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蔓不枝
- 拼音bù màn bù zhī
- 注音ㄅㄨˋ ㄇㄢˋ ㄅㄨˋ ㄓㄧ
- 成語解釋蔓:藤蔓,引伸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qū)懳恼潞喢鞫笠煌夏鄮?/li>
- 成語出處宋 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li>
- 成語用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比喻說話作文簡潔流暢
- 成語例子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書有筆,不蔓不枝”之類。(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
-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成語
-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 成語辨形蔓,不能寫作“曼”。
- 成語正音蔓,不能讀作“mǎn”。
- 英語翻譯(of lotus stems) neither spreading about nor branching out
- 近義詞一氣呵成珠圓玉潤文從字順
- 反義詞拖泥帶水節(jié)外生枝畫蛇添足
詞語解釋
-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蓮莖直而無分枝蔓生,后用以比喻言談或文章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
- 亦作:[[不蔓不支]]
國語詞典
- 蓮梗挺直,不旁生枝條。宋.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作「不蔓不支」。
- 比喻文章簡潔而流暢。
- 如:「這篇小說情節(jié)緊湊,內(nèi)容不蔓不枝,顯現(xiàn)作者功力深厚。」
網(wǎng)絡(luò)解釋
- 不蔓不枝
- 不蔓不枝是一個成語,讀音是bù màn bù zhī,意思是不橫生藤蔓,也不旁生枝,比喻說話或?qū)懳恼潞喢?,不蕪雜,出自 宋·周敦頤《愛蓮說》。
“不蔓不枝”單字解釋
不:[bù] 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去?!堋!??!?jīng)濟(jì)?!欢?。~很好。 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gòu)成形容詞:~法?!?guī)則。 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枝:[zhī] 1.由植物主干上分出來的莖條:樹~。~干(gàn)。竹~。節(jié)外生~?!??!?jié)(a.由一件事生發(fā)的其他問題;b.細(xì)碎的,不重要的)。 2.量詞,指桿形的:一~鉛筆。 3.古...
蔓:[màn] 義同“蔓(wàn)”。用于合成詞“蔓延”“蔓草”等。 [wàn] 植物成細(xì)條狀而不能直立的長莖:壓~。白薯已經(jīng)爬~了。 [mán] 〔蔓菁〕即“蕪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