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輔黃圖卷之一
作者:三輔沿革
《禹貢》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古豐、鎬之地,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陽。秦孝公十二年,于渭北作咸陽,徙都之。咸陽在九嵕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陽。編者按:咸陽在九嵕山乏南,渭水之北。山之南為陽,水之北力陽,故名咸陽。原文有誤。秦并天下,置內(nèi)史以領(lǐng)關(guān)中。項籍滅秦,分其地為三;以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今興平縣地;司馬忻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今延州金明縣。謂之三秦。漢高祖入關(guān),定三秦,元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郡,復(fù)為內(nèi)史。
直按:《元和郡縣圖志》卷一,敘三輔沿革,與本文略同,與原注文亦同。又《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四引《十道志》文,《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一雍州總敘,皆與本文完全相同。又宋敏求《長安志》卷一總敘,連原注文亦并同,僅字句略育變更。
又按:《史記。泰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裴骃集解,內(nèi)史亦在三十六郡之內(nèi)。始皇九年紀(jì)有“內(nèi)史肆”之名。
又按:《嘉慶一統(tǒng)志》延州金明縣宋熙寧五年,廢入膚施縣。
又按:元年更為渭南郡。見《漢書。地理志》京兆尹原注。
五年,高帝在洛陽,婁敬說曰:“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眾可立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陛下入關(guān)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直按:婁敬進說,見《漢書》本傳?!短藉居钣洝肪矶濉队褐荨?,亦敘婁敬、田肯兩事。
又田肯賀高帝曰:“陛下治秦中。秦形勢之國,帶河阻山,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弊允牵瑵h始都之。
直按:田肯事,見《漢書。高祖本紀(jì)》六年紀(jì)。
又按:《金泥石屑》卷下有“霸陵過氏瓴”。一九四八年,灞橋附近出土有“霸陵某氏瓴”,器形如竹筒,蓋施裝屋角,為滴水之用。
景帝分置左右內(nèi)史,此為右內(nèi)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內(nèi)史為京兆尹,與左馮翊,右扶風(fēng),謂之三輔。其理俱在長安城中。直按:《大平寰宇記》卷二十五,與本文完全相同?!捌渲巍弊鳌逼淅怼?,自是唐人口氣。
三輔治所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公羊曰:京,大也:師,眾也。天子所居。直按:尚冠里見《漢書。宣右紀(jì)》及《漢書?;艄鈧鳌?。
又按:原注“京,大也。”,“天子曰兆民”,用《三輔決錄》注文,見《長安志》卷一《京都》引。以下《長安志》所引亦同。原住所引《公羊》,見《公羊。桓九年傳》。蔡邕《獨斷》亦云:“天子所居曰京師。京,大也;師,眾也?!?br>馮翊,在故城內(nèi)太上皇廟西南。馮,憑也;翊,輔也,翊輔京師也。其地今同州。
直按:《史記。晁錯傳》云:“內(nèi)史府居太上皇廟埂中,門東出,不便”。當(dāng)景帝時,馮翊為左內(nèi)史?!短藉居钣洝肪矶?,與本文及原注并同。又《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四,引應(yīng)劭《漢宮解詁》云:“馮輔翊蕃,故以為名?!薄对涂たh圖志》卷二云:“馮,輔也;翊,佐也。”
扶風(fēng),在夕陰街北。扶,持也,助也。言助風(fēng)化也。今岐州。
直按:夕陰街,見本書“長安八街九陌”?!短藉居钣洝肪矶澹度o黃圖》,與今本同。
三輔者,謂主爵中尉及左、右內(nèi)史。漢武帝改曰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共治長安城中,是為三輔,三輔郡皆有都尉,如諸郡。京輔都尉治華陰,左輔部尉治高陵,右輔都尉治郿。
直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內(nèi)史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內(nèi)史、右內(nèi)史。又《百官公卿表》主爵都尉,顏師古注引《三輔黃圖》云云,與本文略異,與末段原注完全相同。
又按:《長安志》卷一,總敘(《大乎御覽》卷一百六十四亦同)引《三輔黃圖》云:“武帝太初元年改內(nèi)史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屬右扶風(fēng),長安以東屬京兆尹,長陵以北屬左馮翊,以輔京師,謂之三輔。又置三輔,中輔理華陰,左輔理高陵,右輔治郡,兼三都尉,亦曰六輔?!笔歉爬ū緯o沿革及三輔治所兩段文字。
又按;《漢書。景帝紀(jì)》中六年應(yīng)劭注,“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共治長安城中(《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敘雍州與應(yīng)注并同),是為三輔?!鳖亷煿旁唬骸皶r未有京兆,馮翊,扶風(fēng)之名。此三輔者,謂主爵中尉及左右內(nèi)史也。應(yīng)說失之?!?br>又按:《漢書。宣常紀(jì)》本始元年京輔都尉廣漢顏師古注,完全習(xí)本文相同。《漢書。地理志》,高陵注“左輔都尉治”,郿縣注“右輔都尉治”,而于華陰縣獨不注“京輔都尉治”,恐為《地理志》脫文。
王莽分長安城旁六鄉(xiāng),置帥各一人,分三輔為六尉郡「?!乖鳌岸嘉尽?,據(jù)《漢書》改。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旬邑。義渠十縣,屬京尉大夫,府居故長安寺。高陵以北十縣,屬師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新豐以東至湖十縣,屬翊尉大夫,府居城東。霸陵、杜陵以東至藍田,西至武功、郁夷十縣,屬光尉「?!乖鳌肮獾摗闭`,據(jù)顏注改大夫,府居城西《漢書》作南。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縣,屬扶尉大夫,府居城西。長陵。池陽以北至云陽「?!勾巳衷?,據(jù)顏注補。杸翊十縣,屬烈尉大夫,府居城北「?!勾硕衷?,據(jù)顏《注》補。后漢光武之后,扶風(fēng)出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按《百宮公卿表》顏師古注引《黃圖》云:京兆在尚冠前街東入,故中尉府。馮翊在太上皇廟西入,右扶風(fēng)在夕陰街北入,故主爵府。長安以東為京兆,長陵以北為左馮翔,渭北以西為右扶風(fēng)。
直按:《漢書。王莽傳》卷中,顏師古注《黃圖》,與今本完全相同。又按:《居延漢簡釋文》一三零頁,有“南書五封”之封檢文云:“一封詣京尉候利?!本┪菊?,即本文所云,渭城、安陵以西,北至義渠,旬邑十縣,屬京尉大夫是也?!昂颉睘榫┪局畬俟伲袄睘楹蛑?。
咸陽故城在今咸陽東二十里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按孝公十二年作咸陽,筑冀闕,徙都之。直按:事見《史記。秦本紀(jì)》。始皇廿六年,徙天下高貲富豪于成陽十二萬戶。諸廟及臺苑,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徹其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fù)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之。
直按: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已而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驪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陽屬之。
直按:本段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七年文。始皇窮極奢侈,筑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校」原作“制”,據(jù)畢本改紫宮,象帝居。渭水貫「?!乖鳌肮唷保瑩?jù)《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引改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直按:《史記。刺客荊軻傳》云:“見燕使者咸陽宮。”《正義》引《三輔黃圖》,又《文選。西都賦》李善注引《三輔黃圖》,與今本并同。
橋廣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間,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橋之南北「?!埂氨薄弊?,據(jù)《北堂書鈔》引《三輔舊事》作“有”堤,激立石柱。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引《三輔黃圖》云:“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度以法牽牛。橋廣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今本卷一作“二百”,卷六亦作“三百”),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今本作“八百。),百二十二梁(今本作“二百一十二梁。),《長安志》作“二百二十”,《玉?!纷鳌鞍俣保蛑媳庇械蹋ち⑹?,枉南京兆主之,柱北馮翊主之,有令丞各領(lǐng)徒千五百人?!迸c今本頗有異同。又《初學(xué)記》卷五引《三輔故事》,石柱以南屬京兆,北屬右扶風(fēng)。《史記。文帝紀(jì)。索隱》引《關(guān)中記》并同。
