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 卦 (第五十二)
作者:蘇軾艮上 艮下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wú)咎。
《彖》曰:“艮”,止也;時(shí)止則止,時(shí)行則行,動(dòng)靜不失其時(shí),其道光明?!棒奁渲埂保蛊渌?;上下敵應(yīng),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wú)咎”也。
所貴于圣人者,非貴其靜而不交于物,貴其與物皆入于吉兇之域而不亂也。故夫“艮”,圣人將有所施之。“艮,止也”,止與靜相近而不同,方其動(dòng)而止之,則靜之始也;方其靜而止之,則動(dòng)之先也,故曰:“時(shí)止則止,時(shí)行則行,動(dòng)靜不失其時(shí),其道光明?!贝搜浴棒蕖敝闷渌┱咭?。施之于天下之至動(dòng),是以為“頤”;施之于天下之至健,是以為“大畜”。今夫兼山“艮”,是施之于“背”而已,“背”固已止矣,“艮”何加焉?所以為柅者、為輪也;所以為防者、為水也。今也不然,為輿、為枙,為山、為防,不亦近于固歟?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贝怂浴安猾@其身”也。“上下敵應(yīng),不相與也”,此所以“行其庭,不見其人”也。物各止于其所,是果能止也哉?背止于身,身與之動(dòng)而背不知也,今我施止于物之所,止有大于是物者。則挾而與之趨矣,我焉得知之?故曰“艮其背,不獲其身”,其庭未嘗無(wú)人也,有六人焉①,敵應(yīng)而不相與,則如無(wú)人。是道也,非向之所謂光明者也,以為無(wú)咎而已。 「校注」
①有六人焉:《蘇氏易傳》無(wú)“六”字。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無(wú)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自“趾”而上,至于“輔”,當(dāng)其處者有其德,與“咸”一也。“咸”以上六為“輔”,而五為“脢”,“艮”之“輔”在五,而“脢”不取,何也?“脢”則“背”也,“艮”皆取于動(dòng)者而已?!棒蕖眲t何為皆取于動(dòng)者也?曰:卦合而觀之,見兩“艮”焉;見其施“艮”于止,故取其體之靜者而配之,曰“艮其背”。爻別而觀之,不見“艮”之所施,而各見其所遇之位;位有不同,而吉、兇、悔、吝生焉,故取其體之動(dòng)者而不取其靜,以為其靜者已見于卦矣。上止而用下,下止而聽于上,此“艮”之正也。趾能動(dòng)而聽于腓者也,“艮其趾”,不害于腓之動(dòng)也;趾不自動(dòng)而已,止而聽其上,上止則止,上行則行,此“艮”之正者也,故“利永貞”。腓能動(dòng)而不聽于股者也,或曰“咸其股,執(zhí)其隨”,隨者股之德也,故謂“股為隨”。“艮其腓”,則股雖欲行而不能矣,下止而不聽于上,上雖有憂患而莫之救,則上之所不快也,以是為失其正矣,故曰:“艮其趾,未失正也?!?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三不“艮于股”而“艮于限”,亦取諸動(dòng)者也。“限”者,上下之際,所以俯仰之節(jié)也?!扳埂闭?,自上而屬于下者也?!棒蕖庇谙轮畼O,則其自上而下者絕矣;上下絕,心之憂也。心在六四,故憂之;及心也,謂之“薰”。
六四:艮其身,無(wú)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咸”之九四曰:“朋從爾思?!眲t四者,心之所在也。施之于一體,則“艮”止于所施,所不施者不及也。施之于心,則無(wú)所不及矣,故曰“艮其身”。“艮”得其要,故“無(wú)咎”。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口欲止,言欲寡。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敦”,益也。“艮”至于輔,極矣;而又止之,故曰“敦艮”。梏者不忘釋,痿者不忘起,物之情也。在止之極而不忘于動(dòng),非天下之至厚,其孰能之?
《彖》曰:“艮”,止也;時(shí)止則止,時(shí)行則行,動(dòng)靜不失其時(shí),其道光明?!棒奁渲埂保蛊渌?;上下敵應(yīng),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wú)咎”也。
所貴于圣人者,非貴其靜而不交于物,貴其與物皆入于吉兇之域而不亂也。故夫“艮”,圣人將有所施之。“艮,止也”,止與靜相近而不同,方其動(dòng)而止之,則靜之始也;方其靜而止之,則動(dòng)之先也,故曰:“時(shí)止則止,時(shí)行則行,動(dòng)靜不失其時(shí),其道光明?!贝搜浴棒蕖敝闷渌┱咭?。施之于天下之至動(dòng),是以為“頤”;施之于天下之至健,是以為“大畜”。今夫兼山“艮”,是施之于“背”而已,“背”固已止矣,“艮”何加焉?所以為柅者、為輪也;所以為防者、為水也。今也不然,為輿、為枙,為山、為防,不亦近于固歟?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贝怂浴安猾@其身”也。“上下敵應(yīng),不相與也”,此所以“行其庭,不見其人”也。物各止于其所,是果能止也哉?背止于身,身與之動(dòng)而背不知也,今我施止于物之所,止有大于是物者。則挾而與之趨矣,我焉得知之?故曰“艮其背,不獲其身”,其庭未嘗無(wú)人也,有六人焉①,敵應(yīng)而不相與,則如無(wú)人。是道也,非向之所謂光明者也,以為無(wú)咎而已。 「校注」
①有六人焉:《蘇氏易傳》無(wú)“六”字。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無(wú)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自“趾”而上,至于“輔”,當(dāng)其處者有其德,與“咸”一也。“咸”以上六為“輔”,而五為“脢”,“艮”之“輔”在五,而“脢”不取,何也?“脢”則“背”也,“艮”皆取于動(dòng)者而已?!棒蕖眲t何為皆取于動(dòng)者也?曰:卦合而觀之,見兩“艮”焉;見其施“艮”于止,故取其體之靜者而配之,曰“艮其背”。爻別而觀之,不見“艮”之所施,而各見其所遇之位;位有不同,而吉、兇、悔、吝生焉,故取其體之動(dòng)者而不取其靜,以為其靜者已見于卦矣。上止而用下,下止而聽于上,此“艮”之正也。趾能動(dòng)而聽于腓者也,“艮其趾”,不害于腓之動(dòng)也;趾不自動(dòng)而已,止而聽其上,上止則止,上行則行,此“艮”之正者也,故“利永貞”。腓能動(dòng)而不聽于股者也,或曰“咸其股,執(zhí)其隨”,隨者股之德也,故謂“股為隨”。“艮其腓”,則股雖欲行而不能矣,下止而不聽于上,上雖有憂患而莫之救,則上之所不快也,以是為失其正矣,故曰:“艮其趾,未失正也?!?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三不“艮于股”而“艮于限”,亦取諸動(dòng)者也。“限”者,上下之際,所以俯仰之節(jié)也?!扳埂闭?,自上而屬于下者也?!棒蕖庇谙轮畼O,則其自上而下者絕矣;上下絕,心之憂也。心在六四,故憂之;及心也,謂之“薰”。
六四:艮其身,無(wú)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咸”之九四曰:“朋從爾思?!眲t四者,心之所在也。施之于一體,則“艮”止于所施,所不施者不及也。施之于心,則無(wú)所不及矣,故曰“艮其身”。“艮”得其要,故“無(wú)咎”。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口欲止,言欲寡。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敦”,益也。“艮”至于輔,極矣;而又止之,故曰“敦艮”。梏者不忘釋,痿者不忘起,物之情也。在止之極而不忘于動(dòng),非天下之至厚,其孰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