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風(fēng))

作者:林佩琴(清)
編號1〔口噤〕----5頁1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足陽明之經(jīng)上夾口, 風(fēng)寒乘虛襲 入。則攣急口噤。(先用烏梅肉、冰片、生 南星為末擦牙, 其噤可開)宜竹瀝、姜汁調(diào) (蘇合香丸灌, 再用巴豆油紙卷皂角末, 燒 煙熏入鼻中。人事自?。?
編號2〔痰壅〕----5頁5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宜吐之。(稀涎散加橘紅或姜鹽湯 灌之,以鵝翎探吐.或三圣散瓜蒂散加蝎吐之) 后用(星香散、二陳湯、滌痰湯、導(dǎo)痰湯) 挾虛, 加(參、耆、竹瀝)挾寒。加(桂、 附、姜汁)脾虛嘔痰。(六君子湯、異功散) 中氣虛。(理中湯、溫胃飲) 編號3〔口眼喎僻〕----5頁9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因血液衰涸. 不能榮潤筋脈. (靈 樞云.足陽明筋病. 頰筋有寒則急. 引頰移口. 有熱則筋弛. 縱緩不勝收.故僻. 又云. 足陽 明手太陽筋急. 則口目為僻)宜潤燥以熄風(fēng). (大秦艽湯. 或大全大補湯尤妥)
編號4〔半身不遂〕----5頁13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因氣血不至. 故痛癢不知. 經(jīng)曰. 營虛則不仁.衛(wèi)虛則不用. 營衛(wèi)俱虛. 則不仁 且不用. 自丹溪以左枯屬血虛.(用四物湯) 右枯屬氣虛. (用四君子湯)氣血兩虛而挾痰. (用二陳湯)加鉤藤、竹瀝、姜汁. 宗其治者 多不效. 何也. 治偏枯.宜從陰引陽. 從陽引 陰. 從右引左. 從左引右. 使氣血灌注.周流 不息. 莫如養(yǎng)血溫經(jīng). (補中湯少加附子. 下 七味地黃丸) 以附子能行參耆之力. 而陽和自 轉(zhuǎn). 肉桂能通血脈. 而筋節(jié)自榮.挾痰者. (八 珍十全等湯加南星、半夏、姜汁)營衛(wèi)俱虛者. (黃耆五物湯. 膝骨軟. 加牛膝、虎骨. 節(jié)軟. 加木瓜、當歸)
編號5〔四肢不收〕----5頁22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諸陽經(jīng)皆起于手足. 循行身體. 如 邪氣客于肌膚.隨其虛處停滯. 與氣血相搏. 故肢不舉. 脈緩大有力. 土太過也.當瀉其濕. (胃苓湯)脈細小無力. 土不足也. 當補其氣. (補中湯) 瘦人血枯筋急. 木旺風(fēng)淫者. (四 物湯加鉤藤、秦艽、防風(fēng)、木瓜)肥人色白多 痰者. (六君子湯加秦艽、天麻、竹瀝、姜汁) 編號6〔角弓反張〕----5頁27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邪入經(jīng)絡(luò). 則腰背反折. 攣急如角 弓狀.(小續(xù)命湯)如先受風(fēng). 復(fù)感寒. 無汗 惡寒為剛痙. 先受風(fēng). 復(fù)感濕.惡風(fēng)有汗為柔 痙. 剛痙(續(xù)命湯去附子)柔痙(續(xù)命湯去麻 黃)
編號7〔瘛瘲〕----6頁1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因肝經(jīng)風(fēng)火搏于經(jīng)絡(luò). 則手足抽搐. 或伸或縮.而動不止. 由血虛不能榮筋. 而燥 氣乘之. 宜滋肝腎. 灌輸筋脈.使水旺火熄則 風(fēng)木自平. (大秦艽湯. 或十補湯加減)
編號8〔猝倒無知〕----6頁4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凡類中病出于臟. 精去則氣去. 所 以眩暈猝倒.氣去則神去. 所以昏憒無知. 陰 陽脫離. 精氣不交. 須參附大劑.峻補其陽. 繼以地黃丸加杞子、當歸. 或十補丸. 填補真 陰. 若心火盛. 腎水衰. 致猝倒神昏. 肢掣口 喎. 宜(地黃飲子去桂、附、巴戟)峻補其陰. 繼以(生脈散)滋其化源.
編號9〔舌強不語〕----6頁9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舌為心脾肝腎四經(jīng)所系. 邪中其經(jīng). 則痰涎閉其脈道. 舌機不掉. 因痰迷心竅者. 清心火. (滌痰湯)因濕痰者. 清脾熱. (六 君子湯加枳實、竹茹)因風(fēng)熱者. 清肝火. (涼 膈散加減)腎虛內(nèi)奪為喑痱. (地黃飲子)舌 強口角流涎.脾不能攝者. (六君子湯加竹瀝、 姜汁)驚痰堵塞. 舌本強硬者.(正舌散加薄 荷) 舌麻語蹇者. (省風(fēng)湯加沉香)唇緩舌強 者. (解語湯)肥人舌本強. 作濕痰治. 瘦人 作心火治. 不可純補.恐堵塞經(jīng)絡(luò)中痰火. (通 用加味轉(zhuǎn)舌膏)外取龜尿少許. 點舌神效.(置 龜于新荷葉上. 以豬鬃戳其鼻. 尿立出)有飲 食照常. 但失音不語者. 名曰啞風(fēng). 宜(小續(xù) 命湯去附子. 加石膏、菖蒲) 編號10〔遺尿〕----6頁19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系腎氣虧極. 用(參、耆、朮、附 益智、五味)以保元陽之脫. 火虛者. (地黃 飲子)水虛者. 六味丸.編號11〔眩暈〕----6頁21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凡虛陽上巔. 得痰升則眩暈. 經(jīng)所 謂上虛則眩也.宜培其中氣. (五福飲或大補 元煎. 加甘菊炭、牡蠣、白芍、天麻)此猝倒 所由來也.
編號12〔麻木不仁〕----6頁24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fēng)(真中風(fēng)類中 風(fēng))〕
名詞解釋 遍體頑麻. 無汗氣實. (烏藥順氣 散)十指及面麻木. 乃氣虛風(fēng)襲. (補中湯去 朮、歸、陳. 加白芍、五味子)麻木體軟. 搔 起白屑. 乃脾血不榮. (補中湯去柴胡. 加地 黃、白芍、芝麻)

典籍推薦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zé)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xué)習(xí)。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