咸陽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鄠、杜,東至河,西至汧、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望聯(lián)屬。木衣綈繡,土被朱紫,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
直按:《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正義》引《廟記》,《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六引《廟記》,與本段坤相同。僅字句略異。《元和郡縣圖志》卷一,與本文亦略同,惟作咸陽之旁二百里內(nèi),官觀二百七十。又按:《長安志》卷一敘分野引《三輔黃圖》云:“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為今本所無?!妒酚?。泰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正義》,《初學(xué)記》卷六,《大干御覽》卷一百六十四,皆引作《三輔舊事》。
又按:“木衣綈繡”以下六句,皆用張衡《西京賦》語。惟“綈繡”作“綈錦”,“宮人”作“后宮”,“改懸’作“徙懸”,又為《廟記》之所無。
又按:秦代咸陽城遺址,今在咸陽縣東北灘毛村,窯店一帶,出土多有咸里某某四字打印文陶器。秦宮馳道閣附「?!埂案健白?,據(jù)吳畢本補
萯陽宮,秦文王所起,在今鄠縣西南二十三里。
直按:《漢書。宣帝紀(jì)》:“甘露二年冬十二月,行幸萯陽宮屬玉觀?!睉?yīng)劭注:“宮在鄠,秦文王所起?!迸c本文同。《地理志》鄠縣注有“萯陽宮”。《東方朔傳》則作“倍陽”?!端?jīng)注。渭水》:又東合甘水,北逕秦文王萯陽宮西。棫陽宮,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風(fēng)縣東北。
直按:《漢書。文帝紀(jì)》后二年夏“行幸雍棫陽宮”。張晏注:“秦昭王所作”。晉灼注:“《黃圖》在扶風(fēng)。”與今本同?!兜乩碇尽酚嚎h注有“棫陽宮,昭王起。”《郊祀志》云:“是歲,雍縣無云,如雷者三,或如虹氣,蒼黃若飛鳥,集棫陽宮西。”《長安志》棫陽宮為秦昭王起,在今扶風(fēng)縣東北十五里,獨程大昌《雍錄》以為秦穆公造,恐非是。又《小校經(jīng)閣金文》卷十一,五十頁,有雍棫陽宮共廚鼎。現(xiàn)今陜西省考古所在鳳翔南古城村東北,發(fā)現(xiàn)“年宮”瓦,及“棫陽”殘瓦,則棫陽宮當(dāng)秦漢時在雍縣無疑。
西垂宮,文公元年居西垂宮。
直按:事見《史記。秦本紀(jì)》。
平陽封宮,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于華山下,居于平陽封宮,
直按:事見《史記。秦本紀(jì)》?!斗e古齋鐘鼎款識》卷九。五頁,有“平陽封宮”小銅器?!缎⌒=?jīng)閣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五頁,有平陽宮鼎。又《陜西通志》卷七十二,“平陽封宮在郿縣”。
橐泉宮,《皇覽》曰,“秦穆公冢,在橐泉宮祈年觀下”。
直按:《史記。秦本紀(jì)》裴骃《集解》引《皇覽》與本文同?!墩x》引《廟記》云:“橐泉宮,秦孝公造。”《漢書。地理志》雍縣注:“橐泉宮,孝公起?!庇帧缎⌒=?jīng)閣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三頁,有“橐泉鋗,元康元年造”?!肚貪h瓦當(dāng)文字》卷一第九頁,有“橐泉宮當(dāng)”瓦。
步高宮,在新豐縣,亦名市丘城。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逕秦步高宮東,世名市邱城”?!堕L安志》干佑縣云:“秦步高宮在縣西南三十里?!薄对涂たh志》則作“二十里”。
又按:《小校經(jīng)閣金文》卷十一第八十四頁,有“步高宮行鐙”。
步壽宮,在新豐縣步高宮西。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云:“歷新豐原東而北,逕步壽宮西?!?br>虢宮,秦宣太后起,在今岐州虢縣界。
直按:《漢書。地理志》虢縣注,有“虢宮,秦宣太后起也”。又按:《史記。秦本紀(jì)》云:“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br>長楊宮,在今周至縣東三十里,本秦舊宮,至漢修飾之以備行幸。宮中有垂楊數(shù)畝,因為宮名,門曰射熊觀,秦漢游獵之所。
直按:《漢書。地理志》,周至縣注云:“有長楊宮,有射熊館,秦昭王起?!庇帧段倪x。長楊賦》云:“輸長楊射熊館。”李善注引《三輔黃圖》曰:“長楊宮有射熊館,在周至?!鄙w約其文。
蘄年宮,穆公所造。《廟記》曰:“蘄年宮在城外?!薄肚厥蓟时炯o(jì)》:“蘄年宮在雍?!?br>直按:《史記。秦本紀(jì)》《正義》引《廟記》云:“橐泉宮,秦孝公造,祈年觀,德公起。蓋在雍州城內(nèi)。”又《秦始皇本紀(jì)》九年云:“長信侯毐作亂而覺,嬌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fā)縣卒及衛(wèi)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迸狍S集解:“蘄年宮在雍?!北疚南涤门狍S之說,非《史記》原文也。又《漢書。地理志》雍縣注云:“祈年宮,惠公起?!庇职?;現(xiàn)今鳳翔縣出土有“年宮”二字瓦,立即“蘄年宮”之省文。
梁山宮,始皇幸梁山,在好畤。直按: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五年,《正義》引《括地志》云:“俗名望宮山,在雍州好疇縣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稘h書。地理志》,好疇縣注云:“有梁山宮,秦始皇起?!薄堕L安志》引《三秦記》云:“梁山宮城皆文石,名織錦城?!?br>又按:《嘯堂集古錄》七十四頁,有“梁山鋗,元康元年造”。秦時所造宮殿,在西漢時,仍修葺沿用。此其一例也。
信宮。亦曰成陽宮。解在前。直按:《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己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比哪?,“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
興樂宮,秦始皇造,漢修飾之,周回二十余里,漢太后常居之。
直按:《史記。孝文紀(jì)》云:“至高陵休止”。
《正義》引《三輔舊事》云:“秦于渭南有興樂宮,渭北有咸陽宮,秦昭王欲通二宮之間,造橫橋長三百八十步?!庇帧妒酚洝J鍖O通傳》云:“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薄都狻芬蛾P(guān)中記》云:“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漢太后常居之?!背瘜m,“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曰:吾聞周文于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朝宮于渭南上林苑中?!薄感!埂爸小弊?,據(jù)《史記》補。
直按: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阿房為朝宮先作之前殿,本文似誤分為二宮。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
直按:《長安志》阿房宮,引《三輔舊事》,與本文相同。
收天下兵古以銅為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高三丈。鐘小者皆千石也。
直按:“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三句,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文。原注“古以銅為兵”,用《集解》引應(yīng)劭注文。
銷鋒鏑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于宮門?!度o舊事》云;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直按:《長安志》引《三輔舊事》云:“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徙著長樂宮大夏殿前。”
坐高三丈,銘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
直按:《漢書。王莽傳下》云:“莽夢長樂宮銅人五枚起立。莽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贝笕藖硪娕R洮,其大五丈,足跡六尺。銘李斯篆,蒙恬書。直按:《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正義》引《漢書。五行志》云:“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于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敝x承《后漢書》云:“銅人,翁仲其名也?!薄度o舊事》云:“銅人十二,各重三十四萬斤,漢代在長樂宮門前。”
又按:《博物志》卷二,所記與本文亦同?!堕L安志》引《關(guān)中記》云:“長樂宮殿前銅人,其胸前銘,李斯篆,蒙恬書也”。董卓悉椎破銅人銅臺,以為小錢。《英雄記》曰:“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碧煜麓髞y,卓身滅,抑有以也。
直按:董卓毀銅人鑄小錢,乃見《魏志。董卓傳》?!队⑿塾洝放c《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正義》所引亦同。
余二人,魏明帝欲徙詣洛陽清明門里,載至霸城,重不可致,便留之。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云:“魏明帝景初元年,徒長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庇帧妒酚?。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正義》引《關(guān)中記》云:“董卓壞銅人,余二枚徒清門里,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文選。西征賦》李善注引《關(guān)中記》,亦與《正義》相同。)又《后漢書。方術(shù)薊子訓(xùn)傳》“后人復(fù)于長安東霸城見之,與一老公共摩翠銅人”云云,則又為銅人留于霸城之證。
章懷注引《水經(jīng)注》,銅人為魏文帝黃初元年所徙,與今本《水經(jīng)注》不同。實則為魏明帝景初元年所徙,其事亦見于《魏志。明帝紀(jì)》裴骃所引《魏略》。章懷所據(jù)之《水經(jīng)注》,蓋唐初另一本也。
