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者:劉知幾
中國有著悠久的重史傳統(tǒng),是史學發(fā)達最早的國度之一。
史學起于記事①,逐漸衍為資治之具,殷周王室已設立史官,“掌官書以贊治”②,此后歷代相沿。中國的史書,從最早的文獻匯編《尚書》算起,三千年間連綿不輟,代有佳篇,其間涌現從《春秋》到《正續(xù)通鑒》一類貫通古今的編年史,從《史記》到《清史稿》一類列朝相襲的紀傳體史書,從《通鑒紀事本末》到《清史紀事本末》一類以事為綱,按事類編纂的紀事本末體史書,“十通”與“會要”一類記載典章制度的史書,中國史學不僅以記載史事詳明、真切著稱于世,而且力圖“述往事,思來者”,“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③,試圖將“歷史——現實——未來”
勾連一氣,為后來者提供經驗教訓。因此,中國史家不限于記事,還致力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種歷史哲學的沉思,散見于各類典籍,集成專書而且膾炙人口者,當推置于我們案頭的《史通》和《文史通義》。
唐人劉知幾(661—721)所著《史通》是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是對唐以前千余年間史學成就的一次取精用宏的總結。其內篇三十六篇,論史書源流、體例和編纂方法,外篇十三篇,論史官建置沿革和史書得失。作者
肯定史學的重要社會功能:
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闕之哉!
又暢論史家三長——史才、史學、史識,其中尤重史識,倡導“不掩惡,不虛美”的實錄、直書精神,“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反對“妄生穿鑿,輕究本原”。由這一評史標準,作者贊揚《左傳》與《齊志》,稱“左氏之義有三長”,“王劭《齊志》多記當時鄙言”;又批評被尊為經典的《春秋》“真?zhèn)文?,是非相亂”,并指出《尚。書》、《論語》中的不實之載,顯示了一種“疑古惑經”的批評精神。
清人章學誠(1738—1801)所著《文史通義》,是繼《史通》之后又一部史學評論專書。作者詳論“六經皆史說”,又在劉知幾“史家三長”之外強調“史德”,也即“著書者之心術”,指史家作史能否忠實于客觀史實,做到“善惡褒貶,務求公正”的一種品德。該書還討論各類史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得失長短,提倡史學經世,反對專務繁瑣考證和空談義理,對清代盛行的漢學和宋學都有所批評。該書總結前人修纂方志的經驗,提出修志義例和理論,建立方志學,并將其列為史學的一支重要方面軍?!妒吠ā泛汀段氖吠x》均出版過多種單行本,而二書并刊則以岳麓書社這一版本為首例。從事點校的三位青年學人桑士顯、吳琦、董煊都有相當的文史功力,他們的勞作為史學工作者提供了方便。不幸的是,桑君竟在而立之年病故,他參與點校的兩部史學名著的合刊本,正是對這位熱情有為的早逝學者的紀念。
①《說文》:“史,記事者也,從義詩中。中,正也?!?br>②《周禮。天官冢宰》。
③《史記。太吏公自序》。馮天瑜
1993年1月27日于武昌中國有著悠久的重史傳統(tǒng),是史學發(fā)達最早的國度之一。史學起于記事①,逐漸衍為資治之具,殷周王室已設立史官,“掌官書以贊治”②,此后歷代相沿。中國的史書,從最早的文獻匯編《尚書》算起,三千年間連綿不輟,代有佳篇,其間涌現從《春秋》到《正續(xù)通鑒》一類貫通古今的編年史,從《史記》到《清史稿》一類列朝相襲的紀傳體史書,從《通鑒紀事本末》到《清史紀事本末》一類以事為綱,按事類編纂的紀事本末體史書,“十通”與“會要”一類記載典章制度的史書,中國史學不僅以記載史事詳明、真切著稱于世,而且力圖“述往事,思來者”,“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③,試圖將“歷史——現實——未來”
勾連一氣,為后來者提供經驗教訓。因此,中國史家不限于記事,還致力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種歷史哲學的沉思,散見于各類典籍,集成專書而且膾炙人口者,當推置于我們案頭的《史通》和《文史通義》。
唐人劉知幾(661—721)所著《史通》是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是對唐以前千余年間史學成就的一次取精用宏的總結。其內篇三十六篇,論史書源流、體例和編纂方法,外篇十三篇,論史官建置沿革和史書得失。作者
肯定史學的重要社會功能:
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闕之哉!
又暢論史家三長——史才、史學、史識,其中尤重史識,倡導“不掩惡,不虛美”的實錄、直書精神,“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反對“妄生穿鑿,輕究本原”。由這一評史標準,作者贊揚《左傳》與《齊志》,稱“左氏之義有三長”,“王劭《齊志》多記當時鄙言”;又批評被尊為經典的《春秋》“真?zhèn)文?,是非相亂”,并指出《尚。書》、《論語》中的不實之載,顯示了一種“疑古惑經”的批評精神。
清人章學誠(1738—1801)所著《文史通義》,是繼《史通》之后又一部史學評論專書。作者詳論“六經皆史說”,又在劉知幾“史家三長”之外強調“史德”,也即“著書者之心術”,指史家作史能否忠實于客觀史實,做到“善惡褒貶,務求公正”的一種品德。該書還討論各類史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得失長短,提倡史學經世,反對專務繁瑣考證和空談義理,對清代盛行的漢學和宋學都有所批評。該書總結前人修纂方志的經驗,提出修志義例和理論,建立方志學,并將其列為史學的一支重要方面軍。
《史通》和《文史通義》均出版過多種單行本,而二書并刊則以岳麓書社這一版本為首例。從事點校的三位青年學人桑士顯、吳琦、董煊都有相當的文史功力,他們的勞作為史學工作者提供了方便。不幸的是,桑君竟在而立之年病故,他參與點校的兩部史學名著的合刊本,正是對這位熱情有為的早逝學者的紀念。
①《說文》:“史,記事者也,從義詩中。中,正也?!?br>②《周禮。天官冢宰》。
③《史記。太吏公自序》。
馮天瑜
1993年1月27日于武昌

典籍推薦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絡或由網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