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游秋湖
作者:丁未九月,再侍司馬公訪吳氏菊花?;葻o存,主者導登其樓,四面皆近山環(huán)列。是日小雨,軟青沃翠,簾幾皆鮮。山下臨溪,列種水楊柳,嵐氣蒙合,桐陰轉(zhuǎn)明。蓋州山之得名者,以此地四山回合,如一小州,為吾越之最勝處,而吳氏宅又州山之最勝處也。
下舟至秋湖,泊而飲酒。秋湖在州山河山之間,左繞直步山,右通湖塘人紅樹滿堤,傍山圍繞,湖勢回而水碧,如古鑒焉。雨聲漸緊,秋色益奇,蒼渾之中,彌其清絕。司馬公舉示坐客曰:“吾輩城居,得山水之趣少。間理游揖,必以好風日,絕不知山水雨中之趣。且春雨猶能領(lǐng)略,從無有賞秋雨者。今日此游,可不恨黃花落寞矣。”固賦詩,有云:“小艇紅菱攙雨氣,半山黃葉見風痕。秋深夜店多酤酒,歲熟人家早閉門?!辈⒚枳髟?,即呈二絕,有云“白舫青簾真不負,一尊秋賞雨中山。”又云“翠滿湖菱紅滿樹,此行原不為花來?!?br>題記:這篇小品清新脫俗,詩意盎然。作者秋雨泛舟,倘祥于青山綠水之間,山水的靈秀賦于他筆端的詩情畫意。軟青沃翠,簾幾皆鮮、紅樹滿堤、黃花落寞,更有白肪青簾、秋水澄碧,色彩繽紛,大自然花團錦簇。秋雨詩情、嵐氣蒙合、紅樹黃葉,則點出“秋”字。而“雨聲漸緊、秋色益青、蒼渾之中、彌其清絕”又使人感受到秋雨的清爽。由山及水,由景而人,江山的秀美激起詩人內(nèi)心的詩情,于是詩興勃發(fā),相互唱和。在結(jié)構(gòu)上,起筆寫訪菊花,落筆又以“此行原不為花來”作結(jié),首尾相和,妙不可言。
作者簡介:李慈銘(1830—1894),初名模,字式候;更名慈銘,字無伯,號莼客。浙江會稽(今紹興市)人。光緒六年進士,累官至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為人性格狂放,不避權(quán)要,矜尚名節(jié)。中日事起,敗訊至,感憤扼腕,卒于官。其詩在形式上模擬唐人,但也吸取宋詩的一些特點,亦能詞及驕文。室名越縵堂。著有《越縵堂日記)。(白華絳跗閣詩集》、《越縵堂詞錄》、《湖塘林館驕體文》等。其《蘿庵游賞小志》采用日記形式,記述自己的游蹤,既有山光水色的描繪,又有生活情致的抒發(fā),文筆靈巧清麗。
下舟至秋湖,泊而飲酒。秋湖在州山河山之間,左繞直步山,右通湖塘人紅樹滿堤,傍山圍繞,湖勢回而水碧,如古鑒焉。雨聲漸緊,秋色益奇,蒼渾之中,彌其清絕。司馬公舉示坐客曰:“吾輩城居,得山水之趣少。間理游揖,必以好風日,絕不知山水雨中之趣。且春雨猶能領(lǐng)略,從無有賞秋雨者。今日此游,可不恨黃花落寞矣。”固賦詩,有云:“小艇紅菱攙雨氣,半山黃葉見風痕。秋深夜店多酤酒,歲熟人家早閉門?!辈⒚枳髟?,即呈二絕,有云“白舫青簾真不負,一尊秋賞雨中山。”又云“翠滿湖菱紅滿樹,此行原不為花來?!?br>題記:這篇小品清新脫俗,詩意盎然。作者秋雨泛舟,倘祥于青山綠水之間,山水的靈秀賦于他筆端的詩情畫意。軟青沃翠,簾幾皆鮮、紅樹滿堤、黃花落寞,更有白肪青簾、秋水澄碧,色彩繽紛,大自然花團錦簇。秋雨詩情、嵐氣蒙合、紅樹黃葉,則點出“秋”字。而“雨聲漸緊、秋色益青、蒼渾之中、彌其清絕”又使人感受到秋雨的清爽。由山及水,由景而人,江山的秀美激起詩人內(nèi)心的詩情,于是詩興勃發(fā),相互唱和。在結(jié)構(gòu)上,起筆寫訪菊花,落筆又以“此行原不為花來”作結(jié),首尾相和,妙不可言。
作者簡介:李慈銘(1830—1894),初名模,字式候;更名慈銘,字無伯,號莼客。浙江會稽(今紹興市)人。光緒六年進士,累官至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為人性格狂放,不避權(quán)要,矜尚名節(jié)。中日事起,敗訊至,感憤扼腕,卒于官。其詩在形式上模擬唐人,但也吸取宋詩的一些特點,亦能詞及驕文。室名越縵堂。著有《越縵堂日記)。(白華絳跗閣詩集》、《越縵堂詞錄》、《湖塘林館驕體文》等。其《蘿庵游賞小志》采用日記形式,記述自己的游蹤,既有山光水色的描繪,又有生活情致的抒發(fā),文筆靈巧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