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七 十

作者:王溥
量戶口定州縣等第例武德令。三萬戶已上為上州。永徽令。二萬戶已上為上州。至顯慶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戶滿三萬已上為上州。二萬已上為中州。先已定為上州中州者。仍舊。至開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時久。戶口日殷。宜以四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五千戶為中州。不滿二萬戶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輔等。及別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內(nèi)州並同上州。緣邊州三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戶已上為中州。其親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為上州。王去任后。仍舊。武德令。戶五千已上為上縣。二千戶已上為中縣。一千戶已上為中下縣。至開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戶已上為上縣。三千戶已上為中縣。不滿三千戶為中下縣。其赤畿望緊等縣。不限戶數(shù)。並為上縣。去京五百里內(nèi)。并緣邊州縣。戶五千已上亦為上縣。二千已上為中縣。一千已上為中下縣。
州縣分望道貞觀元年三月十日。併省州縣。始因關(guān)河近便。分為十道。
一曰關(guān)內(nèi)道。古雍州之地。
二曰河南道。古兗豫青徐四州之地。三曰河東道。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古荊梁二州之地。
六曰隴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地。七曰淮南道。古揚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古揚州之地。
九曰劍南道。古梁州之地。
十曰嶺南道。古荊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併省。迄於天寶。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羈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五。潞。揚。益。荊。幽。都護府有六。單于。安西。安北。安南。安東。北庭。為大都護。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zhèn)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景云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帶江山。疆界闊遠。于是分為山南東西兩道。又自黃河已西。分為河西道。
關(guān)內(nèi)道新升都督府。鹽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新升雄州。寧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寧州。元州。並會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會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丹州。大歷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復置。隸夏州。
新升赤縣。京兆府云陽縣。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縣。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寢。以張愿為縣令。醴泉縣。廣德元年五月一日升。以崔演為縣令。富平縣。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詵為縣令。三原縣。同上年月升。以王鄫為縣令。咸陽縣。天授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為縣令。神龍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復為畿。奉天縣。興元元年正月一日升。以杜元為縣令。
新升次赤縣。華州鄭縣。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祐四年閏十一月。復為鄭縣。華州鄭縣。華陰。下邽三縣。
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馮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縣。扶風。陳倉三縣。同上年月日升。靈州回樂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寧州安定縣。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新升緊縣。靈州懷遠縣。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寧州彭原縣。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縣。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新升上縣。靈州靈武。保靜。溫池。鳴沙等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縣。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夏州朔方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州五原。白池縣。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縣。大歷六年五月升。延州膚施。門山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南道新升都督府。登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雄州。汝州。會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新升望州。青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緊州。鄆州。徐州。並會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十四年四月。重定淮西州縣及官吏祿俸。以蔡州為緊。其刺史俸錢一百八十千。長史以下有差。
