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訊問曾靜口供二十四條 十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大清國情

作者:雍正皇帝
十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大清國情嗎?【原文】問曾靜:旨意問你,所著逆書《知新錄》內云“封建是圣人治天下之大道,亦即是御戎狄之大法”等語。三代以前,封建之制,原非圣人以為良法美意,萬世無弊,而行之也。古者疆域未開,聲教未通,各君其國,各子其民。有圣人首出庶物,而群然向化,雖不欲封建,而封建之勢已定。是故圣人即因其地而封建之,眾建親賢,以參錯其間。此三代以前之制,封建所以公也。后世干戈相尋,禮樂征伐之權下移于諸侯大夫,而亂臣賊子益多,至戰(zhàn)國七雄并吞,而生民之禍極矣。其勢雖欲封建,而封建之勢必不可久。是以秦人乘便因勢,混一天下而郡縣之。封建之變?yōu)榭たh者,其勢不得不然也。自是以后,遂為定制。豈有去三代二千余年,而可復行封建之理乎?如欲復行封建,則三代以來,帝王苗裔,諸侯遺胄,皆湮失不可復知,而后世之勛臣,孰可以享茅土;后世之懿親同姓,孰可以保萬民。即分疆畫界,置為萬國,又何從得人而封建之乎?且以塞外蒙古言之,昔者各蒙古自為部落,亦互相戰(zhàn)伐,至元太祖之世,而統(tǒng)于一。越有明二百余年,我太祖皇帝神武奮興,遐邇歸誠,而復統(tǒng)于一。我朝幅員廣大,中外一家。為千古所莫倫,蓋悉惟天時人事積漸使然也。至若封建以御戎狄,則尤為不通之論。曾靜僻處東南,距邊塞為遠,妄意西北、中州各自為守可作藩蔽,為東南諸處假息偷安之計耳。不知前明之時,西北諸邊各蒙古皆為勁敵,以天下之全力備御,而所在蹂躪,況以封建諸國,地方僅百余里,兵甲不滿萬人,遂能支拄門戶,遏戎馬之南牧乎?西北、中州諸處,既至離析殘破,無以自存,則東南之人,雖欲安枕,亦何可得也?此其言至為愚陋無知,迂妄之甚者也。而叛逆之徒,動以封建為說者,蓋自知奸惡傾險,不容于鄉(xiāng)國,意謂封建行,則此國不可即去之他國,殊不知狂怪逆亂之人,如曾靜輩,天地所不容,雖之海外何益?可問曾靜,伊言封建之利是此意否?再如,曾靜如此叛逆,天下可有容得他的國否?著他一一供來。
【譯文】
問曾靜:皇上旨意問你,你所寫作的叛逆書籍《知新錄》里說了“封建諸侯國制度是古代圣賢君王治理天下的大道理,也是抵御邊遠少數民族的大法理”等言語。夏、商、周三代以前,封建諸侯國這種制度,原也不是圣賢君王認為可實行萬代沒有弊端的優(yōu)良完美體制。上古的時候,國土疆域沒有拓開,風俗教化沒有貫通,部落首領各統(tǒng)治自己的國家,各愛撫自己的子民。有德行高尚的圣賢首先從萬物中脫穎而出,四方生民群起敬仰歸化,雖然不想封土建邦,而封土建邦之大勢已成,因此圣賢君王就依據各占的地域封建諸侯邦國,將近親貴戚參錯分封安排到眾諸侯國之中。這是夏、商、周三代以前的制度,封建諸侯國是維護國家的公理而設的。到了后世,各諸侯國干戈相拼,紛爭不斷,禮樂祭祀和征戰(zhàn)攻伐的權利下移于諸侯、大夫手中,而亂臣賊子也越來越多。戰(zhàn)國之時,七雄相互并吞不讓,而黎民百姓遭受的禍害已到了極點。