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序志
作者:陸侃如 牟世金《序志》是《文心雕龍》的最后一篇,也就是本書的序言。本篇對作者寫《文心雕龍》一書的目的、意圖、方法、態(tài)度,特別是它的指導思想和內(nèi)容安排等。都分別作了說明,因此,是研究《文心雕龍》全書和作者思想的重要篇章。
全篇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命名《文心雕龍》的用意,以及所謂“君子處世,樹德建言”的必要;第二部分講劉勰為什么要寫這本書,主要是企圖闡發(fā)儒家經(jīng)典來糾正當時文壇上追逐浮華新奇的不良風氣;第三部分評論魏、晉以來的文論著作,認為各家共同的缺點是沒有抓住文學評論的“根”、“源”;第四部分介紹全書基本內(nèi)容的安排;第五部分表明自己評論作家作品和闡述文學理論的態(tài)度。本篇所論說明,劉勰對儒家思想是十分尊崇的。他認為“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說魏、晉以來各家的文論,“并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這個“根”、“源”,就是符合“先哲之誥”的思想內(nèi)容。這種觀點,一方面對他在全書中進行的評論帶來了嚴重的局限,劉勰正是常常把文章當做“經(jīng)典枝條”,用“先哲之誥”來衡量作家作品的;另一方面,在“辭人愛奇,言貴浮詭”的風氣下,大力強調(diào)儒家思想以糾其偏,這又是當時比較可取的途徑,劉勰正是以儒家思想為武器,對晉、宋以來的不良文風展開猛烈斗爭的。此外,本篇對《文心雕龍》書名的解釋,對安排全書內(nèi)容的說明,為我們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一)
夫“文心”者1,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2,王孫《巧心》3,“心”哉美矣4,故用之焉。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5,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6?夫宇宙綿邈7,黎獻紛雜8;拔萃出類9,智術(shù)而已。歲月飄忽,性靈不居10;騰聲飛實11,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12,稟性五才13,擬耳目于日月14,方聲氣乎風雷15;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16,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17。豈好辯哉?不得已也18?!沧g文〕
這部書所以稱為“文心”,因為是說明在寫作文章時的用心的。從前涓子曾寫過一部《琴心》,王孫子也曾寫過一部《巧心》,可見“心”這個詞好得很,所以用做這部書的書名。自古以來的文章都是用繁麗的文采寫成的;現(xiàn)在用“雕龍”二字來稱這部書,并不僅僅是由于前人曾用以稱贊過騶奭富有文采的緣故。宇宙是無窮無盡的,人才則代代都有;他們所以能超出別人,也無非由于具有過人的才智罷了。但是時光是一閃即逝的,人的智慧卻不能永遠存在;如果要把聲名和事業(yè)留傳下來,主要就依靠寫作了。人類的形貌象征著大地,又從五行里取得自己的天性;耳目好比日月,聲氣好比風雷。他們能超過一切生物,可算是靈異不過的了。但是人的肉體同草木一樣脆弱,而流傳久遠的聲名卻比金石還要堅固,所以一個理想的人活在世上,應該做到樹立功德,進行著作。我難道是喜歡發(fā)議論嗎,實在是不得已呀。
〔注釋〕
1 “文心”:陸機《文賦》:“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br>2 涓(juān捐)子:即環(huán)淵,《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是楚國人,著書上下兩篇,闡述道家的學說;《漢書·藝文志》稱他的著作為《蜎(yuān冤)子》,也就是這里所說的《琴心》。
3 王孫:是姓,名不傳?!稘h書·藝文志》稱他的著作為《王孫子》,一名《巧心》,屬儒家。清人嚴可均、馬國翰都有輯本。
4 “心”哉美矣:可能有雙關(guān)的意思:一方面說“心”這個詞適宜于用作書名:一方面也暗示“心”這個器官在寫文章時有很大作用。
5 縟(rù入):繁盛,這里是指文采的豐富。
6 騶奭(zōushì鄒市):戰(zhàn)國時齊國學者?!妒酚洝び圩榆髑淞袀鳌氛f,齊人稱頌他為“雕龍奭”,意思是說他的文采好像雕刻龍的花紋一樣。但劉勰用“雕龍”二字做書名,主要因為文章的寫作從來都注重文采,不一定用騶奭的典故。
7 綿、邈(miǎo秒):都是長遠的意思。
8 黎獻:眾人中之賢者。黎:眾人。獻:賢者。
9 拔萃:才能特出?!睹献印す珜O丑上》:“出乎其類,拔乎其萃?!?br>10 性靈:指人的智慧。不居:很快就過去,居:停留。
11 騰聲:名聲的流傳。騰,躍起。實:指造成其名聲的事業(yè)。
12 肖貌天地:《漢書·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睅煿抛ⅲ骸跋?,義與肖同?!毙ぃ合嗨疲@里有象征的意思,如下面所說耳目象征日月之類。有:當作“人”。
13 稟:接受,引申為賦性。五才: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某些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用這五種物質(zhì)的配合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產(chǎn)生,有時也聯(lián)系到人的喜、怒、哀、樂等性情的變化?!冻唐鳌菲f:“人稟五材。”
14 擬耳目:《淮南子·精神訓》中說:“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br>15 方:比。
16 逾:超過。
17 樹德建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穆叔的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眲③闹徽f到德和言,也包含功,但重點則是強調(diào)立言的不朽。