阿房宮,亦曰阿城?;菸耐踉?,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guī)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絡(luò)樊川以為池。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云:阿房宮,“亦名阿城”?!妒酚?。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五年,《正義》引《括地志》云:“泰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一十四里。”按:宮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宮城東面也。”又《長安志》云:“秦阿房宮一名阿城,在長安縣西二十里(《元和郡縣圖志》作‘縣西北十四里’,與《括地志》同)。西北三面有墻,南面無墻,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闊四尺五寸,下闊一丈五尺,今悉為民田。”
又按:阿房宮遺址,現(xiàn)今在西安三橋鎮(zhèn)南,阿房村,古城村、朐家莊一帶。
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五丈旗。
直按:本段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五年文?!端?jīng)注。渭水》引《關(guān)中記》曰:“阿房殿在長安西南二十里,殿東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萬人?!薄稘h書。賈山傳》作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妒酚?。正義》引《三輔舊事》,作“東西三里,南北五百步,庭中可受萬人”。《博物志》卷六《地理考》作“殿東西千步,南北千步,上可以坐萬人?!?br>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磁石門,乃阿房北闕門也。門在阿房前,悉以磁石為之,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隱甲懷刃,入門而脅止。以示神。亦曰卻胡門。直按:《文選》潘岳《西征賦》李善注引《三輔黃圖》云:“阿房前殿以木蘭為梁,磁石為門,懷刃者止之?!陛^今本多末一句。《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五年,《正義》引《三輔舊事》云,“以磁石為門。阿房言之北闕門也。”
又按:原注文用《水經(jīng)注。渭水》“又東北與鎬水合磁石門”條。
周馳為復(fù)道,度渭屬之咸陽,以象太極閣道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箵?jù)《史記》補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基旁: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勾怂淖衷谙聴l之首,從畢本改正。
直按:本段文用《史記。秦始皇本史》三十五年文。又《文選。西京賦》云;“乃構(gòu)阿房?!崩钌谱⒁度o故事》云:“秦始皇上林苑中,作離宮別觀一百四十六所,不足以為大會群臣,二世胡亥起阿房殿,東西三里,南北三百步,下可以建五丈旗,在山之阿,故曰阿房也?!?br>蘭池宮,始皇三十一年,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注渭城縣蘭池宮。
直按:本段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一年文,注文用裴骃集解。《漢書。地理志》渭城縣注,有“蘭池宮”?!妒酚?。正義》引《括地志》云:“蘭池陂即古之蘭池,在咸陽縣界。”《秦記》云;。始皇都長安,引渭水為池,筑為蓬、瀛,刻石為鯨,長二百丈,逢盜之處也。”(刻鯨事《大平寰宇記》卷二十六亦同。)《文選。西征賦》云:“蘭池周曲。”李善注引《三輔黃圖》云,“蘭池現(xiàn)在城外。”與今本異?!堕L安志》曰:“周氏曲在咸陽縣東南三十里,今名周氏陂。陂南一里,漢有蘭池宮?!薄对涂たh圖志》卷一云:“秦蘭池宮,在(咸陽)縣東二十五里?!庇帧稘h書。楊仆傳》云:“受詔不至蘭池宮?!比绱咀⒃疲骸疤m池宮在渭城?!庇帧剁t歌十八曲。芳樹》云:“行臨蘭池?!庇职矗骸肚貪h瓦當(dāng)文字》卷一第八頁,有“蘭池宮當(dāng)”瓦,審其形制,則漢物也。
鐘宮,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銷為鐘鐻,此或其處也。
直按:《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云:“鐘官故城,一名灌鐘城,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乒器銷為鐘鐻處?!薄短藉居钣洝肪矶嗤??!对汀纷麋姽?,極為正確,蓋為水衡都尉鐘官令鑄錢之地,為上林鑄錢三官之一。本文誤作鐘宮,遂列入秦代宮殿之內(nèi)。
馳道,按《秦本紀(jì)》,始皇二十七年“治馳道”。注曰;“馳道天子道也?!辈嚏咴唬骸榜Y道。天子所行道也,若「校」據(jù)《史記》正義補今之中道然。”
直按:注為裴骃集解引應(yīng)劭之說。蔡邕說見《獨斷》。
《漢書。賈山傳》曰:“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直按:本段用賈山《至言》文?!半[”為“穩(wěn)”字之假借。
漢令,諸侯有制,得行馳道中者行旁道,無得行中央三丈也。不如令,沒入其車馬。
直按:《漢書。鮑宣傳》,如淳注引《漢令》,與本文同,但少末二句。
云閣,二世所造,起云閣欲與南山齊。
直按:《文選。東京賦》云“結(jié)云閣?!崩钌谱⒁度o故事》云:“秦二世胡亥,起云閣欲與南山齊?!薄短接[》卷一百八十四亦同?!堕L安志》引《漢宮殿疏》稱為凌云閣。
望夷宮,在涇陽縣界長平觀道東,北臨涇水,以望北夷,以為宮名。
直按:本段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世三年集解引張晏注文。又按:此宮遺址,今在咸陽順陵村東北。
林光宮,胡亥所造,縱廣各五里,在云陽縣界。
直按:本書卷二。甘泉宮引《關(guān)輔記》云:“林光宮亦曰甘泉宮,秦所造?!庇帧段倪x。西都賦》李善注引《漢宮闕疏》日,“廿泉林光宮,秦二世造?!薄堕L安志》亦同。又《漢書。郊祀志》云:“三月甲子,震電災(zāi)林光宮門?!睗h長安故城漢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長安宮城,自櫟陽徙居此城,本秦離宮也。初置長安城,本狹小,至惠帝更筑之。
直按:《史記。高祖本紀(jì)》云:“七年,長樂宮成,丞相已下徙治長安?!薄稘h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大事記》:“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徙長安。”又《水經(jīng)注。渭水》曰;“長安有秦離宮,原無城垣,故惠帝城之”。
按惠帝元年正月,初城長安城。三年春,發(fā)長安六百里內(nèi)男女十四萬六千人,三十日罷。城高三丈五尺,下鬧一丈五尺,六月發(fā)徒隸二萬人常役。至五年,復(fù)發(fā)十四萬五千人,三十日乃罷。九月城成,高三丈五尺,下闊一丈五尺,上闊九尺,雉高三坂,周回六十五里。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是也。
直按:惠帝筑長安城事,見《漢書?;莸奂o(jì)》?!妒酚洝魏蠹o(jì)》云:惠帝“三年方筑長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索隱引《漢宮闕疏》云:“四年,筑東面;五年,筑北面”。又《漢書。惠帝紀(jì)》鄭氏注:“三年,城一面,故速罷?!?br>又按:《金石萃編》卷一百十八柳此撰《唐萬壽寺記》作“三年春,發(fā)長安六百里男女十四萬五千人,三十日罷。城高三丈五尺,下闊一丈五尺。六月,發(fā)諸侯王列侯徒隸二萬人常役。至五年,復(fù)發(fā)長安一百里內(nèi)十四萬五千人,三十日乃罷?!迸c《漢書》所記微有不同。
又按:本段與《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敘長安故城,文字相同,但不言城垣高度。《元和郡縣圖志》卷一,自“本秦離宮也”,至“北為北斗形”,與本文完全相同。
《漢舊儀》曰:“長安城中,經(jīng)緯各長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頃,八街九陌,三宮九府,三廟。十二門,九市,十六橋?!钡亟院谌?,今赤如火,堅如石。父老傳云,盡鑿龍首山土為城,水泉深二十余丈。樹宜槐與愉,松怕茂盛焉。城下有池,周繞廣三丈,深二丈,石橋各六丈,與街相直。直按:《長安志》引《漢舊儀》曰:“長安城方六十三里,經(jīng)緯各長十五里,一十二門,城中地九百七十三頃,八街九陌,九府三廟?!薄妒酚洝魏蟊炯o(jì)》索隱引《漢舊儀》,作“城方六十三里,經(jīng)緯各十二里”。兩書所引《漢舊儀》,與本書所引均微有不同。又按:《長安志》引《三輔舊事》云“長安城似北斗”?!吨艿貓D記》曰:“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周習(xí)六十五里,八街九陌九市。”《續(xù)漢書??尽吩疲骸伴L安城方六十三里,經(jīng)緯各長十五且十二城門,九百七十三頃。城中皆屬長安令?!庇郑骸短浇钟[》卷一百九十二,及《長安志》引《三秦記》曰:“長安城中地土皆黑壤,今城赤何也?且堅如石如金,父老所傳曰,鑿龍首山中土以為城。及諸臺閣亦然。”
又按:《長安志圖》說:“漢城名陽甲城,俗曰楊廣城,蓋煬帝弒父亡國,民斥其名,政猶時日曷喪云爾,其后又轉(zhuǎn)而為楊家也?!爆F(xiàn)今仍稱為楊家城,不稱為楊廣城矣。秦漢風(fēng)俗《漢志》曰:“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fēng),好稼穡,務(wù)本業(yè),故豳詩言農(nóng)桑衣食之業(yè)甚備。秦都咸陽。徙天下豪富十二萬戶。漢高帝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乖鳌搬阒T齊田楚屈昭景”,今據(jù)《漢書》改正及諸功臣于長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貲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諸陵,強本弱末,以制天下。是故五方錯雜,風(fēng)俗不一,貴者崇侈靡,賤者薄仁義,富強則商賈為利,貧窶則盜賊不禁。閭里嫁娶,尤尚財貨,送死過度,故漢之京輔,號為難理,古今之所同也。
