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波磔造句
“波磔”的解釋
波磔[bō zhé] 波磔 波磔,一個詞語,意思有三種,一種是指書法右下捺筆,一種泛指書法的筆畫,另一種借指書寫。
用“波磔”造句
1、 波磔即捺,始于隸,并被夸張、矜飾為“鳳尾”,不但“捺”之線條作態(tài)驕恣,乃至“撇”、“橫”也傲倪無雙。
2、 章草源于隸,運筆圓轉(zhuǎn)如篆,點捺如隸,雖保留了波磔點畫,字形卻已由扁而縱。
3、 波磔即波筆,也稱三折筆,即“一波三折”,橫波筆的典型用筆,俗稱“蠶頭燕尾”。
4、 他以為,書法之美已充分表現(xiàn)于波磔點畫中,鈐印未免多此一舉。
5、 至于草書,則是刪除了章草中帶有隸書筆意的波磔,加強了用筆的使轉(zhuǎn),使得轉(zhuǎn)折處筆勢連綿,流暢而富有韻致,開創(chuàng)了今草的新局面。
6、 龜趺托起文明的碑碣,蓍蔡破解了天帝的讖語,將時間的波磔一一鐫刻于黃鐘大呂……
7、 程邈創(chuàng)制的隸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以扁闊取勢,結(jié)構(gòu)簡單,筆畫平直,有了波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