新升上州縣。海州密州。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貞元廿年正月內(nèi)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離。蘄虹三縣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潁州。會昌二年十一月升。唐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
新升赤縣。河南府緱氏縣。天祐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新升望縣。虢州閿鄉(xiāng)。汴州浚儀。尉氏。開封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縣。開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菟釛椏h。開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馬縣。大歷五年三月升。許州扶溝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鄭州管城。陽武。新鄭。滎澤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陜州陜縣。桃林。河北。芮城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袞州金鄉(xiāng)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縣。開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縣。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陽縣。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縣。貞元六年十月升。鄆州須昌。鉅野等縣。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青州益都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緊縣。虢州宏農(nóng)縣。干元三年二月一日升。鄆州鄆城。東阿。壽張。盧縣。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袞州曲阜縣。會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離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縣。同上年月日升。隸州汝陰縣。同上年月日升。青州臨淄。壽光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上縣。虢州盧氏。朱陽。玉城縣。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汝州臨汝縣。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縣。元和十二年四月內(nèi)置。潁州潁上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縣。貞元十五年四月升。陜州垣縣。貞元三年十一月升。
河東道新升次赤縣。河中府河東。河西縣。干元三年三月改。
新升望縣。蒲州河東。安邑。桑泉。汾陰。虞鄉(xiāng)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縣。開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絳州正平。翼城。龍門。聞喜縣。開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義。隰城。介休。平遙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洪洞縣等。同上年月日升。并州太原。晉陽。祁縣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黨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北道新升望州。貝州。大歷七年正月升。
新升上州。媯州。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歷五年十一月升。
新升望縣。瀛州河間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縣。大歷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宮縣。信都縣。深州饒陽縣。貝州宗城縣。俱同上年月日升。臨清縣。大歷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貴鄉(xiāng)。昌樂縣。魏縣。頓邱縣等。同上年月日升。館陶。冠氏縣。大歷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懷州河內(nèi)。武德。武陟。獲嘉縣。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縣。天寶八載五月一日升。恒州真定縣。興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縣。貞元十九年九月升。薊縣。開元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升。
新升緊縣。魏州臨黃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貝州清陽縣。同上年月日升。恒州石邑。?城縣。興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滄州清池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莫州鄚縣。貞元十九年八月升。
新升上縣。媯州懷戎縣。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縣。貞元十五年九月升。
山南道新升都督府。利州。大歷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升。龍州。長慶四年十月升。
新升雄州。洋州。興元元年十一月七日升。
新升望州。襄州。商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州。隨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復州。郢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中州。硤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新升次赤縣。江陵府江陵縣。貞元元年九月升為畿縣。興元府南鄭縣。興元元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荊州江陵縣。襄州襄陽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縣。梁州南鄭縣。並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鄧州穰縣。大歷四年十一月升。
