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白話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文在線閱讀,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原文及譯文"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作者:曹溪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簡介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被稱為《壇經(jīng)》的契嵩本。由仁宗至和年間(1054~1056)僧人契嵩改編。1卷10品,約2萬余字。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曹溪原本》,簡稱《曹溪原本》。也有認為是元僧人德異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刊印本。

《法寶壇經(jīng)》,唐慧能說,法海集記。現(xiàn)行本有四種:一、敦煌本,不分卷。原本是晚近在敦煌石室所發(fā)見的寫本(現(xiàn)藏英國倫敦博物館),大概是五代時所寫,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二、惠昕本,二卷。原本是晚近在日本京都堀川興圣寺發(fā)見的復(fù)刻宋本,題作《六祖壇經(jīng)》。此本原為宋邕州羅秀山惠進禪院沙門惠昕以古本文繁,于干德五年(967)所改訂,分二卷,十一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六、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卷五十四都著錄此本,時已改作三卷十六門)。紹興二十三年(1153)晁子健于蘄州刊行,后流傳日本,經(jīng)興圣寺翻刻(同出于這一本系統(tǒng)的,還有金代泰和七年即1207年的高麗刻本)。三、德異本,即曹溪原本,不分卷,但開為十門,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此本是元德異所刻古本(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刻于吳中休休禪庵,高麗有大德四年即1300年萬恒翻刻本)。明成化七年(1471)此本又于曹溪重刻,萬歷元年(1573)李材(見羅)再刻,萬歷四十四年(1616)德清于廬山法云寺復(fù)刻,清順治九年(1652)秀水王起隆等又據(jù)李材本校刻。四、宗寶本,不分卷,亦開為十門,是元風(fēng)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宗寶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所改編,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此本以徑山方冊本為主,其明北藏本、清藏本均有增減)。宗寶自己有跋語說:“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fù)增入弟子請益機緣,庶幾學(xué)者得盡曹溪之旨?!?所增機緣,與曹溪原本文同,或即出于彼本。)上述《壇經(jīng)》四本中,敦煌本卷末有記,乃是慧能門下法海的再傳弟子悟真所傳,而直接出自慧能門下的南陽慧忠(?~775),就已經(jīng)有南方宗徒“把他《壇經(jīng)》改換,添糅鄙譚,削除圣意”之說(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諸方廣語》),所以在此本中,也不免有后人增益的部分。特別如針對神秀一系后來構(gòu)成的“凝心入定”、“住心看凈”等說法,那樣嚴厲的指責(zé)以為大錯,以為障道因緣,這似乎在慧能當(dāng)時還不可能。因此,《壇經(jīng)》中這類文字,顯系后加,而應(yīng)該加以鑒別。此外,如各代付法頌二十八祖說等亦系后加,可不待言?;蓐勘緭?jù)卷末所記,是悟真(此本以悟真為法海的三傳)的弟子圓會所傳,而經(jīng)過惠昕自己的加工,所以此本與敦煌本對校,有詳略。文質(zhì)的不同,特別如關(guān)于弘忍傳法的一段記載,遠較敦煌本為踵事增華,此外禪家盛傳的故實及語句,如“輪刀上陣亦得見性、迷時師度悟了自度、非幡動風(fēng)動人心自動”等,也都始見于此本而為敦煌本所無。曹溪本卷末無關(guān)于師資授受的記載,不悉為何人所傳,但從其內(nèi)容看,似乎也是拿一種古本(或即惠昕本的原本未經(jīng)刪節(jié)的)做藍本,或增或減并加以改編的。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即是后世公認為慧能直系的青原行思、南岳懷讓等,原來見于敦煌惠昕兩本的,此本卻有他們的機緣,由此推測,此本當(dāng)與行思、懷讓兩系傳本有關(guān)。此外禪家盛傳的故實及語句,如“米熟欠篩、衣止勿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吃肉邊菜、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乃至“葉落歸根”、“來時無口”等,也大都出于此本而為敦煌、惠昕兩本所無。宗寶本以竄易、顛倒、增減、刪改為世詬病。首先作這樣批判的,是校刻曹溪原本的王起隆,他說:“宗寶之于《壇經(jīng)》,……更竄標(biāo)目,割裂文義,顛倒段落,刪改字句”。并且舉了許多的實例,肆意詆訶(見《重鋟曹溪原本法寶壇經(jīng)緣起》)。但將此本與曹溪本對校,除標(biāo)題的文字有出入并有四字、二字的不同之外,其段落移動、字句增刪只占全書的小部分,而從全文的義理上看,大體是和曹溪本相符的。除上述四本外,據(jù)舊傳有關(guān)《壇經(jīng)》的文獻,還有一些異本,如宋契嵩(1007~1072)自稱得到曹溪古本據(jù)以??痰娜肀?已佚),即其一種。總之,《壇經(jīng)》是屢經(jīng)增減竄改的,原來如何,已難推想。不過后世南宗禪徒公認本書的價值,南宗各家的思想也確實和它脈絡(luò)貫通。所以依敦煌本和余本共同的部分來略說其內(nèi)容,還是需要的。

《壇經(jīng)》的主要部分,在說摩訶般若法。禪宗的禪,特別是道信以來的東山法門即是以般若為其旨歸。到了慧能,更把這種思想發(fā)展成一種“一超直入”的頓教。他揭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途徑,即是修“般若行”。他說:“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薄坝奕酥侨朔鹦员疽酂o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為愚,悟即成智。”又說:“汝若不得自悟,當(dāng)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忘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至佛地。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nèi)外照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钡秹?jīng)》所說般若的涵義,和一般教家略有不同,如《經(jīng)》說:“‘摩訶’者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摽漳芎赵滦浅?、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fù)如是。”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章節(jié)列表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zé)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xué)習(xí)。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