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輿馬造句
“輿馬”的解釋
輿馬[yú mǎ] 輿馬 輿馬是一個漢語詞匯,出自《逸周書·文傳》,亦作“轝馬”。車馬。
用“輿馬”造句
1、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一個愛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為追究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輿馬爭飲,座無虛席,只為聽一場關于道德的辯論;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卻紀念兩個著書立言的人……什么樣的社會才允許這樣的事情?那必定是一個認識文明、尊重文明的社會,八百年前的中國。
3、 夫乘輿馬者,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濟江海。文子
4、 有若假輿馬而致千里,假舟楫而絕江河矣。
5、 兩位同時代頂尖級的理學家齊聚岳麓書院,以致“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
6、 冠履服飾,儀衛(wèi)輿馬等,備極奢華。
7、 中談到“什么是官”,答道“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
8、 出則輿馬,入則高坐,堂上一呼,萬民稱喏,是謂官也。
9、 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輿馬,非其有也。戒之哉!
10、 二月河說,《聊齋志異·夜叉國》中曾有人問“何以為官”,答曰“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
11、 《荀子·榮辱》中講,“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
12、 愚昧貪婪之人,“食欲有芻豢(肉),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窮年累世不知足。
13、 至于講學的盛況,有一個文獻所記載的細節(jié),足以令人揣想——“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
14、 南北征巡時,有關官員奏請修路,他只讓“粗修橋梁,通輿馬便止”。
15、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的《夜叉國》中談到“什么是官”,答道“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
16、 僧人懷義得幸之后,更是驕貴非常,致尊王位,出入俱乘輿馬,凡當朝臣子,皆葡匐道途,卑躬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