新升緊縣。商州上洛縣。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梁州城固縣。洋州興道縣。閬中縣。並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縣。硤州夷陵縣。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復州竟陵縣。沔陽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隨州光化縣。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縣。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縣。京山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隴右道新升都督府。沙州。永徽二年五月升。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復安樂州。改為威州。淮南道新升緊州。壽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蘄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新升中州。申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升。
新升望縣。揚州江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長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揚子縣。大歷八年五月升。
新升緊縣。揚州六合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縣。廬州合肥。廬江。慎縣。壽州安豐。盛唐。霍邱等縣。舒州桐城縣。濠州定遠。鍾離縣。滁州全椒縣。已上並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楚州山陽。盱眙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城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壽州霍邱縣。蘄州蘄水縣。舒州太湖。宿松縣。同上年月日升。
江南道新升都督府。辰州。大歷四年六月升為中都督。
新升雄州。蘇州。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升。新升望州。潤州。宣州。越州。常州。並會昌五年四月升。新升緊州。鄂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撫州。饒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會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新升中州。岳州。大歷五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潤州曲阿。江寧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常州晉陵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進。無錫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陰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蘇州吳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長洲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興縣。大歷六年二月升。崑山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宣州宣城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縣。大歷五年三月升。杭州余杭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錢塘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越州會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諸暨。剡縣。並大歷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華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東陽縣。永康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一日升。湖州烏程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長城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衢州信安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七日升。臺州臨海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鄂州江夏縣。貞元十一年九月升。洪州高安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潭州長沙縣。同上年月升。
