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治
- 拼音lǐ zhì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the operation of government through social institutions; rule of the rites]以禮儀制度和道德為準(zhǔn)則,統(tǒng)治人民、處理國事,這是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張
網(wǎng)絡(luò)解釋
- 禮治
- 禮治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主張以禮治國的思想學(xué)說?!岸Y治”與“法制”相對應(yīng)。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禮同仁是分不開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戰(zhàn)國時期,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隸社會的禮已逐漸廢除。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說:“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他認(rèn)為禮使社會上的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封建等級制中都有恰當(dāng)?shù)牡匚?,“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