18 “豈好辯”二句:這是借用孟子的話:“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保ā睹献印る墓罚ǘ┯枭啐g1,乃夢彩云若錦,則攀而采之。齒在逾立2,則嘗夜夢執(zhí)丹漆之禮器3,隨仲尼而南行4;旦而寤5,乃怡然而喜6。大哉,圣人之難見也,乃小子之垂夢歟!自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贊圣旨7,莫若注經(jīng),而馬、鄭諸儒8,弘之已精9,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10;五禮資之以成11,六典因之致用12,君臣所以炳煥13,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jīng)典。而去圣久遠,文體解散14;辭人愛奇15,言貴浮詭16;飾羽尚畫17,文繡鞶帨18;離本彌甚,將遂訛濫19。蓋《周書》論辭20,貴乎體要21;尼父陳訓22,惡乎異端23;辭訓之異24,宜體于要25。于是搦筆和墨26,乃始論文。
〔譯文〕
我在七歲的時候,曾經(jīng)夢見一片像織綿似的云彩,就攀上去采取它。到了三十多歲的時候,又夢見自己捧著紅漆的祭器,跟著孔子向南方走;早上醒來,心里感到非常高興。偉大的圣人是多么不容易見到,他居然托夢給我這個無名小卒!自從有人類以來,從沒有像孔子這樣的圣人。因此我想到,要闡明圣人的思想,最好是給經(jīng)書作注解,但是馬融、鄭玄這些前代學者,在這方面的發(fā)揮已很精當,即使我再有什么深入的見解,也不足以自成一家。不過想到文章的作用這點,確實是經(jīng)書的輔佐。各種禮儀要靠它來完成,一切政務也要用它來實施;乃至君臣之業(yè)也賴以煥發(fā)光彩,軍事國政也借以發(fā)揚光大。仔細追溯一下它們的根源,沒有一件不是從經(jīng)書上發(fā)展而來的??墒呛笫离x開圣人太遠了,文章體制逐漸敗壞。有些作家只是喜歡新奇,一味追求浮淺怪異的文辭,就像在已經(jīng)華麗的羽毛上再加文飾,在巾帶上再繡以花紋一樣,使文章越來越離開根本,最后就會走向錯誤而漫無節(jié)制的道路?!渡袝ぎ吤分兄v到文辭問題,曾經(jīng)說過應該抓住要點;孔子教育學生,也曾說過不要去搞不正確的學說?!渡袝泛涂鬃拥恼f法有所不同,但應該注意領(lǐng)會其主要精神。于是我就提筆和墨,本著這種精神來論文?!沧⑨尅?br>1 七齡:劉勰大約生于公元465年左右,他七歲就是471年左右。
2 逾立:過了三十歲,即494年以后。立:三十歲?!墩撜Z·為政》:“三十而立?!绷?,有所成就。
3 丹:紅。禮器:祭器,指籩(biān邊)豆。籩是竹制的,豆是木制的。
4 仲尼:孔子的字。南行:捧著祭器隨孔子向南走,表示成了孔子的學生,協(xié)助老師完成某種典禮。
5 寤(wù悟):醒。
6 怡(yí宜):快樂。
7 敷(fū夫):陳述。贊:明。
8 馬:指馬融,東漢中年的學者,曾為《周易》、《詩經(jīng)》、《尚書》、《論語》等經(jīng)書作注解。鄭:鄭玄,馬融的學生,也曾為《周易》、《詩經(jīng)》等作注解。他們二人成為后漢注經(jīng)的典范。
9 弘:大,指發(fā)揚光大。
10 條:小枝。枝條是對根而言,劉勰認為經(jīng)典是文章的根本,這個觀點在《征圣》、《宗經(jīng)》篇已作具體闡述。
11 五禮:指吉禮(祭禮等)、兇禮(喪弔等)、賓禮(朝覲等)、軍禮(閱車徒、正封疆等)、嘉禮(婚、冠等),見《禮記·祭統(tǒng)》鄭玄注。
12 六典:見《周禮·大宰》,包含治典(近于后代吏部的工作)、教典(近于后代戶部的工作)、禮典(近于后代禮部的工作)、政典(近于后代兵部的工作)、刑典(近于后代刑部的工作)、事典(近于后代工部的工作)。典:法度,這里指國家的政法制度等。
13 炳煥:和下句“昭明”意同,都有明辨清楚的意思,這里指君臣的作用和軍國大事都更上軌道。
14 文體解散:和《定勢》篇的“文體遂弊”意近,指文章體制敗壞。
15 辭人:辭賦家。本書常以“詩人”和“辭人”并舉,用“辭人”泛指走入歧途的作家。
16 詭(guǐ軌):反常。
17 飾羽尚畫:《莊子·列御寇》記顏闔(hé河)批評孔子說:“方且飾羽而畫,從事華辭?!惫笞ⅲ骸胺惭浴角摇?,皆謂后世將然。飾畫,非任真也?!边@里借喻文辭的過于華麗。
18 鞶(pán盤):束衣的大帶。帨(shuì睡):佩巾。《法言·寡見》:“今之學也,非獨為之華藻也,又從而繡其鞶帨?!?br>19 訛(é俄):偽。
20 《周書》:指《尚書》中的《周書》。
21 體要:《周書·畢命》:“辭尚體要,不惟好異?!斌w:體現(xiàn)。要:要點。異:指奇異的文辭。
22 尼父:指孔子。
23 異端:《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惫ィ恒@研。異端:指違反儒家思想的觀點學說。
24 辭:指上引《尚書·畢命》的說法。訓:指上引孔子的說法。
25 體:指體會、體察。
26 搦(nuò諾):持,握。
(三)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1、陳思序《書》2、應玚《文論》3、陸機《文賦》4、仲洽《流別》5、宏范《翰林》6,各照隅隙7,鮮觀衢路8。或臧否當時之才9,或銓品前修之文10,或泛舉雅俗之旨,或撮題篇章之意11。魏《典》密而不周12,陳《書》辯而無當,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流別》精而少巧13,《翰林》淺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14,吉甫、士龍之輩15,泛議文意,往往間出16,并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17。不述先哲之誥18,無益后生之慮。
〔譯文〕細讀近來討論文章的著作,那是很不少的:如曹丕的《典論·論文》,曹植的《與楊德祖書》,應場的《文論》,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論》,李充的《翰林論》等,大都只接觸到文章的某些方面,而很少能從大處著眼。他們有的贊美或指責當代的作家,有的評論前人的作品,有的泛泛指出文章意旨的雅正和庸俗,有的對某些作品的內(nèi)容作了簡括的敘述。曹丕的《論文》比較細密,但不完備;曹植的《與楊德祖書》頗見辯才,不過不一定恰當;應玚的《文論》是華麗的,可是比較空疏簡略;陸機的《文賦》講的雖巧妙,卻又嫌它瑣碎雜亂;《文章流別論》的內(nèi)容是精湛的,可惜用處不大;《翰林論》比較淺薄,不得要領(lǐng)。此外像桓譚、劉楨、應貞、陸云等人,也泛論過文章的意義,有時或許有較好的意見提出來。但他們都沒有能從樹木的枝葉尋找到根本,從水的波瀾追溯到發(fā)源的地方。由于他們未能很好地繼承過去圣賢的教導,因此對后代的人也不能給予多少幫助。
〔注釋〕
1 魏文:魏文帝曹丕?!兜洹罚核小兜湔摗芬粫駜H存《論文》、《自序》等篇。在《論文》中,他對“建安七子”作了評價,對文體、文氣等作了論述,是我國文學理論史上最早的專論之一。
2 陳思:陳思王曹植?!稌罚褐杆摹杜c楊德祖書》,其中除評論當時作家外,還表達了他對文章修改工作的重視等。楊德祖,名修,當時的作家之一,曹植的好友。
3 應玚(chàng唱):“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論》今不存?,F(xiàn)在尚存的《文質(zhì)論》,和文學沒有什么關(guān)系,不是劉勰這里所說的《文論》。