新升緊縣。越州蕭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饒縣。杭州鹽官縣。並同上年月升。衢州龍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蘭溪縣。同上年月升。海鹽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陽。當涂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寧國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縣。池州秋浦縣。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興等縣。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歷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潭州長沙縣。湘鄉(xiāng)。湘潭。衡陽等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吉州廬陵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鄂州唐年。蒲圻等縣。並元和六年九月升。岳州巴陵縣。同上年月升。華容縣。大歷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門縣。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陽縣。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陽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洪州武寧。新吳縣。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漵浦。大鄉(xiāng)等縣。大歷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澤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陽縣。虔州信豐。南康縣。袁州萍鄉(xiāng)縣。杭州新城縣。撫州南豐縣。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縣。大歷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縣。黟縣。並元和六年九月升。
新升中縣。洪州分寧縣。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寧為武寧縣。
劍南道新升都督府。遂州。大歷二年二月升為中都督。昌州。大歷十三年六月升。新升緊州。梓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益州成都。蜀縣。郫縣。新繁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晉原。青城縣。同上年月日升。唐興。新津縣。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龍。道江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漢州雒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縣。貞元二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彭州蒙陽縣。漢州德陽。綿竹縣。眉州通義。彭山縣。嘉州龍游縣。邛州臨邛縣。已上並貞元五年十二月升。新升上縣。嘉州夾江。峨嵋縣。邛州依政縣。陵州籍縣。並貞元十年十二月升。閬州南部縣。奉國縣。永泰元年十月升。綿州羅江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嶺南道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並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福州閩縣。貞元元年四月升。廣州南??h。會昌四年十月升。新升緊縣。泉州南安縣。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縣。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晉寧縣。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長樂縣。連江。侯官縣。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晉江。莆田縣。建州建陽縣。並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龍標縣。大歷六年五月升。
新升中縣。容州北流縣。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蒼梧縣。大歷九年七月升。
州縣改置上關(guān)內(nèi)道京兆府。武德已來稱京城。開元元年十二月三日稱西京。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改為中京。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停中京之號。肅宗元年建卯月一日。改為上都。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敕。雍州依舊以萬年。長安。干封。明堂。咸陽。鄠縣。藍田等七縣隸焉。又以武功為稷州。割奉天。始平。盩厔。好畤等五縣隸焉。以云陽為鼎州。割三原。涇陽。醴泉等縣隸焉。以零口置鴻州。以慶山。渭南兩縣十二鄉(xiāng)。於郭下置鴻門縣。割慶山。高陵。櫟陽。渭南等五縣隸焉。以永安置宜州。割同官。富平。美原等四縣隸焉。令地官員外郎周允元。充樹置使。至久視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廢鴻鼎二州。至大足元年四月四日。廢宜稷二州。並隸雍州。萬年縣。武德元年九月。改隋大興為萬年縣。天寶七載八月十四日。改為咸寧縣。至德三載二月五日。復為萬年縣。初??傉略晡鲋妹魈每h。以鄧鄆為縣令。長安二年六月二日廢。長安縣??傉略晔辉露?。析置干封縣。以王德真為縣令。分理京城內(nèi)。至長安三年六月二日廢。昭應縣。垂拱二年二月二日。新豐縣東南三十里。有廢山踴出。二十八日。改新豐為慶山縣。荊州人俞文俊上疏曰。臣聞天氣不和。而寒暑併。人氣不和。而疣贅生。地氣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處陽位。反易剛?cè)?。故地氣隔塞。而山變?yōu)闉摹1菹乱詾閼c山。臣以為非慶也。臣愚以為宜側(cè)身修德。以答天譴。不然禍災至矣。疏奏。則天怒。流文俊於嶺南。神龍元年二月四日。復為新豐縣。天寶三載十二月五日。析新豐縣。於會昌山令置會昌縣。四載十月二十八日。以會昌為赤縣。以薛融為縣令。七載十二月一日。改會昌為昭應縣。仍廢新豐。隸入昭應。以薛伯連為縣令。奉先縣。開元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改同州蒲城縣為奉先縣。以奉橋陵。隸京兆府。元和十五年四月。以美原縣龍原鄉(xiāng)。櫟陽縣萬年鄉(xiāng)。隸奉先。以奉景陵。長慶四年五月。以富平縣豐水鄉(xiāng)。華州下邽縣翟公鄉(xiāng)。同州澄城縣撫道鄉(xiāng)。白水縣會賓鄉(xiāng)。並隸奉先縣。以奉景陵。天祐四年閏十二月二十七日。卻割隸同州。富平縣。元和元年六月。以奉先縣神泉鄉(xiāng)。櫟陽縣大澤鄉(xiāng)。美原縣義林鄉(xiāng)。族義鄉(xiāng)。並隸富平縣。以奉豐陵。三原縣。會昌元年七月。京兆府奏。得三原縣申。當縣仁化鄉(xiāng)。開成五年六月敕。割送富平縣。充奉章陵訖。準承前流例。合於陵近縣界接近割還當縣。以奉莊陵。今請割高陵縣青平鄉(xiāng)。從之。奉天縣。文明元年八月十五日。