當時的情勢雖然想繼續(xù)實行封建諸侯之制,但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的大勢,已必然不可長久了。所以,秦國乘此便利,順其情勢,統(tǒng)一天下而實行郡縣制度。從封建諸侯國改為設置郡縣治理,是大勢所趨,是不得不這樣實行的。從此以后,郡縣制就成為一種固定的體制被歷代所實行。如今豈有夏、商、周三代過去二千多年以后,而再恢復實行封建諸侯國制度的道理?如果要恢復封建諸侯邦國,那么夏、商、周三代以來,那些帝王、諸侯的后裔們,都埋沒消失于民間已久,難以恢復尋知他們的名份了,而后世歷代輔佐創(chuàng)業(yè)立國的勛臣名將,誰可以被授茅土封為諸侯?后世歷代的皇室宗親同姓子弟,誰又可以安撫保全千萬子民百姓呢?既然是分疆劃界,設置千萬個邦國,又怎么能尋得人才而實行封建制呢?姑且舉塞外蒙古的例子來說,過去各蒙古自成部落,也是互相攻戰(zhàn)殺伐,到了元太祖之時統(tǒng)一了天下,后來明朝統(tǒng)治華夏二百余年。我朝太祖皇帝神武奮興,遠近四方歸順誠服,再次一統(tǒng)天下。本朝疆域幅員廣大,中原與四方邊遠民族親同一家,為千古所不能倫比,這全是順應天時人和,日久逐漸形成的。至于說行封土建邦之制以抵御四方邊遠民族的入侵,則是更為不通的理論了。曾靜居住東南僻鄉(xiāng)山野,距邊塞遙遠,竟輕妄隨意說要西北和中原地區(qū)各自為守,充作藩屏,無非是想使東南各地茍且養(yǎng)息一時偷安罷了。他不知道前代明朝時,西北邊域各蒙古部落都是強勁之敵,雖然調集天下兵馬全力抗御,而邊界的百姓仍然難免遭受蹂躪,何況封建諸侯之國,疆土僅方圓百余里,士兵不滿萬人,難道能支撐國門,遏止邊遠少數民族揮馬南進放牧嗎?西北和中原地區(qū)既然到了離散殘破、無法安然生存的境地,那么東南地區(qū)的百姓雖然想高枕無憂地過安定生活,又怎么可能呢?曾靜這些言論實在是淺陋無知、迂腐荒謬到了極點,叛逆之徒們動輒鼓吹游說封建制的真意,是知道自己的奸惡用心,難容于故土鄉(xiāng)里,如能實行封建諸侯國制度,就可以這個國家不能容留時,立即去到別的國家游說哄騙。卻不知道那些狂妄逆亂而像曾靜一樣的人,天地都不容,即使跑到海外又有何用?可訊問曾靜,你所鼓吹封建制的好處是這樣的意思不是?再說,像曾靜這樣叛逆不忠的人,天下可有容他身的國度沒有?讓他一一招供出來?!驹摹?br>曾靜供:彌天重犯生處窮鄉(xiāng)陋谷,胸次極狹,眼界極小,往昔狂妄無知,依稀影響,孟浪自信,以為窺探得管中之天。到今日蒙圣化所被,反思從前五十年發(fā)言行事,不惟如此經國大計,毫無當于事理,即尋常日用一言一動,亦不見一毫是處。是前頭五十年,今已除落,不算人了。感皇恩浩蕩,破格寬宥,做人當自今茲始。是前頭的行,原不算人行;前頭的話,亦不算人話。只為旨意問及當初立言之意,不敢不說明其實耳。,彌天重犯所云,封建是圣人治天下之大道,亦是御戎狄之大法者,只見得天下之大,一人耳目所及,心思所系,海隅之遠,必有遙隔不到之處。而天生人材,有圣有賢,有賢之大者,有賢之小者,類皆有治民之責。以圣統(tǒng)賢,以大統(tǒng)小,錯壤以居,事雖分于眾賢,政實頒于一人,此古之王者,所以有封建之制。