直按:本段采用《漢書。地理志。秦地》文。首句“秦有四塞之固”,系本書自加之語。以下字句,多所改易,古代引書,往往如是,后人不能據(jù)引文以校正《漢書》原文。又《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敘雍州風(fēng)俗,首句云“秦有四塞之固”,以下節(jié)括《地理志》文?!堕L安志》敘風(fēng)俗,首句亦云“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云云,大致亦與《黃圖》相同。
都城十二門長安城東出南頭第一門霸城門,民見門色青,名曰青城門,或曰青門。門外舊出佳瓜。廣陵人邵平,為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種瓜青門外,瓜美,故時人謂之“東陵瓜”?!稄R記》曰:“霸城門,亦曰青綺門?!薄稘h書》王莽天鳳三年,霸城門災(zāi),莽更霸城門曰仁壽門無疆亭。
直按:《陜西通志》卷七十二,“長安故城,在西安府城西北二十里”,又《水經(jīng)注。渭水》“又東逕長安城北”條,所引十二城門次序,與本書固有不同,文字復(fù)多竄錯。當(dāng)日恐系本于《黃圖》,茲不再引證。邵平事見《漢書。蕭何傳》。阮籍《詠懷》詩云:“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畛距阡陌,子母相鉤帶。”
又按:《述異記》:“景帝元年。有青雀群飛于霸城門,乃改為青雀門:更修飾刻木力綺寮,雀去,因名青綺門?!薄稘h書。王莽傳》中云:‘天鳳三年七月辛酉,霸城門災(zāi),民間所謂青門也。”顏師古引《三輔黃圖》云:“長安城東出南頭名霸城門,俗以其色青,名曰青門?!迸c今本略同。
長安城東出第二門曰清明門,一日藉田門,以門內(nèi)有藉田倉,一日凱門?!稘h書》平帝元始四年“東風(fēng)吹屋瓦且盡”,即此門也?!稘h宮殿疏》曰:“第二門名城東門。”莽更名曰宣德門布恩亭。
直按:《漢書。文帝紀(jì)》元年應(yīng)劭注:“古者天子耕藉田千畝,為天下先。藉者,帝王典藉之常也?!表f昭曰:“藉,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廟,且以勸率天下使務(wù)農(nóng)也。”
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曰宣平門,民間所謂東都門。《漢書》曰:“元「?!乖鳌俺伞?,據(jù)漢書改帝建昭「?!乖鳌笆肌保裼喺?,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至枳道。”又疏廣太傅受少博,上疏乞骸骨歸,公卿大夫為設(shè)祖道,供張東部門外,即此門也。其郭門亦曰東郭「?!乖鳌岸肌保瑩?jù)《玉?!犯?,即逢萌掛冠處也。王莽更名曰「?!埂霸弧弊衷摚瑩?jù)文例增補春王門正月亭。東都門至外郭亭十三里。
直按:《漢書。元帝紀(jì)》云:建昭元年“秋八月,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至枳道?!比绱咀⒁度o黃圖》云:“長安城東面北頭門,號日宣平城門,其外郭曰東都門也?!迸c今本略同。
又按:《漢書。疏廣傳》云;“供張東都門外?!碧K林注云:“長安東郭門也?!薄逗鬂h書。逢萌傳》云:“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漢書。翟義傳》有“春王城門校尉王況”。顏師古注曰:“春王,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也。本名宣平門,莽更改焉?!?br>長安城南出東頭第一門曰覆盎門,一號杜門?!稄R記》曰:“覆盎門與洛門,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門外有魯班輸所造橋,工巧絕世?!遍L樂宮在城中,近東直杜門,其南有下杜城?!稘h書》集注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埂岸拧弊?,據(jù)《水經(jīng)注》補門?!庇衷欢碎T,北對長樂宮。《漢書》曰:”戾太子所「?!埂八弊郑裳芪捻礁舶婚T出奔湖。”王莽更名曰永清門「?!埂队[》作“永”長茂亭。直按:《漢書。蔡義傳》云:“數(shù)歲,遷補覆盎城門候?!薄端?jīng)注。渭水》及《長安志》均云:“與洛門相對,去一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門外有魯班所造橋,北對長樂宮,故曰端門?!北疚乃稘h書》集注據(jù)《水經(jīng)注。渭水》應(yīng)為應(yīng)劭之說。顏師古《漢書》敘例云:“《漢書》舊無注解,唯服虔、應(yīng)劭等各為音義,自別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號曰《漢書集注》。屬永嘉喪亂,金行播遷,此書雖存,不至江左。”本書獨引晉灼之《集注》,此為《黃圖》魏晉時舊本之可見者。又按:《漢書。劉屈剺傳》云:“太子軍敗,南犇覆盎城門,得出。”顏師古注云:“長安城南出東頭第一門曰覆盎城門,一號杜門?!迸c本文相同。
長安城南出第二門曰安門,亦曰鼎路門,北對武庫。王莽更名曰光禮門顯樂亭。
長安城南出第三門曰西安門,北對未央宮,一曰便門,即平門也。古者平便皆同字。武帝建元二年初作便門橋,跨渡渭水上,以趨茂「?!箵?jù)顏注補陵,其道易直?!度o決錄》曰:“長安城西門曰便門,橋北與門對,因號便橋?!蓖趺Ц恍牌介T誠正亭。直按:《漢書。武帝紀(jì)》,“建元三年初作便門橋?!鳖亷煿抛⒃疲骸氨汩T,長安城北面西頭門即平門也。古者‘平’‘便’皆同字。于此道作橋,跨渡渭水以趨茂陵,其道易直,即今所謂便橋是其處也。”又《金石萃編》漢二十二第四頁,有“便”字瓦,陰文。出土地址在今咸陽縣北烏莊,疑為便門橋上所用之瓦。
長安城西出南頭第一門曰章城門?!稘h宮殿疏》曰:“章城門漢城西面南頭第一門?!薄度o舊事》曰:。章門亦曰光華「?!乖鳌爱叀?,從吳本改門,又曰便門?!薄稘h書》成帝元延元年,章城門牡自亡。顏師古注云:牡所以下閉者也,亦以鐵為之。王莽改曰萬秋門億年亭。
直按:《漢書。五行志》中之上云:“成帝元延元年正月,長安覃城門門牡自亡?!睍x灼注:“西出南頭第一門也?!庇钟嗯f藏有“車門觀監(jiān)”封泥,蓋在章城門內(nèi)外有宮觀,監(jiān)為管理門觀之官。長安城西出第二門曰直城門?!稘h宮殿疏》曰:“西出南頭第二門也。”亦曰故龍樓門,門上有銅龍,本名直門,王莽更曰直道門端路亭。
直按:《漢書。成帝紀(jì)》曰:“西至直城門”。晉灼注引《黃圖》為“西出南頭第二門”,與今本同。龍樓門亦見《成帝紀(jì)》。
長安城西出北頭第一門曰雍門。本名西城門,王莽改曰章義門著義亭。其水北入有函「?!乖鳌柏健保瑩?jù)畢本改里,民呼曰函里門。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雍門又曰光門,亦曰突門。
長安城北出東頭第一門曰洛城門,又曰高門?!稘h宮殿疏》曰:“高門,長安北門也,又名鸛雀臺門,外有漢武承露盤,在臺上。”王莽更曰進和門臨水亭「?!乖摯耸帧?jù)畢本增補。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云:‘洛門又曰朝門,一名高門?!庇帧端?jīng)注》及《后漢書。劉玄傳》章懷注,皆以洛城門王莽更名為建子門廣世亭,但建子門是廚城門之改名,當(dāng)以本書為正。
長安城北第二門曰廚城門。長安廚在門內(nèi),因為門名。王莽更名建子門廣世亭。
直按:《漢書?;艄鈧鳌吩疲骸鞍l(fā)長安廚三太牢,具祠閣室中?!比绱咀⒁饵S圖》云:“北出中門有長五廚,故謂之廚城門。”與今本略同。又按;《封泥考略》卷八第四頁,有”建子城門校尉”封泥。蓋王莽時物。
長安城北出西頭第一門曰橫門?!稘h書》虒上小女陳持弓走入光門,即此門也。門外有橋曰橫橋。王「?!箵?jù)文例補莽更名朔都門左豳亭「?!乖摯司抛郑瑩?jù)畢本增補。
直按:《漢書。成帝紀(jì)》,“建始三年秋,關(guān)中大水。七月,虒上小女陳持弓,聞大水至……今本同。
又按:《水經(jīng)注》朔都門誤作霸都門,因王莽所改十二城門名與亭名,或取四字聯(lián)文。如宣平門改為春王門正月亭是也,或取義相對舉,如安門改為光禮門顯樂亭是也,本文“朔”“豳”二字皆地名,義亦相聯(lián)。又余舊藏有“朔”字瓦,正面繩文,背面用陶范打印朔字十方,疑為王莽朔都門所用之瓦。漢城門皆有候,門候主候時,謹(jǐn)啟閉也?!度o決錄》曰:“長安城,面三門,四面十二門,皆通達九逵,以相經(jīng)緯,衢路乎正,可并列車軌。十二門三涂洞辟,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班固《西都賦》云:“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庇謴埡狻段骶┵x》云:“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涂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經(jīng)”是也。
直按:《漢書。蔡義傳》云;“數(shù)歲遷補覆盎城門候?!鳖棊煿抛⒃?;”門候,主候時而開閉也?!迸c本文相同。又《蕭望之傳》云,“署小苑東門候?!鄙w宮苑之門候也。又《水經(jīng)注。渭水》云:“凡此諸門,皆通逵九達,三途洞開,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入,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迸c本文雖有繁簡之別,蓋皆用《三輔決錄》之文。
又按;漢長安舊城,在今西安市區(qū)西北約十八里,現(xiàn)存以霸城門城墻,遺留獨多。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于一九五七年兩次發(fā)掘霸城、西安,直城,宣平四個城門。對于全漢城的實測,長度為二五一零零米,合漢代六十里強,與今本《漢舊儀》城方六十里的記載最相近。城墻的寬度,據(jù)《三輔黃圖》記載,下闞一丈五尺,上闊九尺,由于已經(jīng)傾塌,上部實寬多少,無法求得,下部寬度,經(jīng)發(fā)掘?qū)崪y為十六米左近,合漢尺近七丈,《黃圖》所載,顯然失實。每一城門,有三個門道。中央的一個門道,寬七。七米:兩側(cè)的兩個門道寬各八。一米。門道與門道之間,相隔四。二米,與《西都賦》所云“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西京賦》所云“旁開三門。參涂夷庭,方軌十二”正相符合(引《考古通訊》一九五七年五期“漢長安城考古初步收獲”,一九五八年四期“長安城考古收獲續(xù)記”)。
又按:漢城十二城門各遺址,現(xiàn)今為西安未央公社小地名,分列如次:霸城門在今漢城樊家圪塔東二公里許;清明門(以下省稱漢城內(nèi))在北玉女門村東約一百米;宣平門今稱青門坊;覆盎門在今閣老門村南一公里許;安門在今西張村南:西安門在今馬家寨南一公里;章城門在今延秋門村東南約一公里;直城門在今盧家口村西南;雍門在今六村堡一帶:洛城門在今惠家頭南;廚城門在今高廟街北口處,橫門在今關(guān)廟村一帶。
