蠣鷸
- 拼音lì yù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鳥名。喙和足紅色,頭﹑頸﹑上胸和上背羽毛黑色,下背至尾基以及下體皆白色,尾羽其余部分黑色。?;顒佑诤I沙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和蠕蟲等。在我國分布于沿海一帶。夏季在東北和河北﹑山東等地繁殖,冬季遷至南方。
外語翻譯
- 英語:(bird species of China) Eurasian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ostralegus)
國語詞典
- 動物名。一種濱鳥。鷸目蠣鷸科。見于溫帶至熱帶地區(qū)。體型粗短,嘴長而扁,楔形,橙紅色。翼長而尖,羽色由黑、白花至全黑,唯腹部呈白色。腿為緋紅色。群棲于海濱,主要以軟體動物如牡蠣、蛤、貽貝等為食。
網絡解釋
- 蠣鷸
- 蠣鷸(拉丁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中型涉禽,體羽以純黑色或黑、白兩色為主,體型渾圓,腳短粗。嘴形特別,較長而強,適于開啟堅硬的貝殼(牡蠣等)。嘴通常是紅色或桔紅色。鼻孔線狀,鼻溝長度達上嘴一半。腳粉紅色,足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時棲息在海岸、沼澤、河口三角洲。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群在海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或蠕蟲。跑得快,飛翔力強。常站立在海濱低巖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濱砂礫中筑陷穴狀巢,每窩產卵2~4枚,卵橄欖黃帶灰色,有褐黑色斑點。廣泛分布于溫帶和熱帶地區(qū)的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