以干陵置奉天縣。隸京兆府。盩厔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宜壽縣。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為盩厔縣。美原縣。隋置土門縣。貞觀十七年廢。咸亨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於故土門地。置美原縣。割隸京兆府。櫟陽縣。天祐三年十月。割隸華州。同官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宜州。置來屬。興平縣。景龍二年二月一日。改始平縣為金城縣。至德二年十月。改為興平縣。云陽縣。武德元年。分云陽縣為石門縣。三年。仍置東泉州。移云陽於縣南十五里水衡城。貞觀元年。廢泉州。改石門縣為云陽。八年。併池陽入云陽縣。屬雍州。天授中。置鼎州。后廢。華原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四日。廢宜州。置來屬。垂拱二年九月二十日。改為永安縣。神龍元年二月四日。復為華原縣。好畤縣。武德二年二月五日。置於隋莊陵城。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敕岐陽既非要路。好畤又近醴泉。二縣並廢。依舊置上宜縣。其年十一月三日。改上宜縣為好畤縣。鳳翔府。天興縣。至德元載七月二十七日。分雍縣置。雍縣。至德二載八月二十一日。改為鳳翔縣。寶應元年十二月廢。併入天興縣。扶風縣。武德三年。分岐山縣於圍川城置。四年。隸入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來屬。八年六月。改為扶風縣。歧陽縣。貞觀七年。割扶風岐山。并京兆上宜縣置焉。二十一年廢。永徽五年十二月又置。元和三年三月。併入岐山扶風縣。陳倉縣。至德二載二月十八日。改為寶雞縣。虢縣。貞觀七年廢。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割岐山縣置。普潤縣。貞元十年置。十一年正月。以縣隸隴右經(jīng)略使。
行原州。元和三年十二月。臨涇縣改為行原州。遂命鎮(zhèn)將郝泚為刺史。始。泚為刺史。嘗以臨涇地宜蕃息。蕃戎每入寇。屯臨涇為休養(yǎng)便地。嘗白其帥。愿以城控之。前帥不從。其后段祐為節(jié)度使。泚復白祐。祐多其策。乃表請城之。
同州。河西縣。武德三年。分韓城郃陽置。屬西韓州。州廢來屬。干元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改為夏陽縣。韓城縣。天祐二年十二月。改為韓原縣。華州。垂拱元年。避武太后祖諱。改太州。下邽縣。垂拱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割同州下邽縣隸華州。潼津縣。圣歷二年三月二十日。割虢州潼津縣。隸入太州。華陰縣。垂拱元年。改名仙掌。神龍三年四月十六日。廢仙掌縣。
邠州。開元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以豳字與幽字相涉。詔曰。魚魯變文。荊并誤聽。欲求辯惑。必也正名。改豳字為邠。永壽縣。神龍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割屬雍州。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又屬豳州。三水縣。元和十五年正月。移縣於隴堡下舊城。先是。大歷中。吐蕃嘗焚其縣。故移之堡上。人不便之。及是。從節(jié)度使郭釗奏也。坊州。武德二年七月。於鄜州南故馬坊置坊州。周天和七年。元皇帝為敷州刺史。置馬坊於此。高祖因以名州。宜君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宜州。來屬。尋廢。二十年閏三月十四日又置。永徽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又省。龍朔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又置。昇平縣。天寶十二載十二月一日。分宜君縣置鄜州。直羅縣。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置。伏陸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日。改為甘泉縣。
涇州。鶉觚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靈臺縣。臨涇縣。貞元十一年正月。節(jié)度使劉昌請于臨涇縣保定城置。陰盤縣。改潘原。貞元十一年。以彰信堡置寧州。豐義縣。武德四年。分彭原縣置。屬彭州。州廢。隸寧州。開元八年四月十七日。割屬涇州。尋復舊。定平縣。元和三年隸寧州。
勝州。河濱縣。貞觀三年置。連谷縣。貞觀八年置。
豐州。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分靈州置。九原縣。永徽四年置。永豐縣。永徽元年正月置。豐安縣。麟德元年置。
延州。開元二年升為都督府。延水縣。隋安人鎮(zhèn)。武德二年。析延川為縣。名安人。貞觀二年。州廢。安人屬北基州。八年。割屬延州。二十三年五月。改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延川縣。貞觀五年置北基州。至八年廢。罷交縣。貞觀十年。於罷交鎮(zhèn)置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延昌縣。金城縣。本因城縣。武德二年。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二日。改為敷政縣。綏州。上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龍泉縣。夏州。朔方縣。本隋巖綠縣。貞觀二年。改為朔方縣。寧朔縣。武德六年置南夏州。貞觀二年。廢州來屬。
鹽州。五原縣。貞觀二年。與州同置。白池縣。景龍三年置。
慶州。懷安縣。開元十年十月八日置。方渠縣。神龍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分馬嶺縣置。蟠交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合水縣。白馬縣。同上。敕改為延慶縣。
麟州。開元十二年閏十二月二十九日置。十四年十月九日廢。天寶元年復置。鐵麟縣。開元七年五月一日。於新秦縣置鐵麟縣。開元十四年六月十三日。州廢。皆省。天寶元年復置。宥州。延恩縣。元和九年二月敕。天寶末年。宥州寄治於經(jīng)略軍。寶應已后。因循遂廢。由是昆夷屢擾。黨項靡依。蕃部之人。撫懷莫及。朕方宏遠略。思復舊規(guī)。宜于經(jīng)略軍置宥州。仍為上州。于郭下置延恩縣。為上縣。仍屬夏州。元和十五年九月。夏州節(jié)度使李佑。請置宥州于長澤縣。
原州。蕭關(guān)縣。神龍三年三月。廢佗樓縣置。
威州。咸亨三年。以靈州之鳴沙縣。置吐谷渾部落。號安樂州。至德中。沒吐蕃。大中三年七月。靈武節(jié)度使朱叔明奏。收復安樂州。八月。遂改為威州。
