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衣
- 拼音gǔn yī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2.借指帝王或上公。
國語詞典
- 古代禮服,指龍衣。
- 《詩經(jīng).豳風(fēng).九罭》:「我覯之子,袞衣繡裳?!?/li>
網(wǎng)絡(luò)解釋
- 袞衣
- 簡稱“袞”。亦稱“袞服”。為古代天子及王公的禮服,因上有龍的圖案得名。袞衣是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nóng)、冊拜、圣節(jié)和舉行大典時所穿的禮服。最早是《尚書·虞書》中關(guān)于舜命禹制作章服的傳說, “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后世帝王所穿的袞衣出于此說,這是以“衣繪而裳繡”的手法、繪畫與刺繡并用。中國傳統(tǒng)的袞衣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料、黼、黻十二章紋為飾。
- 周制,前六章繪于衣,后六章繡于裳,皂衣絳裳,衣裳相連,形制似裘。東漢以來,大體相沿。明朝皇帝常服黃袍始加十二章,目前所見最早、最完整的十二章袞服是定陵出土的萬歷皇帝緙絲十二章袞服。2007年,南京云錦研究所歷經(jīng)3年復(fù)制成功明定陵出土的“紅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