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捻軍造句

“捻軍”的解釋

捻軍[niǎn jūn] 捻軍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qū)的反清農(nóng)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此后為后期捻軍。 捻軍興起后,首領(lǐng)為沃王張洛行(張樂行)、奏王苗沛霖、孫葵心等。至捻軍時代首領(lǐng)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wèi)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lián)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捻軍騎兵縱橫馳騁于皖、豫、魯、蘇、鄂、陜、晉、直(冀)八省十余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1865年,清朝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后,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shù)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后分為東、西二捻,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捻乃李鴻章所滅。

用“捻軍”造句

1、 山東地方士紳在捻軍竄擾期間,在溝通政府與民眾之間共同御捻、在維系地方社會之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 總之,晚清時期捻軍入魯對當時的山東社會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

3、 太平軍和捻軍攻占了許多城池,不少官吏被殺或逃亡,地主、富商被殺被搶更是難以計數(shù),人民的生活也遭受極大的影響。

4、 捻軍是晚清咸同時期活躍在黃淮地區(qū)的一支武裝力量,對清朝政府形成極大威脅。

5、 參與北方農(nóng)民起義捻軍,受閹為太監(jiān),潛伏宮內(nèi),以策內(nèi)應。

6、 第二章主要敘述捻軍在山東活動和清政府平定捻軍的歷程。

7、 山東地方官員,包括省級官員和基層官員對捻軍竄擾都有防御。

8、 從白蓮教到王聰兒,太平天國,捻軍等等,無一不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復興運動.

9、 1864年,為防捻軍南下,修筑漢口城堡,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稱作后城。

10、 東捻軍在跳出包圍圈后,復于五月突破運河防線,直趨山東半島。

11、 而北方他只聽聞過陳得才,以及后來和捻軍合流的賴文光,其余之人他所知就十分有限了。

12、 東捻軍被鎮(zhèn)壓下去后,清廷賞加李鴻章一等騎都尉世職。

13、 東捻軍的一部固守淄川城,清兵久攻不下,傷亡慘重。

14、 李鴻章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達徐州時,捻軍已一分為二,賴文光、任柱等率東捻軍仍留在中原作戰(zhàn),張宗禹、邱遠才等則率捻軍入陜西。

15、 宮廷內(nèi)部的斗爭,八卦教、捻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去世,不能不使嘉慶的負擔加重。

16、 同治七年初秋,捻軍西路軍被李鴻章、左宗棠部劉銘傳、劉揆一率軍圍堵在山東青州荏平西南的徒駭河畔,西路軍殘眾大半身死,只有梁王張宗禹下落不明。

17、 智仁勇三者俱備的洪儒邇,以其持正不屈的氣概和至誠可信的諾言,終于感動捻軍首領(lǐng),決定將其釋放回家。

18、 1863年3月,曾格林沁帶著兩萬鐵騎偷襲了雉河集,捻軍受到重創(chuàng),大頭領(lǐng)張樂行犧牲。

19、 東聯(lián)軍在任柱、賴汶光的領(lǐng)導下在河南一帶活動,史稱東捻軍。

熱門造句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