4 陸機:西晉文學家?!段馁x》:是繼《典論·論文》之后的又一文學理論專著,不過《論文》的內(nèi)容偏重于批評論方面,《文賦》則偏重于創(chuàng)作論方面。
5 仲洽(qià?。簱从莸淖帧K俏鲿x學者?!读鲃e》:摯虞曾選文為《文章流別集》,對所選文體各為之論,成為《文章流別論》。這里是指《文章流別論》。全書今不傳,張溥(pǔ普)、嚴可均、張鵬一等人均有輯本。
6 宏范:李充的字。他是東晉學者?!逗擦帧罚褐杆摹逗擦终摗?,今不全,嚴可均編《全晉文》卷五十三中輯錄了部分殘文。
7 隅隙(xī細):指次要的地方。隙:孔穴。
8 衢:大路。
9 臧否(pǐ匹):褒貶。
10 銓(quán全):衡量。品:品評。
11 撮(cuō搓):聚集而取,這里指內(nèi)容的摘要。
12 周:全。
13 巧:《梁書·劉勰傳》作“功”,指功用。譯文據(jù)“功”字。
14 君山:桓譚的字。他是東漢初年學者,他所著《新論》中偶然有關(guān)于文學方面的論點。公干:劉楨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他論文的著作今不傳,但在《文心雕龍》中有兩處(《風骨》、《定勢》)引到他對于文學的意見。
15 吉甫:應貞的字。他是西晉學者,他的有關(guān)文學論著今不傳。士龍:陸云的字。他是西晉文學家,他對文學的一些主張大都表達在給其兄陸機的信里(見《陸士龍集》)。
16 間出:偶然出現(xiàn),這里是說桓、劉等人偶然有論文的話,也偶然有中肯的話。
17 “并未”二句:這里是拿枝葉和波瀾比喻作品的辭藻,拿根和源比喻作品所應依據(jù)的儒家學說。
18 誥(gào告):教訓。
(四)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1,師乎圣2,體乎經(jīng)3,酌乎緯4,變乎騷5;文之樞紐6,亦云極矣7。若乃論文敘筆8,則囿別區(qū)分9;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10,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11。上篇以上,綱領(lǐng)明矣。至于割情析采12,籠圈條貫13:摛神、性14,圖風、勢15,苞會、通16,閱聲、字17;崇替于《時序》18,褒貶于《才略》19,怊悵于《知音》20,耿介于《程器》21;長懷《序志》22,以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顯矣23。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數(shù)24;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沧g文〕
這部《文心雕龍》的寫作,是從自然之道出發(fā),以圣人為師,根據(jù)經(jīng)典,參考緯書,并且尋究《楚辭》以下的變化。這樣對于文章的主要關(guān)鍵,是可以搞透徹的。至于各種文章的體裁,有屬于“文”的,有屬于“筆”的,都分別指出它們的異同。對于每種文體,都追溯它的起源,敘述它的演變,說明體裁名稱的意義,并舉幾篇代表作品加以評論,從闡述寫作道理中總結(jié)各種文體的基本特點。按照這樣,在本書的上篇里邊已經(jīng)把文章的主要類別都說清楚了。下面再從分析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概括出理論的體系:陳述了“神思”和“體性”問題,說明了“風骨”和“定勢”問題,包括了“附會”以上、“通變”以下的一系列問題,還考察了從“聲律”到“練字”等具體問題;此外,又以《時序》篇論述了不同時代文章的盛衰,以《才略》篇指出歷代作家文學才華的高低,在《知音》篇十分感慨地說明正確的文學評論之不易,在《程器》提出道德品質(zhì)和政治修養(yǎng)對作家的重要;最后,用《序志》篇敘述自己的志趣,作為全書的總結(jié)。這樣,就在本書下篇里邊,把文學創(chuàng)作和評論的種種具體問題都大致講到了。安排內(nèi)容,確定篇名,一共寫了五十篇,恰好符合“大衍”的數(shù)目;其中討論文章本身的,只有四十九篇。
〔注釋〕
1 本乎道:本書第一篇《原道》,說明文本于道。道:指自然之道,也就是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或原則。
2 師乎圣:本書第二篇《征圣》,說明圣人和文章的關(guān)系。劉勰認為圣人是能認識自然之道的先知先覺,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要向這些圣人學習。
3 體乎經(jīng):本書第三篇《宗經(jīng)》,說明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根據(jù)儒家經(jīng)典,因為這些經(jīng)典是圣人闡述自然之道的著作。
4 酌乎緯:本書第四篇《正緯》,說明緯書的不可信,但其文辭也有可參考之處。緯書是漢人偽造的關(guān)于符箓?cè)饝闹鳎欢群徒?jīng)書并列。
5 變乎騷:本書第五篇《辨騷》,是專門評論《楚辭》的。自此以下的二十一篇,是就各種文體分別進行論述。《辨騷》的性質(zhì)和前四篇不同,而與后二十篇相近。
6 樞紐:關(guān)鍵。
7 極:追究到底。
8 文:指講究音節(jié)韻律的作品。筆:指不講音節(jié)韻律的作品。從本書第五篇《辨騷》到第十三篇《哀弔》中所論文體是“文”類,第十四篇《雜文》和第十五篇《諧隱》介于“文”、“筆”之間,第十六篇《史傳》到第二十五篇《書記》是“筆”類。晉宋以后漸漸興起“文”、“筆”之分,劉勰在《總術(shù)》篇曾論述到這個問題。
9 囿(yòu右):園林,這里和“區(qū)”字同指寫作的領(lǐng)域。
10 章:明。
11 統(tǒng):總和、根本的,引申指體裁的基本特征。
12 割情析采:本書第三十一篇《情采》,論述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情是感情,采是文采,分析指內(nèi)容和形式。此外,如《風骨》、《熔裁》、《附會》等篇,也是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因此,這里以“割情析采”來概括下篇的主要內(nèi)容。
13 籠圈:包舉的意思。條貫:條理。這兩句是指從內(nèi)容和形式的分析中歸納出理論來。
14 摛(chī吃):發(fā)布,引申為陳述。神:本書第二十六篇《神思》論述創(chuàng)作的構(gòu)思問題。性:本書第二十七篇《體性》論述作品的風格和作者個性的關(guān)系。
15 圖:描繪,引申為說明。風:本書第二十八篇《風骨》論述對文意和文辭的要求。勢:本書第三十篇《定勢》論述作品的體裁和體勢的關(guān)系。
