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 見“農歷”
國語詞典
- 傳統(tǒng)三正歷法系統(tǒng)之一。為夏代授時的歷法。以建寅三月為歲首,正月是孟春,四月是孟夏,七月是孟秋,十月是孟冬,平均分配四季。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平分成立春、雨水、驚蟄等二十四個節(jié)氣,以便于農事。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三五四天或三五五天,少于一個太陽年的實際天數(三六五點二四二一九九○七天),因此就有三年一閏,五年兩閏,十九年七閏的置閏辦法,使歷來的平均長度相當于一個太陽年。這種混合太陽歷、太陰歷與干支紀日法而成的夏歷,既符合天文節(jié)氣,又方便農業(yè)社會農耕所需。漢武帝太初歷亦以之為依據,后代多沿用。
- 也稱為「農歷」、「夏正」。
網絡解釋
- 夏歷
- 夏歷是古代漢族歷法之一,與黃帝歷、顓頊歷、殷歷、周歷、魯歷合稱古六歷。傳說是夏代創(chuàng)立的歷法,原歷法規(guī)則已軼失,現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采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歷法年則采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后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采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