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
- 拼音jiào huáng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Pope;pontiff;Holy Father]天主教會最高領導人,駐在梵蒂岡
外語翻譯
- 英語:Roman Catholic pope, Supreme Pontiff
- 德語:Papst, Heiliger Vater, Pontifex
- 法語:pape, souverain pontife, le Saint-Père, vicaire de Jésus-Christ
國語詞典
- 天主教的最高領導者。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chǎn)生,任期終身,須駐在梵蒂岡。
- 也稱為「教宗」、「教王」。
網(wǎng)絡解釋
- 教皇 (天主教神職人員)
- 教皇一詞譯自“Pontifex”(祭司),原指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多神教“Pontifex Maximus”(最高祭司),現(xiàn)為天主教國家梵蒂岡城國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稱號。教皇由天主教會的教宗(Pope)兼任,世界各地的樞機主教內(nèi)部投票產(chǎn)生,除自動退位外,可終身任職,且不可罷免。但樞機主教有權另立反對派教皇,或以監(jiān)禁、放逐等形式對其架空。
- 公元382年,羅馬皇帝廢止勝利女神的祭祀,獨尊耶穌一神,并將教皇一職交羅馬教會第39任主教。445年,東羅馬皇帝與東正教會承認其教會的最高地位。同時,時任羅馬主教利奧一世因勸退阿提拉,而在羅馬市民中間樹立威信,成為第一位被譽為“偉人”的教皇。西羅馬滅亡后,奉行神權至上的羅馬教會與政教合一的東部教會漸行漸遠。
- 公元8世紀丕平獻土,教皇國以此為基礎成立,自此成為世俗國家的領袖,直到20世紀簽訂拉特蘭條約成為象征國家。 此外在15世紀,時任主教尼古拉五世在與葡萄牙王國國王阿方索五世進行外交使節(jié)時,開始使用“Romanus Pontifex”(羅馬祭司)一詞,并寫入教會法。后來葡萄牙商人和傳教士來與中國的明朝和清朝政府進行雙邊活動,譯作羅馬教皇,約定俗成。
- 教皇在神權上,與其他祭司(神父)一致。宗教事務上,教皇與主教的提案需要經(jīng)過主教會議的討論及投票,最后根據(jù)結果由教皇以耶穌首席宗座使徒圣伯多祿(彼得)的繼承者名義代表整個教會頒布。而這結果必須是不可錯謬的,是為“教宗不可錯謬”和“首座使徒權柄”的特權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