《禹貢》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古豐、鎬之地,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陽。秦孝公十二年,于渭北作咸陽,徙都之。咸陽在九嵕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陽。編者按:咸陽在九嵕山乏南,渭水之北。山之南為陽,水之北力陽,故名咸陽。原文有誤。秦并天下,置內(nèi)史以領(lǐng)關(guān)中。項籍滅秦,分其地為三;以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今興平縣地;司馬忻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今延州金明縣。謂之三秦。漢高祖入關(guān),定三秦,元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郡,復(fù)為內(nèi)史。
直按:《元和郡縣圖志》卷一,敘三輔沿革,與本文略同,與原注文亦同。又《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四引《十道志》文,《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一雍州總敘,皆與本文完全相同。又宋敏求《長安志》卷一總敘,連原注文亦并同,僅字句略育變更。
又按:《史記。泰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裴骃集解,內(nèi)史亦在三十六郡之內(nèi)。始皇九年紀(jì)有“內(nèi)史肆”之名。
又按:《嘉慶一統(tǒng)志》延州金明縣宋熙寧五年,廢入膚施縣。
又按:元年更為渭南郡。見《漢書。地理志》京兆尹原注。
五年,高帝在洛陽,婁敬說曰:“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眾可立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陛下入關(guān)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直按:婁敬進說,見《漢書》本傳?!短藉居钣洝肪矶濉队褐荨?,亦敘婁敬、田肯兩事。
又田肯賀高帝曰:“陛下治秦中。秦形勢之國,帶河阻山,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弊允牵瑵h始都之。
直按:田肯事,見《漢書。高祖本紀(jì)》六年紀(jì)。
又按:《金泥石屑》卷下有“霸陵過氏瓴”。一九四八年,灞橋附近出土有“霸陵某氏瓴”,器形如竹筒,蓋施裝屋角,為滴水之用。
景帝分置左右內(nèi)史,此為右內(nèi)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內(nèi)史為京兆尹,與左馮翊,右扶風(fēng),謂之三輔。其理俱在長安城中。直按:《大平寰宇記》卷二十五,與本文完全相同?!捌渲巍弊鳌逼淅怼?,自是唐人口氣。
三輔治所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公羊曰:京,大也:師,眾也。天子所居。直按:尚冠里見《漢書。宣右紀(jì)》及《漢書?;艄鈧鳌?。
又按:原注“京,大也。”,“天子曰兆民”,用《三輔決錄》注文,見《長安志》卷一《京都》引。以下《長安志》所引亦同。原住所引《公羊》,見《公羊。桓九年傳》。蔡邕《獨斷》亦云:“天子所居曰京師。京,大也;師,眾也?!?br>馮翊,在故城內(nèi)太上皇廟西南。馮,憑也;翊,輔也,翊輔京師也。其地今同州。
直按:《史記。晁錯傳》云:“內(nèi)史府居太上皇廟埂中,門東出,不便”。當(dāng)景帝時,馮翊為左內(nèi)史?!短藉居钣洝肪矶?,與本文及原注并同。又《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四,引應(yīng)劭《漢宮解詁》云:“馮輔翊蕃,故以為名?!薄对涂たh圖志》卷二云:“馮,輔也;翊,佐也。”
扶風(fēng),在夕陰街北。扶,持也,助也。言助風(fēng)化也。今岐州。
直按:夕陰街,見本書“長安八街九陌”?!短藉居钣洝肪矶澹度o黃圖》,與今本同。
三輔者,謂主爵中尉及左、右內(nèi)史。漢武帝改曰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共治長安城中,是為三輔,三輔郡皆有都尉,如諸郡。京輔都尉治華陰,左輔部尉治高陵,右輔都尉治郿。
直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內(nèi)史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內(nèi)史、右內(nèi)史。又《百官公卿表》主爵都尉,顏師古注引《三輔黃圖》云云,與本文略異,與末段原注完全相同。
又按:《長安志》卷一,總敘(《大乎御覽》卷一百六十四亦同)引《三輔黃圖》云:“武帝太初元年改內(nèi)史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屬右扶風(fēng),長安以東屬京兆尹,長陵以北屬左馮翊,以輔京師,謂之三輔。又置三輔,中輔理華陰,左輔理高陵,右輔治郡,兼三都尉,亦曰六輔?!笔歉爬ū緯o沿革及三輔治所兩段文字。
又按;《漢書。景帝紀(jì)》中六年應(yīng)劭注,“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共治長安城中(《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敘雍州與應(yīng)注并同),是為三輔?!鳖亷煿旁唬骸皶r未有京兆,馮翊,扶風(fēng)之名。此三輔者,謂主爵中尉及左右內(nèi)史也。應(yīng)說失之?!?br>又按:《漢書。宣常紀(jì)》本始元年京輔都尉廣漢顏師古注,完全習(xí)本文相同。《漢書。地理志》,高陵注“左輔都尉治”,郿縣注“右輔都尉治”,而于華陰縣獨不注“京輔都尉治”,恐為《地理志》脫文。
王莽分長安城旁六鄉(xiāng),置帥各一人,分三輔為六尉郡「?!乖鳌岸嘉尽?,據(jù)《漢書》改。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旬邑。義渠十縣,屬京尉大夫,府居故長安寺。高陵以北十縣,屬師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新豐以東至湖十縣,屬翊尉大夫,府居城東。霸陵、杜陵以東至藍田,西至武功、郁夷十縣,屬光尉「?!乖鳌肮獾摗闭`,據(jù)顏注改大夫,府居城西《漢書》作南。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縣,屬扶尉大夫,府居城西。長陵。池陽以北至云陽「?!勾巳衷?,據(jù)顏注補。杸翊十縣,屬烈尉大夫,府居城北「?!勾硕衷?,據(jù)顏《注》補。后漢光武之后,扶風(fēng)出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按《百宮公卿表》顏師古注引《黃圖》云:京兆在尚冠前街東入,故中尉府。馮翊在太上皇廟西入,右扶風(fēng)在夕陰街北入,故主爵府。長安以東為京兆,長陵以北為左馮翔,渭北以西為右扶風(fēng)。
直按:《漢書。王莽傳》卷中,顏師古注《黃圖》,與今本完全相同。又按:《居延漢簡釋文》一三零頁,有“南書五封”之封檢文云:“一封詣京尉候利?!本┪菊?,即本文所云,渭城、安陵以西,北至義渠,旬邑十縣,屬京尉大夫是也?!昂颉睘榫┪局畬俟伲袄睘楹蛑?。
咸陽故城在今咸陽東二十里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按孝公十二年作咸陽,筑冀闕,徙都之。直按:事見《史記。秦本紀(jì)》。始皇廿六年,徙天下高貲富豪于成陽十二萬戶。諸廟及臺苑,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徹其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fù)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之。
直按: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已而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驪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陽屬之。
直按:本段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七年文。始皇窮極奢侈,筑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校」原作“制”,據(jù)畢本改紫宮,象帝居。渭水貫「?!乖鳌肮唷保瑩?jù)《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引改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直按:《史記。刺客荊軻傳》云:“見燕使者咸陽宮。”《正義》引《三輔黃圖》,又《文選。西都賦》李善注引《三輔黃圖》,與今本并同。
橋廣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間,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橋之南北「?!埂氨薄弊?,據(jù)《北堂書鈔》引《三輔舊事》作“有”堤,激立石柱。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引《三輔黃圖》云:“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度以法牽牛。橋廣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今本卷一作“二百”,卷六亦作“三百”),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今本作“八百。),百二十二梁(今本作“二百一十二梁。),《長安志》作“二百二十”,《玉?!纷鳌鞍俣保蛑媳庇械蹋ち⑹?,枉南京兆主之,柱北馮翊主之,有令丞各領(lǐng)徒千五百人?!迸c今本頗有異同。又《初學(xué)記》卷五引《三輔故事》,石柱以南屬京兆,北屬右扶風(fēng)。《史記。文帝紀(jì)。索隱》引《關(guān)中記》并同。
咸陽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鄠、杜,東至河,西至汧、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望聯(lián)屬。木衣綈繡,土被朱紫,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
