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 拼音chūn qiū
- 注音ㄔㄨㄣ ㄑㄧㄡ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a year]∶一年,四季
-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詩·魯頌·閟宮》
- 幾度風(fēng)雨,幾度春秋
- [age]∶年齡
-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我國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各諸侯國爭霸的時(shí)代
-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史書名。儒家經(jīng)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jù)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
- 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外語翻譯
- 英語: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hronicle of Lu State (722-481 BC), spring and autumn, four seasons, year, a person's age, annals (used in book titles)
- 德語:> 五經(jīng) (S), Annalen der Frühlings- und Herbstperiode (eines der "Fünf Klassischen Werke“) (S), das Alter eines Menschen (S), Frühling und Herbst, ein ganzes Jahr (S), Frühlings- und Herbstannalen (722 bis 481 v. Chr.) (S), Frühlings- und Herbstperiod
- 法語:le printemps et l'automne, an, année, ^age
國語詞典
- 泛指四時(shí)。
- 《詩經(jīng).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句下漢.鄭玄.箋:「春秋猶言四時(shí)也?!?/li>
- 《文選.張衡.東京賦》:「于是春秋改節(jié),四時(shí)迭代。」
- 年齡。
- 《漢書.卷五四.蘇建傳》:「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li>
- 如:「春秋正富」。
- 書名??鬃訐?jù)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也稱為「十二經(jīng)」。公羊、谷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 編年史的通稱。古時(shí)列國史記多名春秋,后私家著述或私人作史亦沿其名,稱為「春秋」。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吳越春秋》、《十六國春秋》、《十國春秋》之類。
- (西元前722~前481)孔子作春秋,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凡歷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世稱此時(shí)代為「春秋」。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西元前770~前476)為春秋時(shí)代。
網(wǎng)絡(luò)解釋
- 春秋 (春秋經(jīng))
- 《春秋》,即《春秋經(jīng)》,又稱《麟經(jīng)》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jīng)”之一。也是周朝時(shí)期魯國的國史,現(xiàn)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 《春秋》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后來出現(xiàn)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jìn)行補(bǔ)充、解釋、闡發(fā)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 春秋 (漢語詞語)
- 中國古代先民極其重視春,秋兩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語言含義,常常用來表示:年。一年,四季,四時(shí),光陰,年齡等。
- “春秋”作為一個重要的先秦年代,來源于:魯國史官把當(dāng)時(shí)各國報(bào)導(dǎo)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鬃右罁?jù)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洞呵铩酚涗浟藦聂旊[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記歷史事實(shí)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fā)展時(shí)期相當(dāng),所以歷代史學(xué)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shí)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shí)期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zhàn)國前夕,總共2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