且其中禮樂征伐,雖出自于天子,而撫民之任,治民之責,則永屬各國諸侯之長。非若郡縣之此去彼來,彼此可以推委,且在任不久,視民常多泛而不親,即有極意為民,立為法制,然政隨人轉,新舊交遷,實不免于朝張暮弛之嘆。所以妄謂郡縣不如封建之好,其實當時何曾窮源究委,曉得自家看錯事理,不是如此。直到今日伏讀旨意,乃知古圣人之制為封建者,因當時疆域未開,聲教未通,各君其國,各子其民,封建之勢已定,圣人不過因其地,順其勢,而封建之。初非以為良法美意,萬事無弊,而行之也。后世禮樂征伐之權,下移于諸侯大夫,干戈相尋,至戰(zhàn)國并吞而封建之勢必不可久。秦人所以乘便因勢,混一天下,而郡縣之。是封建之變?yōu)榭たh者,勢不得不然也。況今日欲復封建,亦實無許多勛舊懿親,可以保萬民,享茅土,又從何得人而封建之乎?且封建之變,為郡縣本積漸所至,今既為郡縣矣,豈有復為封建之理。而我朝幅員之廣,中外一家,亙古未有。實因百年之內,圣德神功,亦亙古未有。所以天與人歸,大成一統(tǒng),無外之盛,是以今日之不可封建者,理也,勢也,天命也,民從也。至若彌天重犯謂封建以御戎狄,當日愚陋無知之論,誠如圣鑒,所謂妄意西北、中州各自為守,可作藩蔽,為東南諸處假息偷安之計之說。豈知西北諸邊,各蒙古皆為勁敵,當明以天下全力備御,而所在蹂躪,況以封建之地小兵少,而能支拄門戶,遏戎馬之南牧乎?彌天重犯到此乃得如夢而初覺,深愧從前妄論,極為愚陋無知。而且感服我皇上聰明首出,神睿無微不昭,天下之大,何理不透;古今之遠,何義不精;學問精神,卓識超越,雖極帝堯之欽明,大舜之睿哲,不是過也。彌天重犯從前狂怪逆亂,雖蒙圣朝寬宥,稍緩寸磔之死。然自知負罪彌天,無顏得立于世,久為天地所不容,尚有何地何國可以潛處,所不敢自就死地者,恐以螻蟻之命,負天地浩大之恩,思欲留余息以圖報無疆之大德于萬一耳?!咀g文】曾靜供:我這彌天重犯生長于窮鄉(xiāng)僻谷,胸懷狹窄,眼光又很短淺,以往狂妄無知,外界的一般影響,我便魯莽地信以為真,以為像管中窺天一樣了解了事理。今日蒙受皇上圣德所教化,反思自己以前五十余年的言語行為,不只像這些治國安民的大計,絲毫不符合事理,即使是平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也沒一點正確之處,這真是從前虛度五十余年,如今完全落得不是人了。自己現在感戴皇恩浩蕩,而被破格寬恕死罪,做人理應當從此開始了。自己以前的行為,原來就不能算是人的行為;以前說的話也不能算是人話。只是因為皇上旨意問到當初說這些話的本意,所以不敢不說明真情而已。我這彌天重犯所說的“封建諸侯國制度是古代圣賢君王治理天下的大道理,也是抵御四方邊遠民族的大法理”。這些話,意思是看到天下地域廣大,一個人耳聽和眼所看到的,心思所想到的,由于海隅遙遠,必然有阻隔遮擋不能到達的地方。而上天造就的人才,有的圣明,有的賢德,有賢德大的,也有賢德小的。這類賢德人才都有治國安民的責任。以圣明的人統(tǒng)領賢德的人,以賢德大的人統(tǒng)領賢德小的人,各分地域居住治理,政事雖然分于眾多圣賢管理,政令實際頒布發(fā)自一人,這就是古代的君王所設立的封建制度。而且其中的禮樂祭祀和征戰(zhàn)攻伐雖然令出于君王,但安撫治理百姓的責任,就永遠屬于各國諸侯尊長。