16 苞:通包。會:本書第四十三篇《附會》論述對作品內(nèi)容和文辭的規(guī)劃整理問題。通:本書第二十九篇《通變》論述文學的繼承和革新問題。
17 閱:檢查。聲:本書第三十三篇《聲律》論述作品的音節(jié)韻律問題。字:本書第三十九篇《練字》論述運用文字問題。
18 崇替:盛衰,指論述文學的盛衰?!稌r序》:本書第四十五篇《時序》論述文學發(fā)展的盛衰和時代的關(guān)系。
19 褒貶:贊揚與指責,這里指評論。《才略》:本書第四十七篇《才略》論述歷代主要作家的創(chuàng)作才華。
20 怊悵(chāochàng抄唱):悲恨、慨嘆?!吨簟罚罕緯谒氖似吨簟房畤@知音的難得,說明怎樣才能正確地進行文學批評和欣賞。
21 耿(gěng梗)介:正大光明的意思?!冻唐鳌罚罕緯谒氖牌冻唐鳌氛撌鲎骷业钠焚|(zhì)問題。
22 長懷:申述作者的情懷。長,引長?!缎蛑尽罚赫f明作者寫這部書的用意和全書的安排。
23 毛目:指概貌,和上文“綱領(lǐng)”略同。毛:粗略。
24 大易:范文瀾注:“大易,疑當作大衍?!薄吨芤住は缔o上》說:“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币鉃橥蒲萏斓刂當?shù),共有五十。京房認為五十包括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馬融認為指太極、兩儀、日月、四時、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氣(均見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七)?!段男牡颀垺啡珪迨?,除《序志》外,論文的共四十九篇。
(五)夫銓序一文為易,彌綸群言為難1。雖復輕采毛發(fā)2,深極骨髓3,或有曲意密源4,似近而遠,辭所不載,亦不勝數(shù)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5,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茍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與異,不屑古今6;擘肌分理7,唯務折衷8。按轡文雅之場9,環(huán)絡藻繪之府,亦幾乎備矣。但言不盡意10,圣人所難;識在瓶管11,何能矩矱12?茫茫往代,既沈予聞13,眇眇來世14,倘塵彼觀也15。
〔譯文〕
評論一篇作品,那是比較容易的,但要綜合評論許多作品,就比較困難了。雖然這本書中對文章的表面細節(jié)講得很少,而對重要的問題深入地進行了探討,但是仍有某些曲折細微的地方,好像就在眼前,卻又溜到遠處去了;因而論述中未能表達出來的,也就很多了。至于已經(jīng)寫到書中的意見,有些和前人的說法差不多,并不是有意隨聲附和,而是事理本身不可能有別的說法;有些和前人的說法不同,這也不是隨便提出異說,因為按照道理是無法贊同舊說的。所以,無論與前人相同或不同,并不在于這些說法是古人的還是今人的,主要是通過具體分析,力求找出不偏不倚的正確主張來。作者馳聘在文壇之上,揮灑于藝苑之中,有關(guān)問題這里差不多都談到了。不過語言不易把意思完全表達出來,這是圣人也感到困難的;何況我的見識這樣淺短,怎能給別人立起什么法度呢。從歷代的著作中,我已深受教益;對于未來的讀者,這部書也許能供他們參考。
〔注釋〕
1 彌綸:這個詞全書曾用到六次,如《原道》篇說“彌綸彝(yi宜)憲”,《附會》篇說“彌綸一篇”等。這是由《周易·系辭上》中所說“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來的。彌:彌縫補合。綸:經(jīng)綸牽引。兩字連用有綜合組織、整理闡明的意思。
2 毛發(fā):比喻創(chuàng)作中的枝節(jié),即詞藻方面的問題。
3 骨髓:比喻創(chuàng)作上的根本問題,如文原于道、征圣、宗經(jīng)等。
4 曲意密源:指深微隱曲的道理。曲:曲折隱微。密:深密隱曲。
5 雷同:《禮記·曲禮上》:“毋雷同。”鄭注:“雷之發(fā)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
6 不屑:不顧、不問的意思。
7 擘(bai掰)肌分理:張衡《西京賦》中曾說:“剖析毫厘,擘肌分理?!保ā段倪x》卷二)指剖析的精細。擘:剖。理:肌理,指肌肉的紋理。這里是比喻對文學理論的分析。
8 折衷:即折中。折是判斷,中是恰當。
9 文雅之場:和下句的“藻繪之府”都指創(chuàng)作領(lǐng)域。按轡(pei佩):和下句的“環(huán)絡”都指在文壇上活動。轡:馬韁繩。絡:馬籠頭。
10 言不盡意:《周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11 瓶:指小的容器?!蹲髠鳌ふ压吣辍罚骸半m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禮也?!倍抛ⅲ骸瓣?,汲者,喻小知。為人守器,猶知不以借人。”挈,提,用小瓶提水,喻智力短小。管:《莊子·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窺:看。從竹管中看天,喻見識極狹窄。
12 矩矱(yuē曰):指文學的法則。矩:匠人的曲尺。矱:度量用的尺子。屈原《離騷》:“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br>13 沈:深入,指自己學識的加深。
14 眇眇(miǎo秒):遙遠。
15 倘:或許。塵:污。這是劉勰自謙之詞。
(六)
贊曰:生也有涯1,無涯惟智。逐物實難2,憑性良易3。傲岸泉石4,咀嚼文義5。文果載心6,余心有寄。
〔譯文〕
總之,人生有限,學問卻無邊無際。要理解事物的真象,的確是有困難的;憑著自然的天性去客觀地接觸事物,那就比較容易了。因此,要如無拘無束的隱居者那樣,才能細細體會文章的意義。如果這部書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我的思想也就有所寄托了。
〔注釋〕1 涯(yá牙):邊際。《莊子·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同智)也無涯?!?br>2 逐物:指理解、掌握事物。
3 性:指自然的天性?!盾髯印ふ罚骸吧匀徽?,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睏顐娮ⅲ骸昂?,陰陽沖和,氣也。事,任使也;言人之性,和氣所生,精合感應,不使而自然,言其天性如此也。精合,謂若耳目之精靈與見聞之物合也。感應,謂外物感心而來應也。”劉勰在這里強調(diào)“憑性良易”,和他在本篇前面所講“亦已靈矣”的“秉性”有關(guān),也和其自然之道的基本文學觀點有聯(lián)系。