河南道河南府。河南縣。永昌元年。改為合宮縣。以薛充構(gòu)為縣令。神龍元年正月。卻為河南縣。二年十一月五日。又改為合宮縣。以蘇頌為縣令。右補闕權(quán)若訥上疏曰。臣聞詩人闡教。深懷罔極之恩。孔氏立言?;虺鐭o改之道。今陛下置圣善報恩之閣。義貫于終天。存合宮永昌之號。敬深於如在。伏見天地日月君臣等字。皆先朝創(chuàng)制。已久施行。陛下纂承丕緒。嗣守洪業(yè)。母子相傳。國家如舊。此並則天能事。生人積習。何所要切。當時除之。無益于淳化。存之有光于孝治。又神龍元年三月三日制書。一事已上。並依貞觀故事者。但則天遺訓。誠\曰母儀。太宗舊章。事稱祖德。昔永徽之始。不聞依武德舊章。今陛下膺期。乃遵貞觀故事。如其遠依貞觀。實恐未益先朝。以臣愚識。請更詳審。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復改為河南縣。洛陽縣。垂拱四年七月一日。析置永昌。永昌縣。長安二年六月二日廢。神龍二年十一月二日。改洛陽為永昌縣。以王晙為縣令。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又改為洛陽縣。來庭縣。天授三年三月九日置。以陸寶績?yōu)榭h令。長安二年六月二日廢。緱氏縣。隋置。貞觀十八年省。上元二年七月九日又置。以管孝敬陵。嵩陽縣。隋置。貞觀十七年省。永淳元年七月八日復置。文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廢。光宅元年七月四日又置。登封元年臘月十九日改為登封縣。神龍元年二月五日。改嵩陽縣。二年十一月五日。又改為登封縣。新安縣。隋義寧二年。置新安郡。領(lǐng)新安一縣。武德元年。改為谷州。領(lǐng)新安。澠池。東垣三縣。四年。省東垣入新安。貞觀元年。徙谷州於澠池。至顯慶二年十二月九日。廢谷州。以福昌。新安。澠池。永寧四縣。并懷州之河陽。濟源。溫縣。王屋。鄭州氾水。並隸洛州。告成縣。武德四年。王世充降。陽城縣令王雄。以縣歸順。乃置嵩州。領(lǐng)陽城。嵩陽。陽翟??党撬目h。以雄為刺史。貞觀三年。省嵩州。以陽城屬洛州。登封元年臘月九日。改為告成縣。神龍元年二月五日。改為陽城縣。二年十一月五日。又改為告成縣。天祐二年十二月。改為陽邑。興泰縣。長安四年五月二十九日。以興泰宮城置為興泰縣。神龍元年二月四日廢。河陰縣。開元二十二年四月。侍中裴耀卿奏。氾水。滎澤。武陟三縣。于河口輸場置焉。隸河南。會昌三年九月敕置。隸孟州。仍改為望縣。潁陽縣。貞觀七年廢。咸亨四年閏五月一日。分河南。洛陽。伊闕。嵩陽等縣。置武林縣。開元十五年九月二日。改為潁陽縣。武泰縣。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分滎陽置焉。隸洛州。尋廢。后又改滎陽縣為武泰縣。神龍元年二月四日。改為滎陽。屬鄭州。伊陽縣。先天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洛州長史李杰奏割陸渾置。陽翟縣。武德四年。隸嵩州。貞觀二年省州??h改隸許州。龍朔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割隸洛州。福昌縣。隋義寧二年置宜陽郡。領(lǐng)宜陽。澠池。永寧三縣。武德元年。改熊州故宜陽縣為福昌。取隋福昌宮為名。領(lǐng)福昌。壽安。永寧三縣。貞觀元年。省熊州。以福昌。永寧。澠池隸谷州。六年。又移谷州治于福昌。以長水來隸。顯慶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廢州。以縣屬洛州。永寧縣。隋義寧二年置。屬宜陽郡。武德二年。屬函州。領(lǐng)永寧一縣。八年省州。卻屬熊州。貞觀元年。改為谷州。長水縣。武德元年屬虢州。貞觀八年。改屬谷州。顯慶二年。州廢來屬。濟源縣。武德二年三月。王世充將丁伯德。以縣歸順。遂置西濟州。領(lǐng)濟源。溴陽。蒸川。召原四縣。以伯德為刺史。四年省州。以溴陽。蒸川。召源入濟源。隸懷州。顯慶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屬洛州。溫縣。武德四年。令周仲隱以縣來歸。乃于縣置平州。以仲隱為刺史。溫縣為李城縣。其年八月省州??h復名溫。屬孟州。王屋縣。武德元年改為邵伯。隸邵州。貞觀元年省州??h屬懷州。顯慶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改名。隸洛州。光化三年八月。割隸河陽。河清縣。武德二年置。名大基。屬懷州。四年。割屬孟州。八年省。咸亨五年八月。分河南。洛陽。新安。王屋。濟源。河陽六縣。置大基縣。屬洛陽。先天元年。以國諱改河清縣。孟州。本河南府之河陽縣。舊隸懷州。顯慶二年。割屬河南府。城臨大河。長橋架水。李光弼以重兵拒史思明。及雍王平賊\。以魚朝恩守河陽。乃以河南府之河清。濟源。溫四縣租稅入三城使。尋又以氾水軍賦隸之。會昌三年九月。中書門下奏曰。臣聞河陽五縣。自艱難已后。割屬河陽三城使。今河南所管五縣中。租賦色役。盡屬河陽。使歸一統(tǒng)。便為定制。既定雄鎮(zhèn)。足壯三城。臣等商量。其河陽縣。望改為孟州。仍為望州。河陽。氾水。溫縣。河清。濟源等五縣。改為望縣。其縣令已下。望且令守本官。至吏部注官日替。從之。汜水縣。武德四年置。屬鄭州。貞觀七年。州移理管城縣。垂拱四年七月一日改為廣武縣。神龍元年。復為氾水縣。密縣。武德三年置密縣。四年廢縣屬鄭州。龍朔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自鄭州割隸。河清。鞏縣。光宅三年八月。割隸河陽。陜州。隋廢武德元年復置。廣德元年二月。升為大都督府。以皇甫溫為長史。硤石縣。隋廢。武德元年置。貞觀十四年。移治硤石塢。改名。芮城縣。武德二年置芮州。貞觀元年廢??h來屬。安邑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虞州。及桐鄉(xiāng)縣。以安邑屬蒲州。至德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為虞邑縣。干元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割隸陜州。復為安邑縣。夏縣。干元三年正月二十一日。自絳州來屬。靈寶縣。本隋桃林縣。天寶元年二月二十一日。掘得寶符改。平陸縣。本隋河北縣。天寶元年二月二十一日。改為平陸縣。先是。陜郡太守李齊物。疏鑿三門。得古鏵甚大。其上有平陸二字。后因改為平陸。
鄭州。武德四年。改為管州。貞觀元年廢。七年復為鄭州。圃田縣。武德元年。改為中牟縣。貞觀元年屬汴州。龍朔二年十二月十六日。來屬。
豫州。寶應元年十二月。改為蔡州。新息縣。武德四年置息州。貞觀元年廢。吳房縣。貞觀元年置。八年廢。元和十二年四月。改名遂平。仍移于文城柵南新城內(nèi)置。便為上縣。權(quán)隸唐州。汝南縣。貞元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郭下置。元和十三年正月。汝南縣宜卻停省。西平縣。貞觀元年廢。天授二年十一月一日又置。褒信縣。天祐三年十二月。改為苞孚縣。
汝州。武德初。從隋舊制為伊州。貞觀八年。以西域置伊州。遂改為汝州。光化三年八月。割去隸洛京。梁縣。隋為承休縣。貞觀元年。改為梁縣。魯山縣。王世充置魯州。武德四年正月二日。廢入伊州。其年復置魯州。貞觀元年三月。又廢入伊州。龍興縣。證圣元年四月一日。置武興縣。神龍元年十月十九日。改為龍興縣。襄城縣。隋縣。武德元年。于此置汝州。貞觀元年。州廢。以縣屬許州。天寶七載正月二十四日。自許州來屬。臨汝縣。先天元年十二月二十日置。
