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jīng)卷第六

作者:
肝足厥陰經(jīng)病證第一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氣虛則夢見圓苑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
起。肝氣盛則夢怒。厥氣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病先發(fā)于肝者,頭目眩,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
二日之胃,而腹脹。三日之腎,少腹腰首痛,脛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
夏早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若軟
而散。其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人肌皮、腸胃之外也。
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
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逆寒,時癃,女人月使不來,時無時有,得
之少時,有所墜墮。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診曰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
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肝中風者,頭目瞤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歸狀。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fā)熱,面翕然赤,縶縶有汗,胸中煩熱。
肝中寒者,其人兩臂不舉,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zhuǎn)側(cè),時時盜汗,
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必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
凡有所墜墮,惡血留內(nèi),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于左脅下則傷
肝。肝傷者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為肝
臟傷所致也。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轉(zhuǎn)側(cè),而脅
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xù)通。
肺乘肝,即為癰腫;心乘肝,必吐利。
肝著者,其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久不愈,
發(fā)咳、逆,痎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傳肝、肝當
傳脾,脾適以季夏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因結(jié)留為積,
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浩渖啵肿憔屑?,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其脈弦長,此為可治。
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
夏刺太沖,秋刺中郄,皆瀉之。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
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若欲治之,當取其經(jīng)。
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胻內(nèi),善瘛,節(jié)時腫。取之行間,
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瘛。
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趺上廉,去內(nèi)踝一寸,上踝八
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nèi)廉,循股陰,入陰毛中,環(huán)陰器,抵少腹,俠胃,
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
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nèi)。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
上注肺中。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痜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 膽足少陽經(jīng)病證第二
膽病者,善大息,口苦,嘔宿汁,心澹???,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然,
數(shù)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見其脈之陷下者灸火;其寒熱,刺陽陵泉。善
嘔有若汁,長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溢
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汁,故曰嘔膽。刺三里以下胃氣逆;刺足少陽血絡以
閉膽;卻調(diào)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厥氣客于膽,則夢斗訟。
足少陽之脈,起于目兌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
至肩上,卻交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
目兌眥后。其支者,別目兌眥,下大迎,合手少陽于,下加頰車,下頸,
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
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中,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
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趺上,出
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趺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內(nèi),出其端,還貫入爪
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cè),甚則面微塵,體
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痛,頷痛,目兌眥痛,
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
至胻、絕骨、外踝前、及諸節(jié)皆痛,小指次不用。盛者,則人迎大一倍于寸
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心手少陰經(jīng)病證第三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傷物,得其時
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
厥氣客于心,則夢兵煙火。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病先發(fā)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
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病消渴,而已。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時手
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
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心脈急,名曰心疝,少腹當有形。其以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少腹
當有形。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即
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
即為狂。五臟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托也?;昶秋w揚者,其五臟空虛
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
魂屬于肝,魄屬于肺。肺主津液,即為涕泣。肺氣衰者,即為泣出。肝氣衰
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中風者,翕翕發(fā)熱,不能起,心中饑而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蟲注。
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愁憂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
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發(fā)煩熱,當臍跳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心水者,其人身體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腎乘心,必癃。
真心痛,手足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
心腹痛,懊,發(fā)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苦渴,
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毋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
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于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
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王,王者不
受邪,心腹欲還腎,腎不肯受,因留結(jié)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
熱,其脈實大而數(shù),此為可治。春當刺中沖,夏刺勞宮,季夏刺太陵,皆補
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心病者,胸內(nèi)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nèi)痛。虛則
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jīng),手少陰、大陽,舌下血者。其變病,
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diào)之其俞。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歧伯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
