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故造句
“國故”的解釋
國故[guó gù] 國故 guógù(1) [the national cultural, esp. literary heritage]∶本國固有的學術與文化(多指語言文字、文學、歷史等)整理國故(2) [disaster]∶國家所遭受的兇、喪、戰(zhàn)爭等重大變故另后不意遽聞國故,哀號追慕迨今未已。——宋· 蘇軾《與滕達道書》
用“國故”造句
1、 可是,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這兩股巨力之間,“整理國故”左支右絀、窘迫不堪,根本無法找到平衡點。
2、 游戲采用三國故事,關云長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刀如青龍,馬賽霹靂,忠肝義膽,一嘯光寒十九州。
3、 我國故宮里保存著許多無價之寶。
4、 國故研究者既要有廣博的知識又要有深厚的研究功底.
5、 他們打算在老撾制造混亂已經(jīng)得逞,他們也可以在美國故計重施.
6、 我只需要你看懂中國故老相傳的一句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7、 現(xiàn)在是慢速成英語,美國故事節(jié)目。今天是“拉帕切尼的女兒”的完結(jié)篇,作者:納撒尼爾。
8、 顧頡剛以特有的“古史辨”方式整理國故,實際上是以歷史的眼光在求真意義上對傳統(tǒng)經(jīng)學進行徹底的批判。
9、 此次展覽將在今年10月在臺北的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舉行,展品主要為清雍正年間的文物。雍正帝共在位13年,于1735年駕崩。
10、 在此類故事中,又以羅剎鬼國故事最為常見。
11、 5月29日,市委老干部局組織召開全市老干部講好中國故事活動推進會,動員號召全市老干部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好中國聲音。
12、 當時的作家以最為流行的三國故事作為題材來體現(xiàn)“人心思漢”,遂把劉備、諸葛亮的蜀漢政權(quán)當做正統(tǒng)來加以懷念,曹操終于由一個英雄變成花臉奸臣。
13、 中國領導人到美國故地重游,這個極富感情的情節(jié),一時間吸引了全世界期待的目光,也喚起了各界的熱情。
14、 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文學論略》里說“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
15、 這部“易子而教,換位生活”的中國故事片深深地吸引并感動了許多德國朋友。
16、 軍營故事是中國故事的組成部分,軍營故事所以引人入勝,經(jīng)久不衰,大抵就因為那些故事包蘊著飽滿的須臾不可分的精神養(yǎng)分。
17、 說起三國故事,最糾結(jié)最悲情的恐怕是“揮淚斬馬謖”這一出。
18、 合肥,有融會貫通之勢,三國故地,江南秀景,徽山皖水,清新自在,一幅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交織相融的柔美畫卷。
19、 孔子六藝城、論語碑苑、民俗園、魯國故城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文化項目,為游客體驗儒家文化提供了新的去處。
20、 尊老愛幼全家福,禮讓為先四鄰好。務實創(chuàng)新信立業(yè),品行端正一生驕。真誠奉獻社會美,熱愛祖國故鄉(xiāng)好。赤子生輝永不忘,天涯海角祖國好。
21、 根據(jù)文獻記載,再從時空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古城寨城址很可能就是歷史上的“祝融之墟”。沿用至西周時期則為鄶國故城。
22、 馬六甲海邊有許多出售馬來西亞特產(chǎn)的攤商,市區(qū)的商店多為華語招牌,在街上漫步,好像在遠涉重洋后又回到了中國故鄉(xiāng)。
23、 今日上線的第十篇解讀,主題是“***幫助青年講好‘中國故事。
24、 還有清涼寺、壯悔堂、微子墓、三陵臺、八關齋、文廟等,及睢陽城、宋國故城、梁園、文雅臺等遺址。
25、 纂修官按纂修凡例加以選編,以編年體詳盡記載皇帝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國故。
26、 據(jù)悉,該攝制組將利用3天時間,實地采訪桂平大藤峽、金田起義地址、紫荊東王沖等,挖掘“中國故事”。
27、 1982年,淮濱縣人民政府在期思鎮(zhèn)專門立碑“西周蔣國故城”;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與淮濱縣人民政府聯(lián)合立碑“蔣國故城遺址”,作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28、 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內(nèi)外旅游者結(jié)伴而來,拜謁憑吊。
29、 即使是在勒盧據(jù)稱成為政府的線人之前,亨特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是一個關于軍人和雇傭兵的情節(jié)曲折、令人著迷的跨國故事。
30、 可惜一班學者只注意于朝章國故而絕不注意于民間傳說,以至失去了許多好的材料。
31、 他議論宮闈里的事,肆口譏諷,賣弄學識,妄比先朝亡國故事,甚或出試題也暗含譏諷,謗君自標,奴才也以為不能恕。
32、 所纂輯《骨董瑣記》、《骨董續(xù)記》、《骨董三記》涉及金石、書畫、陶瓷、雕繡,其中記明清兩代朝章國故、遺聞軼事,尤為詳備。
33、 蔣建國希望人民日報海外版統(tǒng)籌海內(nèi)海外、網(wǎng)上網(wǎng)下,展示中國巨大變化,抒發(fā)中華文化情懷,為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