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火
- 拼音tán huǒ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中醫(yī)術語。體內痰濁與火邪互結或痰濁郁久化火的病理變化。多表現為喘息﹑咳嗽﹑怔忡﹑昏厥等。
國語詞典
- 一種癥狀。似哮喘,口干唇燥,胸痛煩熱,而痰塊很難咯出的病癥。
- 《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老夫幼年燈窗十載,染成一癥,老年舉發(fā)。太醫(yī)院看是痰火之癥。雖然服藥,難以除根。必得陽羨茶,方可治。」
網絡解釋
- 痰火 科普中國
- 痰火是指無形之火與有形之痰煎熬膠結貯積于肺的病證,即所謂"窠囊之痰"。該證平時可無明顯癥狀,如因外邪或飲食內傷等因素則引致發(fā)作。其癥頗似哮喘,癥見煩熱胸痛,口干唇燥,痰塊很難咯出等。甚或出現頭部及耳后有痰核如串珠狀,或臟下有結核的病癥。其核按之緊,推之不移,并兼見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等。因其由于肝火、痰郁所致,故名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