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
- 拼音yù mén guān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關名。
國語詞典
- 兩漢時期通往西域的關隘。位于敦煌西北七十五公里處,哈拉湖西,由于大量的和闐玉由此運入中土,故稱為「玉門關」。
- 也稱為「玉門」、「玉關」。
網絡解釋
- 玉門關 (敦煌玉門關)
- 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 據(jù)《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于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 漢班超久在絕域,年老思歸,上書曰:“臣不愿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張岱《夜航船》
-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