不是像郡縣制那樣的你來我往,互相可以推諉搪塞;并且官吏在任時間不長,探視民情常常是泛泛而行,不能親近,即使有一心為民的職官,勵精圖治,立設法紀,然而政令隨著官職調轉,新老交接,實在免不了早緊晚松的憂慮。所以自己輕妄地認為郡縣制不如封建制好。其實當時自己何曾去深刻研究這二種制度的原委和區(qū)別,使自己得能明白看錯了事理,實情不是如此呢!直到今日伏讀皇上旨意,才知道古代圣賢君王實行封建制度,是因為當時國土疆域沒有拓開,風俗教化沒有貫通,部落首領各統(tǒng)治自己的國家,各愛撫自己的子民,分封土地建立國邦的大勢已成,圣賢君王不過是根據其所占土地,順其自然情勢而實行封建諸侯國制度的。當初并非認為它是可實行萬代沒有弊端的優(yōu)良完美體制。
到了后世,禮樂祭祀和征戰(zhàn)攻伐之權下移于諸侯、大夫手中,各諸侯國干戈相拼,到了戰(zhàn)國爭雄之時,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的大勢已必然不可長久了。秦國所以乘此便利,順其情勢,統(tǒng)一天下而實行郡縣制度。從封建諸侯國改為設立郡縣治理,是大勢所趨,不得不做的事情,況且如今想恢復封建制度,也確實沒有許多勛臣舊將,皇室宗親可以保全萬千子民百姓,安享被授茅土之封,又從哪里尋得人才而實行封建制呢?并且,從封建制改為郡縣制,本是日久逐漸所形成的,現在既然已實行郡縣制了,豈有再恢復為封建制的道理!我天朝疆域幅員廣大,中原與四方邊遠民族親同一家,是千古所沒有的。而立國百年以來,歷代皇帝的圣德神功,也是千古所沒有的。所以天意與民心同歸,終于實現了華夏統(tǒng)一、海內升平的空前盛世。今日之所以不能恢復封建之制,正是符合了情理,適應了大勢,尊奉了天命,順從了民心。至于我這彌天重犯認為封建制可抵御四方邊遠民族內侵的說法,也是自己當時愚蠢淺陋無知的偏見所造成的。正如皇上所說的:“輕妄隨意說要西北和中原地區(qū)各自為守,充作藩屏,無非是想使東南各地茍且養(yǎng)息,一時偷安罷了。豈知道西北邊遠各蒙古部落都是強勁之敵,前時明朝以天下兵馬全力抗御,而邊界的百姓仍難免遭受蹂躪。何況封建諸侯國地方小,兵馬少,難道能支撐國門,遏止邊遠少數民族揮馬南進放牧嗎?”
我這彌天重犯伏讀圣諭到此,才如夢初醒過來,深深愧恨自己從前的荒謬輕妄,實在是愚陋無知到了極點。而且深深感服當今皇上聰明睿智,出類拔萃,圣光普照,無處不到,天下廣大,什么道理不透徹!古今遙遠,什么義理不精通!其學問精深,卓識超群,即使說已達到了像唐堯、虞舜那樣的圣明睿智也不算過分。我這彌天重罪的犯人從前狂怪逆亂,雖蒙受朝廷恩赦寬宥,暫緩執(zhí)行寸磔死刑。然而自己知道身負彌天大罪,無臉面立于世上,為天地所不容,又有什么地方、什么國度可以隱藏潛伏呢?至今所以不敢就地自裁,謝罪天下,乃是擔心自己這像螻蟻一樣的卑賤性命死不足惜,但卻辜負了像天地一樣浩大的皇恩,自己尋思留存余生,只望能報答皇上無邊無際的大恩大德千萬分之一罷了。

典籍推薦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絡或由網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