小腸手太陽經(jīng)病證第四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乏,復耳前熱??嗪?,獨肩
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
少腹控睪,引腰脊,上中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于脊,貫肝肺,
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動肝肺,散于肓,結(jié)于厭,故取之肓原以
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jīng)以
調(diào)之。
小腸有寒,其人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小腸有宿食,常暮發(fā)熱,明日復止。
小腸脹者,少腹膹脹,引腹而痛。
厥氣客于小腸,則夢聚邑街衢。
手太陽之脈,起之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cè),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
下廉,出肘內(nèi)側(cè)兩骨之間,上循膈外后廉,出肩解繞肩甲,交肩上,入缺盆,
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兌
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者,別頰,上臑,抵鼻,至目內(nèi)眥,斜絡于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
目黃,頰頷腫、頸、肩、、肘、臂外后廉痛。盛者,則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陰經(jīng)病證第五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筑垣蓋屋。脾氣盛,則夢歌樂,
體重,手足不舉。
厥氣客于牌,則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
病先發(fā)于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一日之胃,而腹脹;二日之腎,少
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
夏晏食。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骭腫,
若水狀。
脾脈沉之而濡,浮之而虛,苦腹脹,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
化,大便難,四肢苦痹,時不仁,得之房內(nèi)。月使不來,來而頻并。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寸口脈弦而滑,弦則為痛,滑則為實。痛即為急,實即為踴,痛踴相搏,
即胸脅搶急。
趺陽脈浮而澀,浮即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
為脾家失度。
寸口脈雙緊,即為入,其氣不出,無表有里,心下痞堅。
趺陽脈微而澀,微即無胃氣,澀即傷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積不
消,胃微脾傷,谷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谷氣不通,為
秘塞之病。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為陽,衛(wèi)氣長;遲則為陰,榮氣促。榮衛(wèi)俱和,剛
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氣必強。
趺陽脈滑而緊,滑即胃氣實,緊即脾氣傷。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
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余。腹?jié)M而不能食,心下如饑,此為胃氣不行,
心氣虛也。得食而滿者,此為脾家不治。
脾中風者,翕翕發(fā)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肉瞤瞤而短氣也。
凡有所擊仆,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
陽不從陰,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
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fā)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
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臍反
出者,此為脾先落。
脾脹者,善噦,四肢急,體重不能衣。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支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
為約。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
凡人病脈以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差安,而強與谷,脾胃氣尚弱,
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癉, 胃足陽明經(jīng)病證第六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
里。
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管,則抑而刺之;在下管,則散
而去之。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髀痛。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即能食。
胃脹者,腹?jié)M,胃管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實則脹,虛則泄。
病先發(fā)于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
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脾,閉寒不通,身痛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
后,夏日昳。
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者,胃氣虛也。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
芤而有胃氣者,脈浮之大而軟、微按之芤,故知芤而有胃氣也。
趺陽脈數(shù)者,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趺陽脈澀者,胃中有寒,水谷不
化。趺陽脈粗粗而浮者,其病難治。趺陽脈浮遲者,故久病。趺陽脈虛,則
遺溺;實則失氣。
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
厥氣客于胃,則夢飲食。
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
出俠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
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
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nèi)廉,下俠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
下口,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菟,下入膝臏中,下循胻
外廉,不足跗,入中指內(nèi)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
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凄凄然振寒,善伸,數(shù)欠,顏
黑,病至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
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
汗出,鼽衄,口,唇緊,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痛循膺、乳、街、
股、伏菟、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
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盛者,則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肺手太陰經(jīng)病證第七肺氣虛,則鼻息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仰息。肺氣虛,則夢見白物,
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zhàn)。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厥氣客于肺,
則飛揚,見金鐵之器奇物。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病先發(fā)于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
體重;五日之胃,腹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濡而散者,當病漏汗至今不復散發(fā)。
肺脈沉之而數(shù),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熱,腹?jié)M,腸中熱,小便赤,肩背
痛,從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內(nèi),汗出當風。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大,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
肺痹,寒熱,得之困醉而使內(nèi)也。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者,其人吐濁涕。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肺傷者,
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shù),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肺傷氣雍
所致。
肺脹者,虛而滿,喘咳逆倚息,目如脫狀,其脈浮。
肺水者,其人身體重而小便難,時時大便鴨溏。
肝乘肺,必作虛喘。
脈軟而弱,弱反在關,軟反在顛;浮反在上,弱反在下。浮則為陽,弱
則血不足。必弱為虛,浮弱自別,浮則自出,弱則為入。浮則為出不入,此
為有表無里;弱則為入不出,此為無表有里。陽出極汗,齊腰而還,此為無
表有里,故名曰厥陽。在當汗出不汗出。
趺陽脈浮緩,少陽微緊,微為血虛,緊為微寒,此為鼠乳,其病屬肺。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灑灑寒熱,氣
逆喘咳,發(fā)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適以春
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因留結(jié)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
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咳,其脈微遲,為可治。宜服五味
