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帊”字的意思
1.雙幅的帛。
2.同“帕”。
“帊”字的基本解釋
● 帊
pà ㄆㄚˋ
布三幅之稱。布單?!墩h文新附o巾部》:“帊,帛三幅曰帊。” 頭巾?!稄V雅o釋器》:“帊,樸也?!薄队衿猳巾部》:“帊,幞帊也?!薄稄V韻o禡韻》:“帊,帊幞。” 道士所披之衣。形類僧人袈裟?!稄V韻o禡韻》:“帊,衣樸也?!?覆蓋物品的巾。南朝梁劉遵《繁華應令》:“金屏障翠被,藍帊覆薰籠?!?又覆蓋。唐韓愈《元和聖德詩》:“以錦纏股,以紅帊首?!?帳子?!读鶗Fo禡韻》:“帊,帳也?!?手帕?!度龂緊魏志o王粲傳》:“觀人圍棊,局壞,粲為覆之。棊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
● 帊
pā ㄆㄚ
殘帛。《集韻o麻韻》:“帊,殘帛?!?【漢典】
“帊”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帊 pà
〈名〉
(1) 兩幅寬的帛 [silks in double width]
帊,帛三幅曰帊?!墩f文新附》。鄭珍新附考:“三者二之誤”。
(2) 頭巾 [scarf;kerchief]。
如:帊頭(幞頭)
(3) 巾帕 [handkerchief]
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三國志·魏志》
(4) 道士所披之衣 [Taoist priest’s robe]
見其散發(fā)被黃巾帊?!赌鲜贰る[逸傳上》
(5) 覆蓋物品的巾 [a piece of cloth(used as a cover)]
以黃紋帊蔽之。——《太平廣記》
“帊”字的辭典解釋
帊ㄆㄚˋpà 名
用二幅或三幅帛拼成的大巾。《廣韻·去聲·禡韻》:「《通俗文》曰:『帛三幅曰帊。』」《南史·卷八·梁本紀》:「梁王詧使以布帊纏屍,斂以蒲席?!?/p>
幞,即頭巾。《廣韻·去聲·禡韻》:「帊,帊幞?!?/p>
帳子。元·周伯琦《六書正譌·卷四·禡韻》:「帊,一曰帳也?!?/p>
手巾。《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雇ā概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