4 傲岸:不隨和世俗,即任性;這里也有無所拘束的意思。鮑照《代挽歌》:“傲岸平生中,不為物所裁。”(《鮑參軍集》卷二)泉石:指隱居山林生活。
5 咀(jǔ舉)嚼:細細品味。
6 載心:表達其心意。
全篇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命名《文心雕龍》的用意,以及所謂“君子處世,樹德建言”的必要;第二部分講劉勰為什么要寫這本書,主要是企圖闡發(fā)儒家經(jīng)典來糾正當時文壇上追逐浮華新奇的不良風氣;第三部分評論魏、晉以來的文論著作,認為各家共同的缺點是沒有抓住文學評論的“根”、“源”;第四部分介紹全書基本內(nèi)容的安排;第五部分表明自己評論作家作品和闡述文學理論的態(tài)度。本篇所論說明,劉勰對儒家思想是十分尊崇的。他認為“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說魏、晉以來各家的文論,“并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這個“根”、“源”,就是符合“先哲之誥”的思想內(nèi)容。這種觀點,一方面對他在全書中進行的評論帶來了嚴重的局限,劉勰正是常常把文章當做“經(jīng)典枝條”,用“先哲之誥”來衡量作家作品的;另一方面,在“辭人愛奇,言貴浮詭”的風氣下,大力強調(diào)儒家思想以糾其偏,這又是當時比較可取的途徑,劉勰正是以儒家思想為武器,對晉、宋以來的不良文風展開猛烈斗爭的。此外,本篇對《文心雕龍》書名的解釋,對安排全書內(nèi)容的說明,為我們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一)
夫“文心”者1,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2,王孫《巧心》3,“心”哉美矣4,故用之焉。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5,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6?夫宇宙綿邈7,黎獻紛雜8;拔萃出類9,智術(shù)而已。歲月飄忽,性靈不居10;騰聲飛實11,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12,稟性五才13,擬耳目于日月14,方聲氣乎風雷15;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16,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17。豈好辯哉?不得已也18?!沧g文〕
這部書所以稱為“文心”,因為是說明在寫作文章時的用心的。從前涓子曾寫過一部《琴心》,王孫子也曾寫過一部《巧心》,可見“心”這個詞好得很,所以用做這部書的書名。自古以來的文章都是用繁麗的文采寫成的;現(xiàn)在用“雕龍”二字來稱這部書,并不僅僅是由于前人曾用以稱贊過騶奭富有文采的緣故。宇宙是無窮無盡的,人才則代代都有;他們所以能超出別人,也無非由于具有過人的才智罷了。但是時光是一閃即逝的,人的智慧卻不能永遠存在;如果要把聲名和事業(yè)留傳下來,主要就依靠寫作了。人類的形貌象征著大地,又從五行里取得自己的天性;耳目好比日月,聲氣好比風雷。他們能超過一切生物,可算是靈異不過的了。但是人的肉體同草木一樣脆弱,而流傳久遠的聲名卻比金石還要堅固,所以一個理想的人活在世上,應該做到樹立功德,進行著作。我難道是喜歡發(fā)議論嗎,實在是不得已呀。
〔注釋〕
1 “文心”:陸機《文賦》:“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br>2 涓(juān捐)子:即環(huán)淵,《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是楚國人,著書上下兩篇,闡述道家的學說;《漢書·藝文志》稱他的著作為《蜎(yuān冤)子》,也就是這里所說的《琴心》。
3 王孫:是姓,名不傳?!稘h書·藝文志》稱他的著作為《王孫子》,一名《巧心》,屬儒家。清人嚴可均、馬國翰都有輯本。
4 “心”哉美矣:可能有雙關(guān)的意思:一方面說“心”這個詞適宜于用作書名:一方面也暗示“心”這個器官在寫文章時有很大作用。
5 縟(rù入):繁盛,這里是指文采的豐富。
6 騶奭(zōushì鄒市):戰(zhàn)國時齊國學者?!妒酚洝び圩榆髑淞袀鳌氛f,齊人稱頌他為“雕龍奭”,意思是說他的文采好像雕刻龍的花紋一樣。但劉勰用“雕龍”二字做書名,主要因為文章的寫作從來都注重文采,不一定用騶奭的典故。
7 綿、邈(miǎo秒):都是長遠的意思。
8 黎獻:眾人中之賢者。黎:眾人。獻:賢者。
9 拔萃:才能特出?!睹献印す珜O丑上》:“出乎其類,拔乎其萃?!?br>10 性靈:指人的智慧。不居:很快就過去,居:停留。
11 騰聲:名聲的流傳。騰,躍起。實:指造成其名聲的事業(yè)。
12 肖貌天地:《漢書·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睅煿抛ⅲ骸跋?,義與肖同?!毙ぃ合嗨疲@里有象征的意思,如下面所說耳目象征日月之類。有:當作“人”。
13 稟:接受,引申為賦性。五才: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某些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用這五種物質(zhì)的配合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產(chǎn)生,有時也聯(lián)系到人的喜、怒、哀、樂等性情的變化?!冻唐鳌菲f:“人稟五材。”
14 擬耳目:《淮南子·精神訓》中說:“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br>15 方:比。
16 逾:超過。
17 樹德建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穆叔的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眲③闹徽f到德和言,也包含功,但重點則是強調(diào)立言的不朽。
18 “豈好辯”二句:這是借用孟子的話:“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保ā睹献印る墓罚ǘ┯枭啐g1,乃夢彩云若錦,則攀而采之。齒在逾立2,則嘗夜夢執(zhí)丹漆之禮器3,隨仲尼而南行4;旦而寤5,乃怡然而喜6。大哉,圣人之難見也,乃小子之垂夢歟!自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贊圣旨7,莫若注經(jīng),而馬、鄭諸儒8,弘之已精9,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10;五禮資之以成11,六典因之致用12,君臣所以炳煥13,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jīng)典。而去圣久遠,文體解散14;辭人愛奇15,言貴浮詭16;飾羽尚畫17,文繡鞶帨18;離本彌甚,將遂訛濫19。蓋《周書》論辭20,貴乎體要21;尼父陳訓22,惡乎異端23;辭訓之異24,宜體于要25。于是搦筆和墨26,乃始論文。