直按:《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正義》引《廟記》,《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六引《廟記》,與本段坤相同。僅字句略異。《元和郡縣圖志》卷一,與本文亦略同,惟作咸陽之旁二百里內(nèi),官觀二百七十。又按:《長安志》卷一敘分野引《三輔黃圖》云:“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為今本所無?!妒酚?。泰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正義》,《初學(xué)記》卷六,《大干御覽》卷一百六十四,皆引作《三輔舊事》。
又按:“木衣綈繡”以下六句,皆用張衡《西京賦》語。惟“綈繡”作“綈錦”,“宮人”作“后宮”,“改懸’作“徙懸”,又為《廟記》之所無。
又按:秦代咸陽城遺址,今在咸陽縣東北灘毛村,窯店一帶,出土多有咸里某某四字打印文陶器。秦宮馳道閣附「?!埂案健白?,據(jù)吳畢本補
萯陽宮,秦文王所起,在今鄠縣西南二十三里。
直按:《漢書。宣帝紀(jì)》:“甘露二年冬十二月,行幸萯陽宮屬玉觀?!睉?yīng)劭注:“宮在鄠,秦文王所起?!迸c本文同。《地理志》鄠縣注有“萯陽宮”。《東方朔傳》則作“倍陽”?!端?jīng)注。渭水》:又東合甘水,北逕秦文王萯陽宮西。棫陽宮,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風(fēng)縣東北。
直按:《漢書。文帝紀(jì)》后二年夏“行幸雍棫陽宮”。張晏注:“秦昭王所作”。晉灼注:“《黃圖》在扶風(fēng)。”與今本同?!兜乩碇尽酚嚎h注有“棫陽宮,昭王起。”《郊祀志》云:“是歲,雍縣無云,如雷者三,或如虹氣,蒼黃若飛鳥,集棫陽宮西。”《長安志》棫陽宮為秦昭王起,在今扶風(fēng)縣東北十五里,獨程大昌《雍錄》以為秦穆公造,恐非是。又《小校經(jīng)閣金文》卷十一,五十頁,有雍棫陽宮共廚鼎。現(xiàn)今陜西省考古所在鳳翔南古城村東北,發(fā)現(xiàn)“年宮”瓦,及“棫陽”殘瓦,則棫陽宮當(dāng)秦漢時在雍縣無疑。
西垂宮,文公元年居西垂宮。
直按:事見《史記。秦本紀(jì)》。
平陽封宮,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于華山下,居于平陽封宮,
直按:事見《史記。秦本紀(jì)》?!斗e古齋鐘鼎款識》卷九。五頁,有“平陽封宮”小銅器?!缎⌒=?jīng)閣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五頁,有平陽宮鼎。又《陜西通志》卷七十二,“平陽封宮在郿縣”。
橐泉宮,《皇覽》曰,“秦穆公冢,在橐泉宮祈年觀下”。
直按:《史記。秦本紀(jì)》裴骃《集解》引《皇覽》與本文同?!墩x》引《廟記》云:“橐泉宮,秦孝公造。”《漢書。地理志》雍縣注:“橐泉宮,孝公起?!庇帧缎⌒=?jīng)閣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三頁,有“橐泉鋗,元康元年造”?!肚貪h瓦當(dāng)文字》卷一第九頁,有“橐泉宮當(dāng)”瓦。
步高宮,在新豐縣,亦名市丘城。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逕秦步高宮東,世名市邱城”?!堕L安志》干佑縣云:“秦步高宮在縣西南三十里?!薄对涂たh志》則作“二十里”。
又按:《小校經(jīng)閣金文》卷十一第八十四頁,有“步高宮行鐙”。
步壽宮,在新豐縣步高宮西。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云:“歷新豐原東而北,逕步壽宮西?!?br>虢宮,秦宣太后起,在今岐州虢縣界。
直按:《漢書。地理志》虢縣注,有“虢宮,秦宣太后起也”。又按:《史記。秦本紀(jì)》云:“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br>長楊宮,在今周至縣東三十里,本秦舊宮,至漢修飾之以備行幸。宮中有垂楊數(shù)畝,因為宮名,門曰射熊觀,秦漢游獵之所。
直按:《漢書。地理志》,周至縣注云:“有長楊宮,有射熊館,秦昭王起?!庇帧段倪x。長楊賦》云:“輸長楊射熊館。”李善注引《三輔黃圖》曰:“長楊宮有射熊館,在周至?!鄙w約其文。
蘄年宮,穆公所造。《廟記》曰:“蘄年宮在城外?!薄肚厥蓟时炯o(jì)》:“蘄年宮在雍?!?br>直按:《史記。秦本紀(jì)》《正義》引《廟記》云:“橐泉宮,秦孝公造,祈年觀,德公起。蓋在雍州城內(nèi)。”又《秦始皇本紀(jì)》九年云:“長信侯毐作亂而覺,嬌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fā)縣卒及衛(wèi)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迸狍S集解:“蘄年宮在雍?!北疚南涤门狍S之說,非《史記》原文也。又《漢書。地理志》雍縣注云:“祈年宮,惠公起?!庇职?;現(xiàn)今鳳翔縣出土有“年宮”二字瓦,立即“蘄年宮”之省文。
梁山宮,始皇幸梁山,在好畤。直按: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五年,《正義》引《括地志》云:“俗名望宮山,在雍州好疇縣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稘h書。地理志》,好疇縣注云:“有梁山宮,秦始皇起?!薄堕L安志》引《三秦記》云:“梁山宮城皆文石,名織錦城?!?br>又按:《嘯堂集古錄》七十四頁,有“梁山鋗,元康元年造”。秦時所造宮殿,在西漢時,仍修葺沿用。此其一例也。
信宮。亦曰成陽宮。解在前。直按:《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己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比哪?,“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
興樂宮,秦始皇造,漢修飾之,周回二十余里,漢太后常居之。
直按:《史記。孝文紀(jì)》云:“至高陵休止”。
《正義》引《三輔舊事》云:“秦于渭南有興樂宮,渭北有咸陽宮,秦昭王欲通二宮之間,造橫橋長三百八十步?!庇帧妒酚洝J鍖O通傳》云:“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薄都狻芬蛾P(guān)中記》云:“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漢太后常居之?!背瘜m,“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曰:吾聞周文于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朝宮于渭南上林苑中?!薄感!埂爸小弊?,據(jù)《史記》補。
直按: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阿房為朝宮先作之前殿,本文似誤分為二宮。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
直按:《長安志》阿房宮,引《三輔舊事》,與本文相同。
收天下兵古以銅為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高三丈。鐘小者皆千石也。
直按:“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三句,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文。原注“古以銅為兵”,用《集解》引應(yīng)劭注文。
銷鋒鏑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于宮門?!度o舊事》云;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直按:《長安志》引《三輔舊事》云:“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徙著長樂宮大夏殿前。”
坐高三丈,銘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
直按:《漢書。王莽傳下》云:“莽夢長樂宮銅人五枚起立。莽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贝笕藖硪娕R洮,其大五丈,足跡六尺。銘李斯篆,蒙恬書。直按:《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正義》引《漢書。五行志》云:“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于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敝x承《后漢書》云:“銅人,翁仲其名也?!薄度o舊事》云:“銅人十二,各重三十四萬斤,漢代在長樂宮門前。”
又按:《博物志》卷二,所記與本文亦同?!堕L安志》引《關(guān)中記》云:“長樂宮殿前銅人,其胸前銘,李斯篆,蒙恬書也”。董卓悉椎破銅人銅臺,以為小錢。《英雄記》曰:“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碧煜麓髞y,卓身滅,抑有以也。
直按:董卓毀銅人鑄小錢,乃見《魏志。董卓傳》?!队⑿塾洝放c《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正義》所引亦同。
余二人,魏明帝欲徙詣洛陽清明門里,載至霸城,重不可致,便留之。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云:“魏明帝景初元年,徒長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庇帧妒酚?。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正義》引《關(guān)中記》云:“董卓壞銅人,余二枚徒清門里,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文選。西征賦》李善注引《關(guān)中記》,亦與《正義》相同。)又《后漢書。方術(shù)薊子訓(xùn)傳》“后人復(fù)于長安東霸城見之,與一老公共摩翠銅人”云云,則又為銅人留于霸城之證。
章懷注引《水經(jīng)注》,銅人為魏文帝黃初元年所徙,與今本《水經(jīng)注》不同。實則為魏明帝景初元年所徙,其事亦見于《魏志。明帝紀(jì)》裴骃所引《魏略》。章懷所據(jù)之《水經(jīng)注》,蓋唐初另一本也。
