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寶界山居記
作者:太湖,東南巨浸也。廣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濤之間以百數(shù),而重涯別塢,幽谷曲喂,無非仙靈之所棲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悅;水或束隘迫狹,不足以盡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子卑稚,不足以極水之趣。太湖漭淼傾洞,沉浸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貯之,意唯海外絕島勝是,中州無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濱者,皆挾湖以為勝。
自錫山過五里湖,得寶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批水之間。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歲棄官,而其子鑒始登第,亦告歸。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詩畫自娛,有客來為之求山居之記者。余未至寶界也,嘗讀書萬峰山,盡得湖濱諸山之景,雖地勢不同,無不挾湖以為勝,而馬跡、長興,往往在殘霞落照之間,則所謂寶界者,庶幾望見之。
昔之右丞輞川別墅,其詩畫之妙,至今可以想見其處。仲山之居,其減華子同、欹湖諸奇勝;而千里湖山,豈藍田之所有哉。摩潔清思逸韻,出俟唐之外,而不能自引決于開元、天寶之際以濡羯胡之膻。以此知士大夫出處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詰,令人有遺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時,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題記:這篇游記兼寫景、議論、抒情于一體,令人在欣賞美景之余,還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文章起始總寫太湖的奇山秀水。太湖之美,在于山水相襯,相得益彰。作者認為,天下之山,得水而悅;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借水而嫵媚,水困山而靈秀,相互修飾彌補對方的缺陋。而五百里大湖,浩瀚;項洞,群峰出于萬頃波濤之中,為中原絕不可見的奇觀。接著作者緊扣寶界山挾湖為勝的地理特點,描寫太湖治沙開闊的氣勢,由此浮想連翩。唐人王維曾在輞川別墅寫下許多山水絕唱,而寶界山千里湖山,風光勝出輞川多矣。作者借鄙薄王維為安祿山所用、不能全節(jié)的行為,含蓄地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清高孤傲的情趣、以及歸隱山水的志向。
作者簡介: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開甫,號震川,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嘉靖末進士,授長興令。隆慶中,以高拱薦,始授南京太仆寺丞。及晚年,文壇正由復古派李攀龍、王世貞等所謂“后七子”把持,言“文必秦漢”,他以窮鄉(xiāng)老儒與之相抗,稱“文章至于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shù)千載之上而與之頷頑”《項思堯文集序》,斥世貞輩為“妄府巨子”。他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成為文壇另一流派,稱“唐宋派”。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于敘事,感情真摯。黃宗羲謂其所寫婦女志傳“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細事見之,(讀之)使人欲涕”。王錫爵稱其作品“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側(cè)之思,溢于言語之外”。有《震川先生集》。
自錫山過五里湖,得寶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批水之間。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歲棄官,而其子鑒始登第,亦告歸。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詩畫自娛,有客來為之求山居之記者。余未至寶界也,嘗讀書萬峰山,盡得湖濱諸山之景,雖地勢不同,無不挾湖以為勝,而馬跡、長興,往往在殘霞落照之間,則所謂寶界者,庶幾望見之。
昔之右丞輞川別墅,其詩畫之妙,至今可以想見其處。仲山之居,其減華子同、欹湖諸奇勝;而千里湖山,豈藍田之所有哉。摩潔清思逸韻,出俟唐之外,而不能自引決于開元、天寶之際以濡羯胡之膻。以此知士大夫出處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詰,令人有遺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時,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題記:這篇游記兼寫景、議論、抒情于一體,令人在欣賞美景之余,還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文章起始總寫太湖的奇山秀水。太湖之美,在于山水相襯,相得益彰。作者認為,天下之山,得水而悅;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借水而嫵媚,水困山而靈秀,相互修飾彌補對方的缺陋。而五百里大湖,浩瀚;項洞,群峰出于萬頃波濤之中,為中原絕不可見的奇觀。接著作者緊扣寶界山挾湖為勝的地理特點,描寫太湖治沙開闊的氣勢,由此浮想連翩。唐人王維曾在輞川別墅寫下許多山水絕唱,而寶界山千里湖山,風光勝出輞川多矣。作者借鄙薄王維為安祿山所用、不能全節(jié)的行為,含蓄地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清高孤傲的情趣、以及歸隱山水的志向。
作者簡介: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開甫,號震川,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嘉靖末進士,授長興令。隆慶中,以高拱薦,始授南京太仆寺丞。及晚年,文壇正由復古派李攀龍、王世貞等所謂“后七子”把持,言“文必秦漢”,他以窮鄉(xiāng)老儒與之相抗,稱“文章至于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shù)千載之上而與之頷頑”《項思堯文集序》,斥世貞輩為“妄府巨子”。他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成為文壇另一流派,稱“唐宋派”。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于敘事,感情真摯。黃宗羲謂其所寫婦女志傳“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細事見之,(讀之)使人欲涕”。王錫爵稱其作品“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側(cè)之思,溢于言語之外”。有《震川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