亳州。武德四年。改為譙州。貞觀元年。改為亳州。臨渙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譙州。以縣來屬。元和九年五月。敕亳州臨渙縣宜割屬宿州。永城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譙州。以縣來屬。谷陽縣。干封元年。改為真源。載初元年。改為仙源。神龍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復改為真源縣。酇縣。開元二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復汴州南垣陽驛置。山??h。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譙州來屬。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蒙城縣。
曹州。武成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戴州來屬。離狐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南華縣。仙州。武德四年置葉州。五年廢。貞觀八年置魯州。九年廢。開元二年。析許魯唐三州。復置仙州。至十一年十二月。敕以仙州頻喪長史。欲廢之。令公卿議其可否。中書侍郎崔沔議曰。仙州四面。去余州界雖近。若據(jù)州而言則元遠。土地饒沃。戶口稀疏。逃亡所歸。頗成淵藪。舊多劫盜。兼有宿寇。所以往年患之。置州鎮(zhèn)壓。今興役幾年。主司粗定。累年成規(guī)。一朝廢省。前功盡棄。后弊方深。今廢州則生患。置州則稱煩。所以武德已來。迭為廢置。足明利害。不專一途。至于田疇勞損。即與許蔡何殊。寧為卑位。獨當廢省。若以州管皆新戶。驛長難供。唐許州路僻戶少。均出傍州。非無成例。州以鎮(zhèn)俗。官以利人。所在皆然。嘗憚其廢。然自創(chuàng)置。未盈十年。州將員寮。屢卒于位。天道性命。圣人罕言。而共理分憂。朝寄尤切。視死亡而不恤。何以得其歡心。計不自安。政必茍且。下承斯弊。為傷必多。而通之則可永久。州東新置舞陽縣。則漢樊噲之舊國。噲豐沛故人。又高祖之婭。惟勛惟舊。且親且賢。亦既受封。亦稱吉土。保全良吏。庶在茲邦。又南接白羊川口。村聚幽僻。妖訛宿肖。此為根柢。自置縣來。十減七八。今若移州鎮(zhèn)之。亦可杜絕。其仙州望且未廢。至今年十月。移向舞陽置。仍為緊州。刺史司馬。銓頗聞守法公勤。望稍加慰勞。使其說以成務。庶其益于公家。至二十六年十月三日廢。大歷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復置。仍置仙鳧縣。五年二月初六日。又廢。仙鳧縣亦停。登州。隋為牟州。武德二年。改為登州。貞觀元年廢。天授二年閏五月二十一日又置。黃縣。神龍元年四月。改為蓬萊縣。先天二年。又割蓬萊置黃縣。牟平縣。武德元年置。貞觀元年廢。麟德二年又置。
潁州。武德四年置信州。六年。改為潁州。長慶二年八月。潁州宜移隸滑鄭節(jié)度使。沈邱縣。神龍二年置?;创h。武德八年。改為下蔡縣。齊州。隋齊州。武德元年改郡。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平盧州軍奏。當管五州。共二十九縣。內(nèi)四縣錄戶口凋耗。計其本縣稅錢。自供官吏不足。今請權(quán)宜併省。各具如后。齊州都九縣。內(nèi)三縣請併省。豐齊縣與本州長清縣相近。今請廢豐齊縣。併入長清縣。全節(jié)縣與歷城縣相近。請廢全節(jié)縣。併入歷城縣。亭山縣與章邱相近。今請廢亭山。併入章邱。豐齊等四縣權(quán)停廢。待已后戶口滋繁。物力殷贍。即請仍舊。從之。行齊州。元和十三年冬十月。齊州刺史高士榮奏。蒙恩受任。其州猶在賊\中。須置行州。及倚郭歷城縣行印。從之。平陵縣。貞觀十七年四月。平陵人不從齊王祐反。改為全節(jié)縣。禹城縣。隋祝阿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禹城縣。以縣西有禹息故城也。山荏縣。武德元年置。天寶元年七月二十四日。改為豐齊縣。章邱縣。武德二年置。貞觀元年廢。歸化縣。元和十三年析德州之安德置。太和二年十二月。來屬本州。四年。奏廢入臨邑。
泗州。本治宿預。開元二十五年九月十日。移就臨淮縣。臨淮縣。長安四年二月。分徐城縣置。
兗州。金鄉(xiāng)縣。武德四年。於縣置金州。五年。改戴州。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戴州來屬。元和十四年正月。以兗州金鄉(xiāng)縣權(quán)隸屬徐州。博城縣。神龍二年十月五日。改為干封縣。方輿縣。寶應元年六月十一日。改為魚臺縣。元和四年八月。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請移魚臺縣置于黃臺市。十四年正月。權(quán)隸徐州。萊蕪縣。貞觀元年。廢入博城縣。長安四年正月十日。又置。貞元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割屬兗州。元和十七年六月。兗海節(jié)度使曹華奏。兗州萊蕪縣。在當?shù)肋吔?。去縣山路三百余里。人戶絕少。年稅絹一千。官吏名數(shù)。亦與大縣不殊。竊以此縣最小。虛置無取。請準淄齊等州章邱臨濟縣例。特從併省。案圖經(jīng)。萊蕪。貞觀三年廢入博城縣。即今當州干封縣是也。相去接近。伏請依前併入干封縣。從之。太和元年九月。兗州奏。復置縣。從之。
密州。莒縣。貞觀八年。廢莒州來屬。安邱縣。干元二年九月。移治故昌安城。改為輔唐縣。淄州。武德元年置。六年廢。天寶元年復置。
沂州。沂水縣。武德五年置莒州。貞觀八年。州廢來屬。承縣。武德四年。於檀邱置縣。貞觀元年廢之。新泰縣。武德五年屬莒州。貞觀八年來屬。
陳州。武德元年。討平房憲伯置。南頓縣。武德六年。省入項城縣。證圣元年。改為光武縣。景云元年。復為南頓縣。項城縣。隋置沈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西華縣。武德元年。改為簊城縣。貞觀元年。又置。名武成。神龍元年二月四日。復改簊城縣。景龍元年。又改為西華。
汴州。武德四年置。開封縣。武德四年。自鄭州來屬。貞觀元年廢。延和元年五月十五日。分浚儀縣又置。尉氏縣。武德四年置洧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雍邱縣。武德四年置杞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
唐州。武德四年。改顯州。貞觀九年。罷顯州為唐州。方城縣。武德初。置北澧州。貞觀元年。改為魯州。九年廢。以方城屬唐州。
鄆州。盧縣。隋舊。武德四年。改濟州。天寶十三載六月一日。州廢。所領(lǐng)五縣改屬鄆。平陸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中都縣。貞元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割鄆縣。鄆城縣。舊是郭下縣。貞觀八年。州移于須昌縣。天祐二年十二月。改為萬安縣。鉅野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戴州來屬。宿城縣。景云三年十二月十八日置。干元元年七月。改為東平縣。移就郭下。仍是望。太和四年五月。改為天平縣。六年七月。併入須昌縣。平陰縣。太和六年七月。併入東阿盧縣。開成二年。鄆州節(jié)度使王源中奏。當?shù)老葟U天平平陽兩縣。並在東境。東西一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里。無縣邑以治居民。兼制賊\盜。請復置平陰縣。兼下吏部。注縣令主簿各一人。詔從之。