〔譯文〕
我在七歲的時候,曾經(jīng)夢見一片像織綿似的云彩,就攀上去采取它。到了三十多歲的時候,又夢見自己捧著紅漆的祭器,跟著孔子向南方走;早上醒來,心里感到非常高興。偉大的圣人是多么不容易見到,他居然托夢給我這個無名小卒!自從有人類以來,從沒有像孔子這樣的圣人。因此我想到,要闡明圣人的思想,最好是給經(jīng)書作注解,但是馬融、鄭玄這些前代學者,在這方面的發(fā)揮已很精當,即使我再有什么深入的見解,也不足以自成一家。不過想到文章的作用這點,確實是經(jīng)書的輔佐。各種禮儀要靠它來完成,一切政務也要用它來實施;乃至君臣之業(yè)也賴以煥發(fā)光彩,軍事國政也借以發(fā)揚光大。仔細追溯一下它們的根源,沒有一件不是從經(jīng)書上發(fā)展而來的??墒呛笫离x開圣人太遠了,文章體制逐漸敗壞。有些作家只是喜歡新奇,一味追求浮淺怪異的文辭,就像在已經(jīng)華麗的羽毛上再加文飾,在巾帶上再繡以花紋一樣,使文章越來越離開根本,最后就會走向錯誤而漫無節(jié)制的道路?!渡袝ぎ吤分兄v到文辭問題,曾經(jīng)說過應該抓住要點;孔子教育學生,也曾說過不要去搞不正確的學說?!渡袝泛涂鬃拥恼f法有所不同,但應該注意領(lǐng)會其主要精神。于是我就提筆和墨,本著這種精神來論文?!沧⑨尅?br>1 七齡:劉勰大約生于公元465年左右,他七歲就是471年左右。
2 逾立:過了三十歲,即494年以后。立:三十歲?!墩撜Z·為政》:“三十而立?!绷?,有所成就。
3 丹:紅。禮器:祭器,指籩(biān邊)豆。籩是竹制的,豆是木制的。
4 仲尼:孔子的字。南行:捧著祭器隨孔子向南走,表示成了孔子的學生,協(xié)助老師完成某種典禮。
5 寤(wù悟):醒。
6 怡(yí宜):快樂。
7 敷(fū夫):陳述。贊:明。
8 馬:指馬融,東漢中年的學者,曾為《周易》、《詩經(jīng)》、《尚書》、《論語》等經(jīng)書作注解。鄭:鄭玄,馬融的學生,也曾為《周易》、《詩經(jīng)》等作注解。他們二人成為后漢注經(jīng)的典范。
9 弘:大,指發(fā)揚光大。
10 條:小枝。枝條是對根而言,劉勰認為經(jīng)典是文章的根本,這個觀點在《征圣》、《宗經(jīng)》篇已作具體闡述。
11 五禮:指吉禮(祭禮等)、兇禮(喪弔等)、賓禮(朝覲等)、軍禮(閱車徒、正封疆等)、嘉禮(婚、冠等),見《禮記·祭統(tǒng)》鄭玄注。
12 六典:見《周禮·大宰》,包含治典(近于后代吏部的工作)、教典(近于后代戶部的工作)、禮典(近于后代禮部的工作)、政典(近于后代兵部的工作)、刑典(近于后代刑部的工作)、事典(近于后代工部的工作)。典:法度,這里指國家的政法制度等。
13 炳煥:和下句“昭明”意同,都有明辨清楚的意思,這里指君臣的作用和軍國大事都更上軌道。
14 文體解散:和《定勢》篇的“文體遂弊”意近,指文章體制敗壞。
15 辭人:辭賦家。本書常以“詩人”和“辭人”并舉,用“辭人”泛指走入歧途的作家。
16 詭(guǐ軌):反常。
17 飾羽尚畫:《莊子·列御寇》記顏闔(hé河)批評孔子說:“方且飾羽而畫,從事華辭?!惫笞ⅲ骸胺惭浴角摇?,皆謂后世將然。飾畫,非任真也?!边@里借喻文辭的過于華麗。
18 鞶(pán盤):束衣的大帶。帨(shuì睡):佩巾。《法言·寡見》:“今之學也,非獨為之華藻也,又從而繡其鞶帨?!?br>19 訛(é俄):偽。
20 《周書》:指《尚書》中的《周書》。
21 體要:《周書·畢命》:“辭尚體要,不惟好異?!斌w:體現(xiàn)。要:要點。異:指奇異的文辭。
22 尼父:指孔子。
23 異端:《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惫ィ恒@研。異端:指違反儒家思想的觀點學說。
24 辭:指上引《尚書·畢命》的說法。訓:指上引孔子的說法。
25 體:指體會、體察。
26 搦(nuò諾):持,握。
(三)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1、陳思序《書》2、應玚《文論》3、陸機《文賦》4、仲洽《流別》5、宏范《翰林》6,各照隅隙7,鮮觀衢路8。或臧否當時之才9,或銓品前修之文10,或泛舉雅俗之旨,或撮題篇章之意11。魏《典》密而不周12,陳《書》辯而無當,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流別》精而少巧13,《翰林》淺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14,吉甫、士龍之輩15,泛議文意,往往間出16,并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17。不述先哲之誥18,無益后生之慮。
〔譯文〕細讀近來討論文章的著作,那是很不少的:如曹丕的《典論·論文》,曹植的《與楊德祖書》,應場的《文論》,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論》,李充的《翰林論》等,大都只接觸到文章的某些方面,而很少能從大處著眼。他們有的贊美或指責當代的作家,有的評論前人的作品,有的泛泛指出文章意旨的雅正和庸俗,有的對某些作品的內(nèi)容作了簡括的敘述。曹丕的《論文》比較細密,但不完備;曹植的《與楊德祖書》頗見辯才,不過不一定恰當;應玚的《文論》是華麗的,可是比較空疏簡略;陸機的《文賦》講的雖巧妙,卻又嫌它瑣碎雜亂;《文章流別論》的內(nèi)容是精湛的,可惜用處不大;《翰林論》比較淺薄,不得要領(lǐng)。此外像桓譚、劉楨、應貞、陸云等人,也泛論過文章的意義,有時或許有較好的意見提出來。但他們都沒有能從樹木的枝葉尋找到根本,從水的波瀾追溯到發(fā)源的地方。由于他們未能很好地繼承過去圣賢的教導,因此對后代的人也不能給予多少幫助。
〔注釋〕
1 魏文:魏文帝曹丕?!兜洹罚核小兜湔摗芬粫駜H存《論文》、《自序》等篇。在《論文》中,他對“建安七子”作了評價,對文體、文氣等作了論述,是我國文學理論史上最早的專論之一。
2 陳思:陳思王曹植?!稌罚褐杆摹杜c楊德祖書》,其中除評論當時作家外,還表達了他對文章修改工作的重視等。楊德祖,名修,當時的作家之一,曹植的好友。
3 應玚(chàng唱):“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論》今不存?,F(xiàn)在尚存的《文質(zhì)論》,和文學沒有什么關(guān)系,不是劉勰這里所說的《文論》。
4 陸機:西晉文學家?!段馁x》:是繼《典論·論文》之后的又一文學理論專著,不過《論文》的內(nèi)容偏重于批評論方面,《文賦》則偏重于創(chuàng)作論方面。
