方皆云。功未齊於諸圣、且教中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亦許約教而會。先以聞解信入。后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且約現(xiàn)今世間之事。
眾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現(xiàn)知、第叁約教而知。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
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上安眠、何曾是實。
并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則可比知、覺時之事。皆如夢中無實。
夫過去未來現(xiàn)在、叁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
唯是本識所變。若現(xiàn)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
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散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於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第二現(xiàn)知者。
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xiàn)見青白等物時。
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分、與同時意識。
計度分別、為青為白。以意辨為色、以言說為青。
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曰、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
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於心、萬法安寄。
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xiàn)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現(xiàn)。此皆是眾生日用、可以現(xiàn)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
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為境。此初觀時、雖未成圣。
分知意言、則是菩薩。第叁約教而知者。
大經(jīng)云、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現(xiàn)本理、能詮正宗也。
智覺乘大愿力。為震旦法施主、聲被異國。高麗遣僧、航海問道。
其國王投書、敘門弟子之禮。奉金絲織成伽。
水精數(shù)珠、金澡。等并僧叁十六人、親承印記。相繼歸本國、各化一方。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閱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贊曰、予初讀自行錄。錄其行事、日百八件。
計其貌狀、必枯悴劣。及見其像。
凜然豐碩、眉目秀拔、氣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說法、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聞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孫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嗚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云居簡禪師。
禪師名道簡、其先范陽人、史失其氏。
天姿粹美、閑靜寡言。童子剃落、受滿分戒。游叢席、造云居、謁膺禪師。膺與語連叁日、大奇之。而誡令、刻苦事眾。於是簡躬探井臼、司樵爨。掌寺務、不妨商略古今。
眾莫有知者、以臘高為堂中第一座。
先是高安洞山、有神靈甚。膺公住叁峰時受服役。既來云居、神亦從至。舍於枯樹之下、而樹茂、號安樂樹神。
屬膺將順寂、主事僧白曰。和尚即不諱、誰可繼者。曰堂中簡。
主事僧意不在簡。謂令揀選、可當說法者。僉曰第二座可。
然且攝禮、先請簡。簡豈敢當也。既申請、簡無所辭讓。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攝眾演法自如。主事僧大沮。
簡知之、一夕遁去。安樂樹神者號泣。
詰旦眾追至麥莊、悔過迎歸。聞空中連呼、曰和尚來也。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
曰隨處得自在。問維摩豈不是金粟如來。曰是。
曰為什麼卻在釋迦會下聽法。曰他不爭人我。
問如何是朱頂王菩薩。曰問這赤頭漢作麼。
問橫身蓋覆時如何。曰還蓋得麼。問子為什麼吞卻。
師曰、在理何傷。問諸佛道不得處、和尚還道得麼。
曰汝道、什麼處諸圣道不得。問路逢猛虎時如何。
曰千人萬人不逢、偏汝便逢。問獨宿孤峰時如何。
曰閑著七間僧堂不宿。阿誰教汝孤峰獨宿。問古人云、若欲保任此事。
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行。意旨如何。
曰高峰深海迥絕孤危。似汝閨中軟暖麼。又問、叢林多好論、尊貴邊事如何。曰要汝知大唐天子不書斷、會麼。
簡契悟精深、履踐明驗。而對機應物、度越格量。
天下宗之。師壽八十余、無疾而化。
廬州帥張崇為建塔于本山。
贊曰、大陽明安、嘗疏藥山之語曰。高高山上標不出。深深海底藏不沒。其兒孫遵承之、以為妙得其旨。
及聞云居之言。則如真虎踞地而吼、百獸震恐。
乃悟明安所示、蓋裴之虎也。予為作偈曰。
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道人行立處、塵世有誰爭。無間功不立、渠儂尊貴生。訓君顛倒欲、枯木一枝榮。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典籍推薦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