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臺
- 拼音yàn tāi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inkstone]同“硯
- ”
國語詞典
- 磨墨的用具。
- 唐.司空圖〈偶詩〉五首之一:「夕陽照個新紅葉,似要題詩落硯臺?!?/li>
-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嚴(yán)世兄急了,把號板一拍,那硯臺就翻過來,連黑墨都倒在卷子上,把卷子黑了一大塊?!?/li>
網(wǎng)絡(luò)解釋
- 硯臺
-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tǒng)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 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tài)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xiàn)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xiàn)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纬幨翘拼R姷某幨?,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 硯臺歷經(jīng)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fā)現(xiàn)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臺制作。其中采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硯臺,被分別稱作端硯、歙硯、洮河硯。史書將端、歙、臨洮硯稱作三大名硯。清末,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并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徐公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