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 拼音máo gōng dǐng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西周晚期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在陜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銘文四百七十九個字,記述了周宣王告誡和褒賞臣下毛公fe43的事情。是中國現(xiàn)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F(xiàn)藏臺灣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國語詞典
- 西周宣王時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岐山,銘文計有四百九十七字,是現(xiàn)存青銅器中,文字記載最長的?,F(xiàn)藏于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wǎng)絡解釋
- 毛公鼎
-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00公斤??陲椫丨h(huán)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nèi)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nèi)外的大小政務,并飭勤公無私,最后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