阿房宮,亦曰阿城?;菸耐踉?,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guī)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絡(luò)樊川以為池。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云:阿房宮,“亦名阿城”?!妒酚?。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五年,《正義》引《括地志》云:“泰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一十四里。”按:宮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宮城東面也。”又《長安志》云:“秦阿房宮一名阿城,在長安縣西二十里(《元和郡縣圖志》作‘縣西北十四里’,與《括地志》同)。西北三面有墻,南面無墻,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闊四尺五寸,下闊一丈五尺,今悉為民田。”
又按:阿房宮遺址,現(xiàn)今在西安三橋鎮(zhèn)南,阿房村,古城村、朐家莊一帶。
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五丈旗。
直按:本段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五年文?!端?jīng)注。渭水》引《關(guān)中記》曰:“阿房殿在長安西南二十里,殿東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萬人?!薄稘h書。賈山傳》作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妒酚?。正義》引《三輔舊事》,作“東西三里,南北五百步,庭中可受萬人”。《博物志》卷六《地理考》作“殿東西千步,南北千步,上可以坐萬人?!?br>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磁石門,乃阿房北闕門也。門在阿房前,悉以磁石為之,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隱甲懷刃,入門而脅止。以示神。亦曰卻胡門。直按:《文選》潘岳《西征賦》李善注引《三輔黃圖》云:“阿房前殿以木蘭為梁,磁石為門,懷刃者止之?!陛^今本多末一句。《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五年,《正義》引《三輔舊事》云,“以磁石為門。阿房言之北闕門也。”
又按:原注文用《水經(jīng)注。渭水》“又東北與鎬水合磁石門”條。
周馳為復(fù)道,度渭屬之咸陽,以象太極閣道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箵?jù)《史記》補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基旁: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勾怂淖衷谙聴l之首,從畢本改正。
直按:本段文用《史記。秦始皇本史》三十五年文。又《文選。西京賦》云;“乃構(gòu)阿房?!崩钌谱⒁度o故事》云:“秦始皇上林苑中,作離宮別觀一百四十六所,不足以為大會群臣,二世胡亥起阿房殿,東西三里,南北三百步,下可以建五丈旗,在山之阿,故曰阿房也?!?br>蘭池宮,始皇三十一年,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注渭城縣蘭池宮。
直按:本段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一年文,注文用裴骃集解。《漢書。地理志》渭城縣注,有“蘭池宮”?!妒酚?。正義》引《括地志》云:“蘭池陂即古之蘭池,在咸陽縣界。”《秦記》云;。始皇都長安,引渭水為池,筑為蓬、瀛,刻石為鯨,長二百丈,逢盜之處也。”(刻鯨事《大平寰宇記》卷二十六亦同。)《文選。西征賦》云:“蘭池周曲。”李善注引《三輔黃圖》云,“蘭池現(xiàn)在城外。”與今本異?!堕L安志》曰:“周氏曲在咸陽縣東南三十里,今名周氏陂。陂南一里,漢有蘭池宮?!薄对涂たh圖志》卷一云:“秦蘭池宮,在(咸陽)縣東二十五里?!庇帧稘h書。楊仆傳》云:“受詔不至蘭池宮?!比绱咀⒃疲骸疤m池宮在渭城?!庇帧剁t歌十八曲。芳樹》云:“行臨蘭池?!庇职矗骸肚貪h瓦當(dāng)文字》卷一第八頁,有“蘭池宮當(dāng)”瓦,審其形制,則漢物也。
鐘宮,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銷為鐘鐻,此或其處也。
直按:《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云:“鐘官故城,一名灌鐘城,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乒器銷為鐘鐻處?!薄短藉居钣洝肪矶嗤??!对汀纷麋姽?,極為正確,蓋為水衡都尉鐘官令鑄錢之地,為上林鑄錢三官之一。本文誤作鐘宮,遂列入秦代宮殿之內(nèi)。
馳道,按《秦本紀(jì)》,始皇二十七年“治馳道”。注曰;“馳道天子道也?!辈嚏咴唬骸榜Y道。天子所行道也,若「校」據(jù)《史記》正義補今之中道然。”
直按:注為裴骃集解引應(yīng)劭之說。蔡邕說見《獨斷》。
《漢書。賈山傳》曰:“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直按:本段用賈山《至言》文?!半[”為“穩(wěn)”字之假借。
漢令,諸侯有制,得行馳道中者行旁道,無得行中央三丈也。不如令,沒入其車馬。
直按:《漢書。鮑宣傳》,如淳注引《漢令》,與本文同,但少末二句。
云閣,二世所造,起云閣欲與南山齊。
直按:《文選。東京賦》云“結(jié)云閣?!崩钌谱⒁度o故事》云:“秦二世胡亥,起云閣欲與南山齊?!薄短接[》卷一百八十四亦同?!堕L安志》引《漢宮殿疏》稱為凌云閣。
望夷宮,在涇陽縣界長平觀道東,北臨涇水,以望北夷,以為宮名。
直按:本段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世三年集解引張晏注文。又按:此宮遺址,今在咸陽順陵村東北。
林光宮,胡亥所造,縱廣各五里,在云陽縣界。
直按:本書卷二。甘泉宮引《關(guān)輔記》云:“林光宮亦曰甘泉宮,秦所造?!庇帧段倪x。西都賦》李善注引《漢宮闕疏》日,“廿泉林光宮,秦二世造?!薄堕L安志》亦同。又《漢書。郊祀志》云:“三月甲子,震電災(zāi)林光宮門?!睗h長安故城漢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長安宮城,自櫟陽徙居此城,本秦離宮也。初置長安城,本狹小,至惠帝更筑之。
直按:《史記。高祖本紀(jì)》云:“七年,長樂宮成,丞相已下徙治長安?!薄稘h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大事記》:“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徙長安。”又《水經(jīng)注。渭水》曰;“長安有秦離宮,原無城垣,故惠帝城之”。
按惠帝元年正月,初城長安城。三年春,發(fā)長安六百里內(nèi)男女十四萬六千人,三十日罷。城高三丈五尺,下鬧一丈五尺,六月發(fā)徒隸二萬人常役。至五年,復(fù)發(fā)十四萬五千人,三十日乃罷。九月城成,高三丈五尺,下闊一丈五尺,上闊九尺,雉高三坂,周回六十五里。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是也。
直按:惠帝筑長安城事,見《漢書?;莸奂o(jì)》?!妒酚洝魏蠹o(jì)》云:惠帝“三年方筑長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索隱引《漢宮闕疏》云:“四年,筑東面;五年,筑北面”。又《漢書。惠帝紀(jì)》鄭氏注:“三年,城一面,故速罷?!?br>又按:《金石萃編》卷一百十八柳此撰《唐萬壽寺記》作“三年春,發(fā)長安六百里男女十四萬五千人,三十日罷。城高三丈五尺,下闊一丈五尺。六月,發(fā)諸侯王列侯徒隸二萬人常役。至五年,復(fù)發(fā)長安一百里內(nèi)十四萬五千人,三十日乃罷?!迸c《漢書》所記微有不同。
又按:本段與《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敘長安故城,文字相同,但不言城垣高度。《元和郡縣圖志》卷一,自“本秦離宮也”,至“北為北斗形”,與本文完全相同。
《漢舊儀》曰:“長安城中,經(jīng)緯各長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頃,八街九陌,三宮九府,三廟。十二門,九市,十六橋?!钡亟院谌?,今赤如火,堅如石。父老傳云,盡鑿龍首山土為城,水泉深二十余丈。樹宜槐與愉,松怕茂盛焉。城下有池,周繞廣三丈,深二丈,石橋各六丈,與街相直。直按:《長安志》引《漢舊儀》曰:“長安城方六十三里,經(jīng)緯各長十五里,一十二門,城中地九百七十三頃,八街九陌,九府三廟?!薄妒酚洝魏蟊炯o(jì)》索隱引《漢舊儀》,作“城方六十三里,經(jīng)緯各十二里”。兩書所引《漢舊儀》,與本書所引均微有不同。又按:《長安志》引《三輔舊事》云“長安城似北斗”?!吨艿貓D記》曰:“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周習(xí)六十五里,八街九陌九市。”《續(xù)漢書??尽吩疲骸伴L安城方六十三里,經(jīng)緯各長十五且十二城門,九百七十三頃。城中皆屬長安令?!庇郑骸短浇钟[》卷一百九十二,及《長安志》引《三秦記》曰:“長安城中地土皆黑壤,今城赤何也?且堅如石如金,父老所傳曰,鑿龍首山中土以為城。及諸臺閣亦然。”
又按:《長安志圖》說:“漢城名陽甲城,俗曰楊廣城,蓋煬帝弒父亡國,民斥其名,政猶時日曷喪云爾,其后又轉(zhuǎn)而為楊家也?!爆F(xiàn)今仍稱為楊家城,不稱為楊廣城矣。秦漢風(fēng)俗《漢志》曰:“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fēng),好稼穡,務(wù)本業(yè),故豳詩言農(nóng)桑衣食之業(yè)甚備。秦都咸陽。徙天下豪富十二萬戶。漢高帝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乖鳌搬阒T齊田楚屈昭景”,今據(jù)《漢書》改正及諸功臣于長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貲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諸陵,強本弱末,以制天下。是故五方錯雜,風(fēng)俗不一,貴者崇侈靡,賤者薄仁義,富強則商賈為利,貧窶則盜賊不禁。閭里嫁娶,尤尚財貨,送死過度,故漢之京輔,號為難理,古今之所同也。
