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
- 拼音zhuàng zú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古稱“西甌”、“駱越”、“烏滸”、“俚”、“僚”,宋始稱“撞”。后稱為“僮族”,1956年改“僮”為“壯”。主要分布在廣西,少數(shù)居住在云南、廣東。人口近一千四百萬。
國語詞典
- 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廣西省,廣東、云南、貴州、湖南省也有散居,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人口約一千五百四十八萬。社會由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組成,有婚后不落夫家的習俗。經濟以農業(yè)為主,兼營漁、牧業(yè)。傳統(tǒng)住屋形式為「干欄」,上層住人,下層圈養(yǎng)牲畜。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種方言。大都兼通漢語文。信仰多神,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和祖先,除此之外,亦見佛、道教的傳布。在傳統(tǒng)文獻中有「獞族」、「撞族」、「僮族」的記載,這三個字的讀音都是「壯」,是壯族的另稱。也作「?族」、「僮族」、「撞族」。
網絡解釋
- 壯族
- 壯族(壯文:Bouxraeuz,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 壯族源于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qū)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qū)。
- 1965年10月12日,根據(jù)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提議,并征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國務院正式批準,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根據(jù)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壯族總人口數(shù)為169263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