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面
- 拼音qíng miàn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于面額上刺字,以墨涅之。(1)古代的一種風(fēng)俗?!稘h書.匈奴傳上》:匈奴法,漢使不去節(jié),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王烏,北地人,習(xí)胡俗,去其節(jié),黥面入廬?!逗鬂h書.東夷傳.倭》:男子皆黥面文身。(2)古代的一種肉刑?!度龂荆褐荆d傳》:漢律,罪人妻子沒為奴婢,黥面。宋洪邁《容齋四筆.國初救弊》:建州民二人,本田家客戶,嘗于主家塘內(nèi),以錐刺得魚一斤半,并杖脊,黥面,送闕下。明沈德符《野獲編.諧謔.借蟹譏權(quán)貴》:宋朱勔橫于吳中,時有士人詠?zhàn)I之,中聯(lián)云:水清詎免雙螯黑,秋老難逃一背紅。蓋勔少曾犯法,鞭背黥面,故以此嘲。(3)古代兵制之一。在士兵臉上刺字,防止士兵逃跑。宋蘇洵《兵制》:及于五代,燕帥劉守光,又從而為之黥面涅手之制。
國語詞典
- 在臉上刺字、涂墨。古代多用為對犯人的刑罰。
- 《后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傳.倭傳》:「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
- 《三國志.卷十二.魏書.毛玠傳》:「漢律,罪人妻子沒為奴婢,黥面。」
網(wǎng)絡(luò)解釋
- 黥面
- 黥面也叫雕青,按習(xí)俗,男女進(jìn)入青春期即開始雕青,一生要經(jīng)歷2~4次的刺文施墨,才算完成全過程,是成年、求偶、愛美、武功甚至地位的標(biāo)志。雕青部位常見于面、胸、背、腹、腿及手等處,文飾包括動植物、人首、太陽以及簡單的幾何圖案,尤以蟲蛇紋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