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版畫
- 拼音tóng bǎn huà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版畫的一種。因所用的金屬材料以銅版為主,故名。制作方法為在金屬版上刻畫或腐蝕成圖形,然后再印在紙上。
國語詞典
- 一種版畫。在銅版上,以腐蝕法、直刻法、飛塵法、雕凹線法等方式刻成圖畫,再印于紙上。西元十五、十六世紀時,流行于歐洲。
網(wǎng)絡(luò)解釋
- 銅版畫 (美術(shù)作品)
- 銅版畫(copper plate etching),也稱“蝕刻版畫”、“銅刻版畫”、“銅蝕版畫”、“腐蝕版畫”,版畫的一種。指在金屬版上用腐蝕液腐蝕或直接用針或刀刻制而成的一種版畫。屬于凹版。因較常用的金屬版是銅版,故稱銅版畫。銅版畫藝術(shù)典雅、莊重,在國際上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名貴的藝術(shù)畫種。歷代大師都曾熱衷于銅版畫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從德國的丟勒、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國印象派的馬奈、莫奈、西斯蘭、德加等直至現(xiàn)代的畢加索、馬蒂斯諸大師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銅版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