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
- 拼音běi dí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Di nationality]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
- 唯北狄(此指北魏)野心,掘(同“倔”)強(jiàng)沙塞之間。—— 南朝齊· 丘遲《與陳伯之書》
國語詞典
- 傳說中黃帝的后裔。
-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li>
- 狄,古代北方種族之一。北狄泛指北方蠻夷。
網(wǎng)絡解釋
- 北狄
- 北狄的稱謂最早起始于周代,周朝人自稱華夏,以中原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qū)別華夏。北狄是古代華夏部落對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tǒng)稱。
- 在晚商以前,華北地區(qū)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的『戎狄』族群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西戎和北狄皆出自仰韶文化。
- 春秋中葉以后,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但整個春秋時代,乃至戰(zhàn)國中葉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稱,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這種情況以及春秋北狄諸部的姓族,陜北、山西、河北諸地的戎狄文化遺存,都說明春秋時期的戎與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顯區(qū)分,族類卻比較接近。
- 狄作部稱,《春秋》所記始于春秋中葉,但《國語·鄭國》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記載。這是中原諸夏對北方一些部落與國家的稱呼,不是他們的自稱。《春秋》在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边@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現(xiàn)狄的記載。這時晉獻公在位,與狄人的關(guān)系錯綜復雜,但戎與狄常?;旆Q。
- 戰(zhàn)國以后,“北狄”之名逐漸被改為代指匈奴及鮮卑等多個民族,但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與先秦時期的北狄各部并沒有任何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