5 仲洽(qià?。簱从莸淖帧K俏鲿x學者?!读鲃e》:摯虞曾選文為《文章流別集》,對所選文體各為之論,成為《文章流別論》。這里是指《文章流別論》。全書今不傳,張溥(pǔ普)、嚴可均、張鵬一等人均有輯本。
6 宏范:李充的字。他是東晉學者?!逗擦帧罚褐杆摹逗擦终摗?,今不全,嚴可均編《全晉文》卷五十三中輯錄了部分殘文。
7 隅隙(xī細):指次要的地方。隙:孔穴。
8 衢:大路。
9 臧否(pǐ匹):褒貶。
10 銓(quán全):衡量。品:品評。
11 撮(cuō搓):聚集而取,這里指內(nèi)容的摘要。
12 周:全。
13 巧:《梁書·劉勰傳》作“功”,指功用。譯文據(jù)“功”字。
14 君山:桓譚的字。他是東漢初年學者,他所著《新論》中偶然有關(guān)于文學方面的論點。公干:劉楨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他論文的著作今不傳,但在《文心雕龍》中有兩處(《風骨》、《定勢》)引到他對于文學的意見。
15 吉甫:應貞的字。他是西晉學者,他的有關(guān)文學論著今不傳。士龍:陸云的字。他是西晉文學家,他對文學的一些主張大都表達在給其兄陸機的信里(見《陸士龍集》)。
16 間出:偶然出現(xiàn),這里是說桓、劉等人偶然有論文的話,也偶然有中肯的話。
17 “并未”二句:這里是拿枝葉和波瀾比喻作品的辭藻,拿根和源比喻作品所應依據(jù)的儒家學說。
18 誥(gào告):教訓。
(四)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1,師乎圣2,體乎經(jīng)3,酌乎緯4,變乎騷5;文之樞紐6,亦云極矣7。若乃論文敘筆8,則囿別區(qū)分9;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10,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11。上篇以上,綱領(lǐng)明矣。至于割情析采12,籠圈條貫13:摛神、性14,圖風、勢15,苞會、通16,閱聲、字17;崇替于《時序》18,褒貶于《才略》19,怊悵于《知音》20,耿介于《程器》21;長懷《序志》22,以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顯矣23。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數(shù)24;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沧g文〕
這部《文心雕龍》的寫作,是從自然之道出發(fā),以圣人為師,根據(jù)經(jīng)典,參考緯書,并且尋究《楚辭》以下的變化。這樣對于文章的主要關(guān)鍵,是可以搞透徹的。至于各種文章的體裁,有屬于“文”的,有屬于“筆”的,都分別指出它們的異同。對于每種文體,都追溯它的起源,敘述它的演變,說明體裁名稱的意義,并舉幾篇代表作品加以評論,從闡述寫作道理中總結(jié)各種文體的基本特點。按照這樣,在本書的上篇里邊已經(jīng)把文章的主要類別都說清楚了。下面再從分析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概括出理論的體系:陳述了“神思”和“體性”問題,說明了“風骨”和“定勢”問題,包括了“附會”以上、“通變”以下的一系列問題,還考察了從“聲律”到“練字”等具體問題;此外,又以《時序》篇論述了不同時代文章的盛衰,以《才略》篇指出歷代作家文學才華的高低,在《知音》篇十分感慨地說明正確的文學評論之不易,在《程器》提出道德品質(zhì)和政治修養(yǎng)對作家的重要;最后,用《序志》篇敘述自己的志趣,作為全書的總結(jié)。這樣,就在本書下篇里邊,把文學創(chuàng)作和評論的種種具體問題都大致講到了。安排內(nèi)容,確定篇名,一共寫了五十篇,恰好符合“大衍”的數(shù)目;其中討論文章本身的,只有四十九篇。
〔注釋〕
1 本乎道:本書第一篇《原道》,說明文本于道。道:指自然之道,也就是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或原則。
2 師乎圣:本書第二篇《征圣》,說明圣人和文章的關(guān)系。劉勰認為圣人是能認識自然之道的先知先覺,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要向這些圣人學習。
3 體乎經(jīng):本書第三篇《宗經(jīng)》,說明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根據(jù)儒家經(jīng)典,因為這些經(jīng)典是圣人闡述自然之道的著作。
4 酌乎緯:本書第四篇《正緯》,說明緯書的不可信,但其文辭也有可參考之處。緯書是漢人偽造的關(guān)于符箓?cè)饝闹鳎欢群徒?jīng)書并列。
5 變乎騷:本書第五篇《辨騷》,是專門評論《楚辭》的。自此以下的二十一篇,是就各種文體分別進行論述。《辨騷》的性質(zhì)和前四篇不同,而與后二十篇相近。
6 樞紐:關(guān)鍵。
7 極:追究到底。
8 文:指講究音節(jié)韻律的作品。筆:指不講音節(jié)韻律的作品。從本書第五篇《辨騷》到第十三篇《哀弔》中所論文體是“文”類,第十四篇《雜文》和第十五篇《諧隱》介于“文”、“筆”之間,第十六篇《史傳》到第二十五篇《書記》是“筆”類。晉宋以后漸漸興起“文”、“筆”之分,劉勰在《總術(shù)》篇曾論述到這個問題。
9 囿(yòu右):園林,這里和“區(qū)”字同指寫作的領(lǐng)域。
10 章:明。
11 統(tǒng):總和、根本的,引申指體裁的基本特征。
12 割情析采:本書第三十一篇《情采》,論述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情是感情,采是文采,分析指內(nèi)容和形式。此外,如《風骨》、《熔裁》、《附會》等篇,也是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因此,這里以“割情析采”來概括下篇的主要內(nèi)容。
13 籠圈:包舉的意思。條貫:條理。這兩句是指從內(nèi)容和形式的分析中歸納出理論來。
14 摛(chī吃):發(fā)布,引申為陳述。神:本書第二十六篇《神思》論述創(chuàng)作的構(gòu)思問題。性:本書第二十七篇《體性》論述作品的風格和作者個性的關(guān)系。
15 圖:描繪,引申為說明。風:本書第二十八篇《風骨》論述對文意和文辭的要求。勢:本書第三十篇《定勢》論述作品的體裁和體勢的關(guān)系。
16 苞:通包。會:本書第四十三篇《附會》論述對作品內(nèi)容和文辭的規(guī)劃整理問題。通:本書第二十九篇《通變》論述文學的繼承和革新問題。
