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作者:存其形,完其勢①;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②。
①存其形,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zhàn)斗形貌,進一步完備繼續(xù)戰(zhàn)斗的各種態(tài)勢。
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jīng)·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迭(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于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說“謙虛沉靜”,“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wěn)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zhàn)亂之危?!靶M”,意為順事。
古人按語說: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將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墓亮卒于軍,司馬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擊鳴肢,若向懿者,懿退,于是儀結營而去(《三國志》三五《諸葛亮》小注)。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南史》十五《廣名將傳》卷七.《擅道濟》)
認真分析形勢,準確作出判斷,擺脫敵人,轉移部隊,決不是消極逃胞,一走了事,而應該是一種分身術,要巧妙地暗中調走精銳部隊去襲擊別處的敵人。但這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移時,依然要旗幟招展,戰(zhàn)鼓隆隆,好象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陣勢,這樣可以使敵軍不敢動,友軍不懷疑。檀道濟在被敵人圍困時,竟然能帶著武裝士兵,自己穿著顯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fā)。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逼近,讓檀道濟安然脫離圍困。檀道濟此計,險中有奇,使敵人被假象迷惑,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于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xiàn)我方的戰(zhàn)略目標的謀略。穩(wěn)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wěn)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zhàn)略目標,己方常??捎们擅罘直D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于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后,秘不發(fā)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wěn)坐車中。并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fā)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wěn)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于是命令部隊后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shù)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zhàn)。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zhàn),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jīng)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fā),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zhàn)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zhàn).哪里知道只聽見宋營戰(zhàn)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xù)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采用疲兵之計,用戰(zhàn)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xù)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fā)現(xiàn),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jīng)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fā)現(xiàn)宋軍已經(jīng)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shù)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①存其形,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zhàn)斗形貌,進一步完備繼續(xù)戰(zhàn)斗的各種態(tài)勢。
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jīng)·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迭(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于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說“謙虛沉靜”,“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wěn)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zhàn)亂之危?!靶M”,意為順事。
古人按語說: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將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墓亮卒于軍,司馬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擊鳴肢,若向懿者,懿退,于是儀結營而去(《三國志》三五《諸葛亮》小注)。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南史》十五《廣名將傳》卷七.《擅道濟》)
認真分析形勢,準確作出判斷,擺脫敵人,轉移部隊,決不是消極逃胞,一走了事,而應該是一種分身術,要巧妙地暗中調走精銳部隊去襲擊別處的敵人。但這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移時,依然要旗幟招展,戰(zhàn)鼓隆隆,好象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陣勢,這樣可以使敵軍不敢動,友軍不懷疑。檀道濟在被敵人圍困時,竟然能帶著武裝士兵,自己穿著顯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fā)。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逼近,讓檀道濟安然脫離圍困。檀道濟此計,險中有奇,使敵人被假象迷惑,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于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xiàn)我方的戰(zhàn)略目標的謀略。穩(wěn)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wěn)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zhàn)略目標,己方常??捎们擅罘直D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于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后,秘不發(fā)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wěn)坐車中。并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fā)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wěn)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于是命令部隊后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shù)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zhàn)。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zhàn),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jīng)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fā),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zhàn)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zhàn).哪里知道只聽見宋營戰(zhàn)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xù)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采用疲兵之計,用戰(zhàn)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xù)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fā)現(xiàn),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jīng)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fā)現(xiàn)宋軍已經(jīng)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shù)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