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
- 拼音huǒ hào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指鑄造錢幣時金屬的損耗。2.元代于產(chǎn)金地征稅時,往往多于應征數(shù),以為鑄幣時的損耗。明清時指賦稅正項之外加征的稅額。
國語詞典
- 碎銀經(jīng)火镕鑄成銀錠或元寶過程中,所生的損耗。亦指州縣政府為彌補鑄幣損耗而征 收的附加稅。見《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
- 額外的需索。
- 《醒世姻緣傳.第八二回》:「倒還有幾兩多余,被兵馬司勒了加二的火耗?!?/li>
網(wǎng)絡解釋
- 火耗
- “火耗”起于明代萬歷年間,原指碎銀熔化重鑄為銀錠時的折耗。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賦稅一律征銀上交國庫,把百姓交的碎銀熔化重鑄為上交的銀錠就有了火耗。征稅時加征的“火耗”大于實際“火耗”,差額就歸官員了。清初的官員沿用了這種做法。而且,“火耗”不斷加重:一般州縣的火耗,每兩達二三錢,甚至四五錢。偏僻的州縣賦稅少,火耗數(shù)倍于正賦。雖然順治、康熙年間也發(fā)過禁令,但并不起作用,以后也就默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