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
- 拼音yǐn shì
- 注音ㄧㄣˇ ㄕㄧˋ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hermit;recluse]隱居不做官的人
- 魏有隱士。——《史記·魏公子列傳》
國語詞典
- 隱居避世的人。
- 《荀子.正論》:「天下無隱士、無遺善。」
- 《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jiān)者?!?/li>
網(wǎng)絡解釋
- 隱士 (華夏道家哲學術(shù)語)
- 隱士,是道家哲學術(shù)語。指隱修專注研究學問的士人,民間教育家。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士。
- 隱士首先是知識分子,是“士”階層的成員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鄉(xiāng)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稱為隱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卻無機會無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隱士,那些沒有文化的農(nóng)夫樵子細民野老也不是隱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quán)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并且是真正出自內(nèi)心不愿入仕的隱居者,才能被稱之為隱士。
- 他們跟莊子一樣,崇尚自然無為的人生態(tài)度,選擇隱修專注研究學問的生活方式。隱士一般是道家人物,而道家代表人物也往往是隱士,比如,許由、巢父、列子、莊子、鬼谷子、張良、黃石公、鄧禹、諸葛亮、劉伯溫、水鏡先生、徐茂公、苗訓、陳摶、河上丈人、陶淵明等等,當然,還有很多沒有留下著作的隱士,這是因為戰(zhàn)亂以致于我們無法了解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