青州。武德四年置。壽光縣。初隸乘州。武德八年。州廢來屬。千乘縣。武德二年。改為乘州。至八年廢。
徐州。沛縣。武德五年置。下邳縣。武德四年置邳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虹縣。本名夏邱。屬仁州。武德四年。改名虹縣。貞觀八年。州廢來屬。符離縣。武德四年置。蘄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譙州來屬。
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州符離。蘄。泗州虹三縣置。遂為上州。治符離。仍隸徐濠泗等州觀察使。長慶元年三月。徐州觀察使崔群奏。頃以蔡孽未平。遂割前件三縣。及徐州將士一千四百人。權(quán)置宿州。阨其奔軼。事關(guān)備御。非務便人。今寰宇無虞。封圻罷警。權(quán)創(chuàng)支郡。理合併除。其宿州伏請卻廢。三縣各還本州。至太和七年二月敕。宜準元和四年正月。割徐州符離。蘄。泗州虹縣。依前置宿州。隸屬徐泗濠等州觀察使。其州置于埇橋。在徐州南界。汴水上。舟車之要。其舊割四縣。仍舊來屬。已下官便委吏部注擬。濮州。武德四年置。
宋州。柘城縣。隋舊。貞觀七年廢。永淳元年十月二十四日。析谷熟。寧陵又置。谷熟縣。武德二年置南谷州。四年廢。單父縣。武德五年置戴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來屬。楚邱縣。貞觀七年六月十七日。廢戴州來屬。碭山縣。光化二年正月。朱全忠表建為輝州。移治所于單父縣。
許州。郾城縣。元和十二年二月。淮西賊\中百姓窮困。相率歸順。其數(shù)甚多。宜于許汝行營側(cè)近置行郾城縣。委韓宏詳議。揀擇穩(wěn)便處置。其年十一月。以郾城縣置?州。以上蔡。西平。遂平三縣隸焉。是年十二月。敕?州宜屬許州。長慶元年。廢?州。復為郾城縣。依前隸屬許州。其先割屬?州上蔡。西平。遂平等三縣。依隸屬蔡州。舞陽縣。本北舞。開元四年置。更名。元和十三年正月。陳許觀察使李光顏奏。許州舞陽縣。為逆賊\吳元濟所毀。今請移縣。權(quán)請置于吳城鎮(zhèn)。從之。豪州。元和三年六月。改豪州字為濠。失印故也。
河東道太原府北都。文水縣。天授元年十月十四日。改為武興縣。品秩同赤縣。以史兼恕為縣令。神龍元年二月十五日復舊。石艾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廣陽縣。盂縣。武德三年置受州。貞觀八年。省州來屬。陽曲縣。武德三年。析為邠陽。七年。又改為陽曲縣。太谷縣。武德四年置太州。六年又改之。
河中府中都。元和三年三月。改蒲州為河中府。兩縣為赤縣。余為畿縣。官吏所置。並準京兆府河南府。河西縣。干元三年三月二十日。割同州朝邑置河西縣焉。仍改同州河西縣為夏陽縣。桑泉縣。天寶十二載十二月一日。敕改桑泉縣為臨晉縣。汾陰縣。開元十一年二月十六日。改為寶鼎縣。潞州。開元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置大都督府。襄垣縣。隋韓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以縣來屬。涉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以縣來屬。銅鞮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韓州。以縣來屬。潞城縣。天祐二年十一月。改為潞子縣。黎城縣。同上年月改為黎亭縣。武鄉(xiāng)縣。武德初置。屬韓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壺關(guān)縣。武德四年置。虢州。宏農(nóng)縣。顯慶二年。避孝敬諱。改為恒農(nóng)縣。開元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復改宏農(nóng)縣。湖城縣。隋義寧元年置。干元三年二月一日。改為天平縣。大歷四年七月四日。卻為湖城縣。閿鄉(xiāng)縣。貞觀元年。移鼎州於屯縣。八年。州移來屬。
絳州。翼城縣。義寧元年。改為澮州。武德六年。廢州來屬。天祐二年十二月。改為澮川縣。萬泉縣。武德三年置為太州。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州廢來屬。垣縣。貞元三年七月。以絳州垣縣隸陜州。元和三年二月。復隸絳州。夏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太州廢來屬。干元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割屬陜州。龍門縣。武德元年置太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來屬。
汾州。武德元年。改為浩州。三年。改為汾州。介休縣。武德元年置介州。貞觀元年卻廢。西河縣。本隰城。上元元年改名。
晉州。太和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敕晉州割隸河東觀察使收管。改屬河中府。汾西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呂州。與霍邑趙城來屬。神山縣。武德二年九月置浮山。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吉善行於羊角山下見老君。改焉。
澤州。會昌四年九月。中書門下奏。河陽近雖置制。土宇猶褊。澤州全有太行之險固。實為東洛之藩垣。將務遠圖。所宜從便。望割屬河陽。晉城縣。武德三年置建州。并置晉城縣。六年。州廢來屬。天祐二年十一月。改為丹川高都縣。濩澤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陽城縣。
隰州。太寧縣。武德二年置中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蒲縣。武德二年置。貞觀元年廢。慈州。武德元年為汾州。五年。改南汾州。八年。改為慈州。太和元年十一月二十日。敕慈州宜割隸屬河中府觀察使收管。文城縣。天祐二年十二月。改為屈邑縣。
代州。唐林縣。證圣元年。於忻代二州界置武延縣。唐隆元年改名。
蔚州。安邊縣。開元十二年七月置。在橫野軍。
石州。臨泉縣。本名太和縣。武德三年置北和州。貞觀二年廢。改為臨泉縣是也。
嵐州。宜芳縣。隋嵐城縣。貞觀元年改焉。合河縣。隋臨泉縣。武德七年改臨津縣。貞觀元年改焉。嵐谷縣。長安三年置。景龍二年廢。開元十二年。又復置之。
儀州。本遼州。隋末廢。武德三年。又置遼州。八年。改為箕州。先天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又改為儀州。避元宗嫌名也。

典籍推薦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