17 閱:檢查。聲:本書第三十三篇《聲律》論述作品的音節(jié)韻律問題。字:本書第三十九篇《練字》論述運用文字問題。
18 崇替:盛衰,指論述文學的盛衰?!稌r序》:本書第四十五篇《時序》論述文學發(fā)展的盛衰和時代的關(guān)系。
19 褒貶:贊揚與指責,這里指評論。《才略》:本書第四十七篇《才略》論述歷代主要作家的創(chuàng)作才華。
20 怊悵(chāochàng抄唱):悲恨、慨嘆?!吨簟罚罕緯谒氖似吨簟房畤@知音的難得,說明怎樣才能正確地進行文學批評和欣賞。
21 耿(gěng梗)介:正大光明的意思?!冻唐鳌罚罕緯谒氖牌冻唐鳌氛撌鲎骷业钠焚|(zhì)問題。
22 長懷:申述作者的情懷。長,引長?!缎蛑尽罚赫f明作者寫這部書的用意和全書的安排。
23 毛目:指概貌,和上文“綱領(lǐng)”略同。毛:粗略。
24 大易:范文瀾注:“大易,疑當作大衍?!薄吨芤住は缔o上》說:“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币鉃橥蒲萏斓刂當?shù),共有五十。京房認為五十包括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馬融認為指太極、兩儀、日月、四時、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氣(均見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七)?!段男牡颀垺啡珪迨?,除《序志》外,論文的共四十九篇。
(五)夫銓序一文為易,彌綸群言為難1。雖復輕采毛發(fā)2,深極骨髓3,或有曲意密源4,似近而遠,辭所不載,亦不勝數(shù)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5,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茍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與異,不屑古今6;擘肌分理7,唯務折衷8。按轡文雅之場9,環(huán)絡藻繪之府,亦幾乎備矣。但言不盡意10,圣人所難;識在瓶管11,何能矩矱12?茫茫往代,既沈予聞13,眇眇來世14,倘塵彼觀也15。
〔譯文〕
評論一篇作品,那是比較容易的,但要綜合評論許多作品,就比較困難了。雖然這本書中對文章的表面細節(jié)講得很少,而對重要的問題深入地進行了探討,但是仍有某些曲折細微的地方,好像就在眼前,卻又溜到遠處去了;因而論述中未能表達出來的,也就很多了。至于已經(jīng)寫到書中的意見,有些和前人的說法差不多,并不是有意隨聲附和,而是事理本身不可能有別的說法;有些和前人的說法不同,這也不是隨便提出異說,因為按照道理是無法贊同舊說的。所以,無論與前人相同或不同,并不在于這些說法是古人的還是今人的,主要是通過具體分析,力求找出不偏不倚的正確主張來。作者馳聘在文壇之上,揮灑于藝苑之中,有關(guān)問題這里差不多都談到了。不過語言不易把意思完全表達出來,這是圣人也感到困難的;何況我的見識這樣淺短,怎能給別人立起什么法度呢。從歷代的著作中,我已深受教益;對于未來的讀者,這部書也許能供他們參考。
〔注釋〕
1 彌綸:這個詞全書曾用到六次,如《原道》篇說“彌綸彝(yi宜)憲”,《附會》篇說“彌綸一篇”等。這是由《周易·系辭上》中所說“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來的。彌:彌縫補合。綸:經(jīng)綸牽引。兩字連用有綜合組織、整理闡明的意思。
2 毛發(fā):比喻創(chuàng)作中的枝節(jié),即詞藻方面的問題。
3 骨髓:比喻創(chuàng)作上的根本問題,如文原于道、征圣、宗經(jīng)等。
4 曲意密源:指深微隱曲的道理。曲:曲折隱微。密:深密隱曲。
5 雷同:《禮記·曲禮上》:“毋雷同。”鄭注:“雷之發(fā)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
6 不屑:不顧、不問的意思。
7 擘(bai掰)肌分理:張衡《西京賦》中曾說:“剖析毫厘,擘肌分理?!保ā段倪x》卷二)指剖析的精細。擘:剖。理:肌理,指肌肉的紋理。這里是比喻對文學理論的分析。
8 折衷:即折中。折是判斷,中是恰當。
9 文雅之場:和下句的“藻繪之府”都指創(chuàng)作領(lǐng)域。按轡(pei佩):和下句的“環(huán)絡”都指在文壇上活動。轡:馬韁繩。絡:馬籠頭。
10 言不盡意:《周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11 瓶:指小的容器?!蹲髠鳌ふ压吣辍罚骸半m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禮也?!倍抛ⅲ骸瓣?,汲者,喻小知。為人守器,猶知不以借人。”挈,提,用小瓶提水,喻智力短小。管:《莊子·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窺:看。從竹管中看天,喻見識極狹窄。
12 矩矱(yuē曰):指文學的法則。矩:匠人的曲尺。矱:度量用的尺子。屈原《離騷》:“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br>13 沈:深入,指自己學識的加深。
14 眇眇(miǎo秒):遙遠。
15 倘:或許。塵:污。這是劉勰自謙之詞。
(六)
贊曰:生也有涯1,無涯惟智。逐物實難2,憑性良易3。傲岸泉石4,咀嚼文義5。文果載心6,余心有寄。
〔譯文〕
總之,人生有限,學問卻無邊無際。要理解事物的真象,的確是有困難的;憑著自然的天性去客觀地接觸事物,那就比較容易了。因此,要如無拘無束的隱居者那樣,才能細細體會文章的意義。如果這部書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我的思想也就有所寄托了。
〔注釋〕1 涯(yá牙):邊際。《莊子·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同智)也無涯?!?br>2 逐物:指理解、掌握事物。
3 性:指自然的天性?!盾髯印ふ罚骸吧匀徽?,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睏顐娮ⅲ骸昂?,陰陽沖和,氣也。事,任使也;言人之性,和氣所生,精合感應,不使而自然,言其天性如此也。精合,謂若耳目之精靈與見聞之物合也。感應,謂外物感心而來應也。”劉勰在這里強調(diào)“憑性良易”,和他在本篇前面所講“亦已靈矣”的“秉性”有關(guān),也和其自然之道的基本文學觀點有聯(lián)系。
4 傲岸:不隨和世俗,即任性;這里也有無所拘束的意思。鮑照《代挽歌》:“傲岸平生中,不為物所裁。”(《鮑參軍集》卷二)泉石:指隱居山林生活。
5 咀(jǔ舉)嚼:細細品味。
6 載心:表達其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