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當刺少商,夏刺魚際,皆瀉之;季夏刺太淵,秋刺
經(jīng)渠,冬刺尺澤,皆補之。又當灸膻中百壯,背第三椎二十五壯。
肺病者,必喘咳,逆氣,肩息,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攣,髀、
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jīng)手太陰,足太陽
之外、厥陰內(nèi)、少陰血者。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fā)寒熱,上氣,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
外俞,背第三椎之傍,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
出腋下,下循臑內(nèi),行少陰、心主之前,下循臂內(nèi)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
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次指內(nèi)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
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nèi)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
風汗出,小便數(shù)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
無度。盛者則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經(jīng)病證第八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
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腸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盲之原、巨虛上廉、
三里。
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
大腸有宿食,寒栗發(fā)熱,有時如瘧狀。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厥氣客于大腸,則夢田野。
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側(cè),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
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后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直入上
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出頁)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盛
者,則人迎大三倍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腎足少陰經(jīng)病證第九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脹滿,四肢正黑。腎氣虛,則夢見舟船溺人,
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畏怖。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相屬。厥氣客于腎,
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病在腎,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靜。
病先發(fā)于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筋痛,小便閉,二
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腸,脹;四日不已,死。冬大食,夏晏晡。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
腎脈沉之大而堅,浮之大而緊,苦手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
少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內(nèi),及勞
倦發(fā)之。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少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
水而臥。
凡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如浴水,則傷腎。
腎脹者,腹?jié)M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腎水者,其人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鼻頭汗,其足逆
寒,大便反堅。
腎著之為病,從腰以下冷,腰重如帶五千錢。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冰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敵,
是其證也。病屬下焦。從身勞汗出,衣里冷濕故,久久得之。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
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脾病傳腎,腎當
傳心,心適以夏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因留結(jié)為積,故
知奔豚以夏得之。
水流夜疾,何以故?師曰:土休,故流疾而有聲。人亦應之,人夜臥則
脾不動搖,脈為之數(shù)疾也。
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
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此為可治。宜服內(nèi)補散、建中湯、腎氣
丸、地黃煎。春當刺涌泉,秋刺伏留,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
刺大溪,皆瀉之。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刺第十四椎百壯。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痛,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即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jīng),足少陰、太陽血者。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
肩背、頸項強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內(nèi)踝之后,別
入跟中,以上腨內(nèi),出腘中內(nèi)廉,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
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
中。是動則病饑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
目無所見,心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為腎
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
黃疸,腸澼,脊股內(nèi)后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灸則強食生肉,緩
帶被發(fā),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則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
人迎也。
膀胱足太陽經(jīng)病證第十
膀胱病者,少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則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
陷,足小指外側(cè)及脛踝后皆熱。若脈陷者,取委中。
膀胱脹者,少腹?jié)M而氣癃。
病先發(fā)于膀胱者,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
一日之小腸,脹;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不已,死。冬雞鳴,
夏下晡。
厥氣客于膀胱,則夢游行。
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nèi)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
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nèi),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會于后陰,下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膊內(nèi),
左右別,下貫髖,過髀樞,循髀外后廉,過腘中,以下貫腨內(nèi),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側(cè)。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腘如結(jié),腨如列,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
顛疾,頭腦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腨、腳皆痛,
小指不用,盛者,則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三焦手少陽經(jīng)病證第十一
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本,留則為
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
少腹病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
結(jié)而血者。上及胃脘,取三里。
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殼殼然而不堅,不疼。
手少陽之脈,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因腹堅;熱在下焦,因溺血。
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
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
絡心包,下膈,偏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后,直上
出耳上角,以屈下額,至(出頁)。其支者,人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
前,交頰。至目兌眥。是動則病耳聾,輝輝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
病者,汗出,目兌眥痛,頰腫,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
用。盛者,則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典籍推薦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