直按:本段采用《漢書。地理志。秦地》文。首句“秦有四塞之固”,系本書自加之語。以下字句,多所改易,古代引書,往往如是,后人不能據(jù)引文以校正《漢書》原文。又《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敘雍州風(fēng)俗,首句云“秦有四塞之固”,以下節(jié)括《地理志》文?!堕L安志》敘風(fēng)俗,首句亦云“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云云,大致亦與《黃圖》相同。
都城十二門長安城東出南頭第一門霸城門,民見門色青,名曰青城門,或曰青門。門外舊出佳瓜。廣陵人邵平,為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種瓜青門外,瓜美,故時人謂之“東陵瓜”?!稄R記》曰:“霸城門,亦曰青綺門?!薄稘h書》王莽天鳳三年,霸城門災(zāi),莽更霸城門曰仁壽門無疆亭。
直按:《陜西通志》卷七十二,“長安故城,在西安府城西北二十里”,又《水經(jīng)注。渭水》“又東逕長安城北”條,所引十二城門次序,與本書固有不同,文字復(fù)多竄錯。當(dāng)日恐系本于《黃圖》,茲不再引證。邵平事見《漢書。蕭何傳》。阮籍《詠懷》詩云:“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畛距阡陌,子母相鉤帶。”
又按:《述異記》:“景帝元年。有青雀群飛于霸城門,乃改為青雀門:更修飾刻木力綺寮,雀去,因名青綺門?!薄稘h書。王莽傳》中云:‘天鳳三年七月辛酉,霸城門災(zāi),民間所謂青門也。”顏師古引《三輔黃圖》云:“長安城東出南頭名霸城門,俗以其色青,名曰青門?!迸c今本略同。
長安城東出第二門曰清明門,一日藉田門,以門內(nèi)有藉田倉,一日凱門?!稘h書》平帝元始四年“東風(fēng)吹屋瓦且盡”,即此門也?!稘h宮殿疏》曰:“第二門名城東門。”莽更名曰宣德門布恩亭。
直按:《漢書。文帝紀(jì)》元年應(yīng)劭注:“古者天子耕藉田千畝,為天下先。藉者,帝王典藉之常也?!表f昭曰:“藉,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廟,且以勸率天下使務(wù)農(nóng)也。”
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曰宣平門,民間所謂東都門。《漢書》曰:“元「?!乖鳌俺伞?,據(jù)漢書改帝建昭「?!乖鳌笆肌保裼喺?,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至枳道。”又疏廣太傅受少博,上疏乞骸骨歸,公卿大夫為設(shè)祖道,供張東部門外,即此門也。其郭門亦曰東郭「?!乖鳌岸肌保瑩?jù)《玉?!犯?,即逢萌掛冠處也。王莽更名曰「?!埂霸弧弊衷摚瑩?jù)文例增補春王門正月亭。東都門至外郭亭十三里。
直按:《漢書。元帝紀(jì)》云:建昭元年“秋八月,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至枳道?!比绱咀⒁度o黃圖》云:“長安城東面北頭門,號日宣平城門,其外郭曰東都門也?!迸c今本略同。
又按:《漢書。疏廣傳》云;“供張東都門外?!碧K林注云:“長安東郭門也?!薄逗鬂h書。逢萌傳》云:“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漢書。翟義傳》有“春王城門校尉王況”。顏師古注曰:“春王,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也。本名宣平門,莽更改焉?!?br>長安城南出東頭第一門曰覆盎門,一號杜門?!稄R記》曰:“覆盎門與洛門,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門外有魯班輸所造橋,工巧絕世?!遍L樂宮在城中,近東直杜門,其南有下杜城?!稘h書》集注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埂岸拧弊?,據(jù)《水經(jīng)注》補門?!庇衷欢碎T,北對長樂宮。《漢書》曰:”戾太子所「?!埂八弊郑裳芪捻礁舶婚T出奔湖。”王莽更名曰永清門「?!埂队[》作“永”長茂亭。直按:《漢書。蔡義傳》云:“數(shù)歲,遷補覆盎城門候?!薄端?jīng)注。渭水》及《長安志》均云:“與洛門相對,去一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門外有魯班所造橋,北對長樂宮,故曰端門?!北疚乃稘h書》集注據(jù)《水經(jīng)注。渭水》應(yīng)為應(yīng)劭之說。顏師古《漢書》敘例云:“《漢書》舊無注解,唯服虔、應(yīng)劭等各為音義,自別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號曰《漢書集注》。屬永嘉喪亂,金行播遷,此書雖存,不至江左。”本書獨引晉灼之《集注》,此為《黃圖》魏晉時舊本之可見者。又按:《漢書。劉屈剺傳》云:“太子軍敗,南犇覆盎城門,得出。”顏師古注云:“長安城南出東頭第一門曰覆盎城門,一號杜門?!迸c本文相同。
長安城南出第二門曰安門,亦曰鼎路門,北對武庫。王莽更名曰光禮門顯樂亭。
長安城南出第三門曰西安門,北對未央宮,一曰便門,即平門也。古者平便皆同字。武帝建元二年初作便門橋,跨渡渭水上,以趨茂「?!箵?jù)顏注補陵,其道易直?!度o決錄》曰:“長安城西門曰便門,橋北與門對,因號便橋?!蓖趺Ц恍牌介T誠正亭。直按:《漢書。武帝紀(jì)》,“建元三年初作便門橋?!鳖亷煿抛⒃疲骸氨汩T,長安城北面西頭門即平門也。古者‘平’‘便’皆同字。于此道作橋,跨渡渭水以趨茂陵,其道易直,即今所謂便橋是其處也。”又《金石萃編》漢二十二第四頁,有“便”字瓦,陰文。出土地址在今咸陽縣北烏莊,疑為便門橋上所用之瓦。
長安城西出南頭第一門曰章城門?!稘h宮殿疏》曰:“章城門漢城西面南頭第一門?!薄度o舊事》曰:。章門亦曰光華「?!乖鳌爱叀?,從吳本改門,又曰便門?!薄稘h書》成帝元延元年,章城門牡自亡。顏師古注云:牡所以下閉者也,亦以鐵為之。王莽改曰萬秋門億年亭。
直按:《漢書。五行志》中之上云:“成帝元延元年正月,長安覃城門門牡自亡?!睍x灼注:“西出南頭第一門也?!庇钟嗯f藏有“車門觀監(jiān)”封泥,蓋在章城門內(nèi)外有宮觀,監(jiān)為管理門觀之官。長安城西出第二門曰直城門?!稘h宮殿疏》曰:“西出南頭第二門也。”亦曰故龍樓門,門上有銅龍,本名直門,王莽更曰直道門端路亭。
直按:《漢書。成帝紀(jì)》曰:“西至直城門”。晉灼注引《黃圖》為“西出南頭第二門”,與今本同。龍樓門亦見《成帝紀(jì)》。
長安城西出北頭第一門曰雍門。本名西城門,王莽改曰章義門著義亭。其水北入有函「?!乖鳌柏健保瑩?jù)畢本改里,民呼曰函里門。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雍門又曰光門,亦曰突門。
長安城北出東頭第一門曰洛城門,又曰高門?!稘h宮殿疏》曰:“高門,長安北門也,又名鸛雀臺門,外有漢武承露盤,在臺上。”王莽更曰進和門臨水亭「?!乖摯耸帧?jù)畢本增補。
直按:《水經(jīng)注。渭水》云:‘洛門又曰朝門,一名高門?!庇帧端?jīng)注》及《后漢書。劉玄傳》章懷注,皆以洛城門王莽更名為建子門廣世亭,但建子門是廚城門之改名,當(dāng)以本書為正。
長安城北第二門曰廚城門。長安廚在門內(nèi),因為門名。王莽更名建子門廣世亭。
直按:《漢書?;艄鈧鳌吩疲骸鞍l(fā)長安廚三太牢,具祠閣室中?!比绱咀⒁饵S圖》云:“北出中門有長五廚,故謂之廚城門。”與今本略同。又按;《封泥考略》卷八第四頁,有”建子城門校尉”封泥。蓋王莽時物。
長安城北出西頭第一門曰橫門?!稘h書》虒上小女陳持弓走入光門,即此門也。門外有橋曰橫橋。王「?!箵?jù)文例補莽更名朔都門左豳亭「?!乖摯司抛郑瑩?jù)畢本增補。
直按:《漢書。成帝紀(jì)》,“建始三年秋,關(guān)中大水。七月,虒上小女陳持弓,聞大水至……今本同。
又按:《水經(jīng)注》朔都門誤作霸都門,因王莽所改十二城門名與亭名,或取四字聯(lián)文。如宣平門改為春王門正月亭是也,或取義相對舉,如安門改為光禮門顯樂亭是也,本文“朔”“豳”二字皆地名,義亦相聯(lián)。又余舊藏有“朔”字瓦,正面繩文,背面用陶范打印朔字十方,疑為王莽朔都門所用之瓦。漢城門皆有候,門候主候時,謹(jǐn)啟閉也?!度o決錄》曰:“長安城,面三門,四面十二門,皆通達九逵,以相經(jīng)緯,衢路乎正,可并列車軌。十二門三涂洞辟,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班固《西都賦》云:“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庇謴埡狻段骶┵x》云:“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涂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經(jīng)”是也。
直按:《漢書。蔡義傳》云;“數(shù)歲遷補覆盎城門候?!鳖棊煿抛⒃?;”門候,主候時而開閉也?!迸c本文相同。又《蕭望之傳》云,“署小苑東門候?!鄙w宮苑之門候也。又《水經(jīng)注。渭水》云:“凡此諸門,皆通逵九達,三途洞開,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入,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迸c本文雖有繁簡之別,蓋皆用《三輔決錄》之文。
又按;漢長安舊城,在今西安市區(qū)西北約十八里,現(xiàn)存以霸城門城墻,遺留獨多。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于一九五七年兩次發(fā)掘霸城、西安,直城,宣平四個城門。對于全漢城的實測,長度為二五一零零米,合漢代六十里強,與今本《漢舊儀》城方六十里的記載最相近。城墻的寬度,據(jù)《三輔黃圖》記載,下闞一丈五尺,上闊九尺,由于已經(jīng)傾塌,上部實寬多少,無法求得,下部寬度,經(jīng)發(fā)掘?qū)崪y為十六米左近,合漢尺近七丈,《黃圖》所載,顯然失實。每一城門,有三個門道。中央的一個門道,寬七。七米:兩側(cè)的兩個門道寬各八。一米。門道與門道之間,相隔四。二米,與《西都賦》所云“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西京賦》所云“旁開三門。參涂夷庭,方軌十二”正相符合(引《考古通訊》一九五七年五期“漢長安城考古初步收獲”,一九五八年四期“長安城考古收獲續(xù)記”)。
又按:漢城十二城門各遺址,現(xiàn)今為西安未央公社小地名,分列如次:霸城門在今漢城樊家圪塔東二公里許;清明門(以下省稱漢城內(nèi))在北玉女門村東約一百米;宣平門今稱青門坊;覆盎門在今閣老門村南一公里許;安門在今西張村南:西安門在今馬家寨南一公里;章城門在今延秋門村東南約一公里;直城門在今盧家口村西南;雍門在今六村堡一帶:洛城門在今惠家頭南;廚城門在今高廟街北口處,橫門在今關(guān)廟村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